作为当过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公民办学校校长并且有三十余年教龄的过来人,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阅历,为署假新入职教师提六点提醒。
一、珍惜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熬”中成熟、成长。 爸妈供自己上大学、参加教师招录非常不易,千万不要因一句话不和、一件事不顺、一次小小挫折等小磕绊就冲动提出辞职,务必珍惜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第一份工作阅历、心态、成就感影响终生,许多人一生碌碌无为大多都与走不出第一份工作失败阴影有关。 据我观察年轻教师辞职有“232现象”:二周、三个月、二年。因此新入职教师要“熬”过“三个一”: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熬过第一个月,你就成功一大步。教师工作是一种技术活,经历、经验都是熬出来的,因此要珍惜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熬”中成熟、成长。 二、要远离不怀好意的负能量老教师,更不要被他们“洗脑”。 在一个充满负能量教师团队中,老教师会给新教师“洗脑”。老教师会对新教师说:凭你的能力,还怕找不到学校!这里校长待人苛刻,管理又严,工资又低,工作时间还长,这里简直是个活监狱、火坑,你还往里面跳,我们都想辞职。如果备课组里只有一个教师这么说,你可能不会被洗脑。若有许多老教师都这么说,你定会产生此学校不可久留的想法。 我想告诉年轻教师的是:当你们来到一个新环境,会接触新同事,你们会发现,有些老教师会不断地给你灌输负面能量、负面思想、负面情绪,他们会抱怨学校这里不好,那里不好。 你们都是聪明人,也知道行为背后有动机,动机背后有所求。一个老教师不断抱怨学校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他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动机就是想让你们新教师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不好。通过让你们新教师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他想要获得什么好处,他想让你们自动离开,你们一离开,他就安全了。学校分课的时候,假若没有更合适的教师人选的话,以前不太理想的教师也得凑合着用。如果来了有能力,素质又高的教师,这时候他就可能被辞退,丢饭碗。 每当你们听到有教师说学校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的时候,你们要远离他,因为他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如果他有能力,说学校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他就直接走人了。为什么他一直抱怨还不走呢?这就代表他没有选择,没有能力,只能待在这里。总之,你的到来,让他产生了危机感,打破了他得过且过舒适状态。 你们一定要对消极教师灌输的负面信息进行过滤,产生抗体,很快融入、适应学校规则、生活中。当然,处处充满正能量优秀团队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 三、降低心理预期、准确定位,跟上同事节奏步法就不错了。 学校硬件、生源质量、办公和生活条件也有许多差强人意地方;报到时接待、分排工作、安排办公、住宿受“冷落”,属正常现象,这就叫现实,这就是社会! 有些刚入职教师年轻气傲,处处争强好胜,比如在班级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出一些“高指标”,自己也非常努力,但始终达不到自己心中目标,甚至相差很大。失败一次,受打击一次,失败次数多了,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产生“教师这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的怪想法,有的从此—厥不振,开始混日子。 年轻人,你想想你的同事有的工作五年、有的工作十年,“人家走的路比你过的桥还多”,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试想自已一个刚出茅庐“要经验没经验、要方法没方法”年轻人咱比过老同事,在正常不过了。因此若刚开始就能跟上同事节奏、步法就相当不错了,也算非常优秀了。 四、上好第一课,开好头,起好步。 第一次到班时,一定要让学校领导、班主任隆重介绍自己,仪式感及首轮效应非常重要:别开生面的第一次主题班会、学科第一课一定会给自己学生心目中加分。 五、不要受“砖家”误导,跟学生要保持适当距离。 不要受“阿Q案例”误导。先看王晓春老师下面案例:正如网上的一个帖子所述,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记温柔的微笑,或有意为之,或不经意而为,于是乎,原来作业不做的学生做作业了,原来上学迟到的学生再也不迟到了,原来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变得文质彬彬了,原来的小霸王更是变成了“红花少年”……总之,再怎么恶劣的学生都被感化了,要求上进了,然后不用多长时间——多则一两个月,少则一两个礼拜,那些原来屡教不改,家长无能为力,教师头痛不已的后进生就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了,甚至一跃成为优秀生。这是多么的令人欢欣鼓舞啊!这是多么的可喜可贺啊!这是我们教师的成功,我们教育的骄傲。可是且慢,这成功来得是不是太容易了?教育原来只是这么轻松的一件事吗?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明白,表扬也好,奖励也好,这些至多只能给那些后进生一些暂时的鼓励和信心,是治标不治本的,学生三分钟热度过后如果没有其他有效的教育手段助其巩固、内化,必然会恢复老样子。面对如此一厢情愿,不顾教育事实而自说自话,自圆其慌,自欺欺人的案例,无以名之,强为其名曰:“阿Q案例”。“阿Q案例”把复杂的教育事业简单化了,把艰巨的教育工作轻松化了,把多样的教育方法单一化了,更严重的是,它把崇高的教育精神庸俗化了。读这样的案例指导自已教育教学工作,不仅与事无补,甚至可能误入歧途。 六、巧用心理效应,给学生“过招”。 与学生谈话存在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时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班主任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可见,班主任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总之,“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班级无小事,件件育人;班级无小节,处处立则”。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学生都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中干好每一件小事,不放过每一个小错,补好每一扇将破和已经破损的窗户,这样,我们才会拥有一扇扇明亮的窗户,我们的班级管理将不再困难重重。学生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就会健康地成长并获得更大的发展。 (作者系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理事长) 热点文章 深度课改要关注哪些课堂细节 台湾教师李玉贵的眼泪 当别人批判高效课堂的时候,我们在思考什么 用心聆听李玉贵,感受一种静悄悄的课堂张力 干货 | 民办学校必须知道的招生秘诀! 民办教育人的精神读本,你读了吗 民办教育办学者约誓 民办学校招生办人员必备的内训资料 有一种管理可以在民办学校实现价值引领 本期编辑:依者 ★ 关于中国民办教育共同体 这是一个贴地行走的研究组织,一个抱团发展的协作组织,一个公益性的学习社区。我们坚持抱团取暖,信仰行动哲学,以学习、改进、共享的方式,推动民办教育的集体繁荣。 ★ 联系我们 电话:186110168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