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哲学走向末路,我们内心的迷茫和困惑是否仍有出路?

 孤云山民 2016-08-26

人生在世,迷茫总会如影随形。我们固然可以选择无知而快乐地活着,但也总会有那么些愿意选择红药丸的人们,会冷静地自省,会执着地追问:我是谁?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世界的意义又是什么?而疑问和思考之后,随之而来的,就会是深切的困惑。我们求助于科学、哲学和宗教,无非是通过理性的思考或非理性的念想,让自己向真相靠近那么一点点,从而使内心多一份由认识上的清醒所带来的平静。

哲学,对很多人而言都是冷僻而陌生的。迄今为止,我还没完整的看过一本纯哲学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两年前就看到老庄了,到现在还没看完。《西方哲学史》看了个开头,连希腊都没看完。《纯粹理性批判》几年前就买来塞在书柜里,翻开第一页,思考了一下自己智商的上限,就决定了放弃,这也间接打击了我看哲学的信心。现在想来,应该是哲学类书的打开方式不对,如果能早一点看《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也许自己就不至于直到今天仍然是个对哲学有兴趣没知识的门外汉了。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类书籍,将晦涩的历史知识用简易的故事方式呈现,语言走诙谐路线,虽然未必真如作者所愿那般搞笑,但至少读来轻松。当然,博大精深的哲学知识经过如此改造,势必会失去大部分思考的深度和原作的精彩,这是科普类书籍的硬伤。但恰恰是这种内容上的浅薄和不完美,激发了我继续看其他哲学书的兴趣。兴趣,永远是阅读最大的动力。

对于哲学,其实作者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泛指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类形而上的问题。形而上这个词翻译地相当传神,语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看来东西方的这些站在人类智慧顶峰的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还是殊途同归的。相比之下,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开篇中对哲学的定义更为明确一点:

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的确,千百年来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科学、哲学和神学而已,无出其外。

在打开这本书之前,其实我对哲学是抱着挺大的幻想的,我希望能借助哲学家们这些顶尖聪明人的脑袋,找到终极的答案,或者仅仅是接近真相的些许答案也好。然而这本书呈现的,却是人类在以哲学的方式追求真理的崎岖道路上,不断妥协,直到最终认输的惨烈过程。

形而上学走不通,也就是说,理性不可能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终极真理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大问题。硬要回答,答案一定是独断论的,或者在推理上有错误。 形而上学家们研究了好几百年,就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终极问题没有答案,最聪明的人们追求到最后,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是一条绝路。

读到这里的那一刻,我真的仿佛听到一扇大门地一声重重关闭的巨响。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荒谬感。不仅是对漫长的历史中人类顶尖智慧对于哲学前赴后继的浴血追求到最后竟然发现无路可走的荒谬感,也是对这个大千世界和亿万人类存在的意义竟然是无解的荒谬感。

对世界和人生的真相的追求,应该属于人的本能。只是很多人的这部分本能会在成长过程中随着世俗的干扰和理性的钝化而逐渐消失。但本能总是存在的。就像作者所说:

当人意识到人生没有目的的时候,对目的的本能渴望和没有目的的现实就会发生强烈的冲突,让人产生荒谬感。

又如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所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这是因为研究人为什么不自杀,其实就是在研究人为什么活着。而如今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在形而上学这儿走不通了,那不就意味着,人在理性的范畴内其实没有需要活着的理由了么?细思极恐。《三体》里有类似的描述,由于智子的干扰,物理学走上了绝路,物理学家们因为感觉到物理学不存在而纷纷绝望自杀。那哲学呢?哲学家们,学习哲学的学生们,或者是仅仅希望思考终极问题的普通人们,他们的出路又在何处?

我是一个比较善于自我安慰的人。荒谬感持续了没多久,我就给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

个人认为,抛开世界的本质不谈,就人生的意义而言,这不是一个以普世的形态存在于世间的东西。我无法想象如果真存在这样一个终极的意义,所有人类都共同为之追求的情景。硅基生物也许可以,但人类如此,将不再为人。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与众不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每一个人,都有他自认为重要的人生意义。而意义本身,并不需要有终极的深度,不需要有崇高的高度,甚至不需要理性的逻辑推理。按余华的说法: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按罗素的说法:三种单纯又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按本书作者的说法:

西西弗的比喻来说,我们只能在推石头的时候哄自己说这么做是有意义的,并且乐在其中。 这个哄骗自己的借口,就是人生意义。

退一步说,即使从始至终没有想过人生意义这回事儿,就过完了一生,那又如何呢?萨特说过:存在先于本质。是什么构成了我存在?就是我们人生中的既有选择。选择自以为有意义的方式过完一生,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人生意义。

除了人生意义之外,走上绝路的形而上学,对我而言,还有其它诸多存在的意义。

一是苏格拉底式的怀疑的态度,并非盲目怀疑,而是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合理质疑,在洗脑文、鸡汤文、假历史和假新闻横飞的年代尤为需要。

二是对智力的训练,尤其是逻辑和思辨能力,说话简洁而有条理,清楚而有深度,辩论有章法,骂人有风度。

三是瞻仰哲人智慧的高度。就像笛卡尔所言:不管多么荒谬、多么不可置信的事,无一不是这个或那个哲学家主张过的。这本书因为节奏的需要,匆匆的给各位大师盖上谬误的定论,并非全然合适。这也是这篇书评没有碰触书中所提到的哲学的历史和哲学家的观点的原因。我更希望通过自己对哲学家们原著的阅读,近距离地感受他们智慧的光辉,而非靠人转述。

最后说说科学。二十世纪,科学完全打败了哲学和宗教,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从哲学里得不到的真相,似乎完全可以将科学作为希望。然而,作者对科学的定义是:

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科学竟然只是经验主义,那不是和哲学的方法论相同了么?科学竟然是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的,怎么会这么low?科学还能被证伪,那证伪之后不成伪科学了么?现在没被证伪,不代表以后不被证伪,那我们现在所学的,都是潜在的伪科学吗?

我之前就认同科学的局限性,然而却没有想到作者这般的深度,但我却被作者完全说服了。至于理由,卖个关子,在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什么叫迷信呢?不经思考的相信,不允许别人质疑,就叫迷信。假如一个人在没学过哲学史的情况下,认为科学代表了终极真理,不承认科学的局限性,认为不能证伪的观点就是错的(我认为,不能证伪的命题仅仅是不可知的),那么这的确可以称作迷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科学百分百的绝对信仰,也是一种迷信。

虽然走上了末路,但哲学仍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恢弘世界。我只是拉开了这个世界的一扇小门,探头往里头张望了一眼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