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2岁的亨利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满满都是自己22岁的影子。”

 浮生偷闲 2016-08-25



前阵子遇到两件事,让我感慨很深。


第一件事,是我有一次坐出租车。司机师傅是一个头发花白的大爷,我刚上车没多久,他就盯着我看了好几眼。


看到我手里拿着两个手机,不停地换来换去,又熟练地在屏幕上划来划去,他好像找到了救星,忙不迭地对我说:您帮我看看,我这手机为什么死活上不了微信?


我问他,以前能上微信吗?


以前能,就今天开始,什么话都发不出去。


大爷解释了半天,我才弄明白,原来是前阵子有个公司找上门,在他的出租车里安装了免费的无线网络,本来用得好好的,但今天却发不了微信,大爷还以为是自己的手机坏了。


既然这样,那应该是无线网络出了问题。我接过他的手机,关闭了WIFI功能。


果然,微信里那个显示“无网络连接”的红色背景出错信息消失了,信息一条一条地涌了进来。


大爷一边对我表示感谢,一边有点懊悔地说,早知道就不让他们装什么网了,这玩意儿我哪会弄。




还有一件事,是我姑妈到北京来看我。


我在机场接到她。一见到我,她就把手机递给我,让我帮她打开手机的漫游功能,“不然没办法用微信”。


我没怎么用过安卓系统,但花了一两分钟,就找到了那个选项。


姑妈接过手机,感叹了一句,“现在这高科技,我根本不会,就和睁眼瞎一样。”


后来我们上街,习惯了快步走路的我东走西窜,直到意识到姑妈跟得气喘吁吁,才放慢了脚步。


姑妈看着我,感叹了一句,北京的节奏就是快啊。


顿了顿,她又说,现在我老了,跟在你们这些年轻人后面走,就和以前你小时候,跟在我后面走的情形一模一样。




没过一会儿,我不自觉地又加快了脚步,把姑妈甩在了身后。


我在街头停下来等她,看着姑妈抬头张望了一下,然后不好意思地对我笑了笑。


那一刻我心里突然不合时宜地想到那句已经被很多人用滥了的句式:


“32岁的亨利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满满都是自己22岁的影子。”


不知道姑妈在这热闹而陌生的北京街头张望时,有没有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这两件事,让我至今心里有一丝挥之不去的内疚。

因为我猛然意识到,当我在这个世界上横冲直撞地前进,铿锵有力地走路时,不知不觉把父母那一代老年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而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被甩在身后的他们,心里有多么地惶恐。




中国人看家庭类的美剧,不管是多年前的《成长的烦恼》,还是现在的《摩登家庭》,多多少少会羡慕美国式家庭的相处模式。

子女和长辈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朋友一样,亲密无间,可以分享喜悦,困惑和秘密。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暂时还做不到这一点。90后这一代人大概会好一些,但再往前,80后和父母就很少会有那样的关系。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社会环境。


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已经处于相当稳定的阶段,过去几十年,社会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基本上是一样的。


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五年,乃至十年八年,周围的环境一点变化也没有,走出家门,楼下的咖啡馆,街口的公交车站,全都一成不变。


这样的稳定对中国人来说实在是有点无聊,生活实在太波澜不惊了,一点变化也没有。哪里像中国,三个月不见,本来经常去的饭馆已经拆掉了,门口的马路变宽了,街对面还凭空冒出了几栋高楼,整个城市都变得面目全非,认不出来。


所以有一句话说,美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中国是好脏好乱好快活。




把时间范围再拉长一点,对比就更加明显了。

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


想想80后这代人的父母,他们成长的环境还是文革时期封闭的中国,他们的人生经验对于子女这一代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对美国人来说,父母那一代人成长时的环境和子女的成长环境虽然也有区别,但两代人基本上有一样的人生经验,因此也就能有共同语言,能像朋友一样互相理解。


我曾经给美国的一本杂志写过一篇英文文章,讲中国家庭的变迁。


我爷爷那一辈人,生活在大山里,他们千辛万苦走出山区,在山下平原的小镇上扎下了根。


而我父母那一辈人,则千辛万苦地走出小镇,搬到了县城。


到了我这一辈人,通过高考,从一个个县城,来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挤进了大城市,或者干脆,又跑到纽约巴黎,学习做一个国际公民。


就是这样,每一代人都站在前一代的肩膀上,在社会的阶梯上,慢慢地往上爬。




很多人会抱怨,父母的人生经验无法给我们提供足够的帮助。

每在阶梯上往上爬一级,都是父母从来没有到达过的地方,看到的一切,不管壮丽还是凶险,都是父母从来没有看过也无法理解无法想象的风景。


这就是我想说的,中国家庭的代际隔阂与代际焦虑,比欧美国家的家庭要更大一点。


只是很多人没有想过的一点是,这样的焦虑是双向的。父母看到子女远远地去了他们从未抵达的地方,内心同样会充满焦虑,甚至会更加落寞。


更不用说,在现在这个迅速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无所不能又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中国父母的这种焦虑,被成倍地放大了。


就是像那个司机师傅一样,拿着手机却发现要找到一个打开或者关闭WIFI的选项都有点费劲、上不了微信却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的时候,那种被世界抛弃的焦虑感。




所以,我从来不抱怨父母在朋友圈转发的那些充斥谣言和鸡汤的文章。


因为我知道,那是站在他们的阶梯上,放眼望去,所看到的风景。


有的时候,也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换位思考。有些事情,我们可能觉得无足轻重,但对他们来说却非常重要。


比如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常常把节日过成假日,想走就走跑出去旅行。但是对他们来说中秋却不是普通的日子,因为那是他们确认自己和他们所在的那个世界仍然发生着关系的一个重要方式。


比起平时,父母更容易在这些有团圆意义的节日里感受到代际的隔阂,和渴望和我们相处却又不知如何表达的焦虑。


和我们大步向前离他们越来越远不同,父母一代人会尝试用我们的方式小心翼翼靠近我们的生活。就像下面这个视频中的妈妈,她为了让女儿回家自导自演了一部短片。



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尽可能给他们介绍新鲜的事物,带着他们认识这个新鲜的世界,打消他们内心的焦虑。


这个中秋,与其旅行,不如趁这个机会,带上一盒星巴克月饼,想见就见,去看看他们。




新浪微博 / 微信 @假装在纽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