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瑞士之“泉城”】追溯喷泉美丽的沧桑,讲述伯尔尼古老的故事

 天竺人 2016-08-26


语音介绍


今天我们听到的,仍然是亨德尔水上音乐的一个片段,这一个片段是行板到快板的舞曲。


接下来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博物馆。我们之前,已经两次对博物馆进行了介绍,第一次重点讲了博物馆的意义;第二次讲了卢浮宫作为世界博物馆的“导师”,是怎样影响到世界其它知名博物馆的。那么,这一次我们主要讲卢浮宫。当我们走进卢浮宫的时候,在卢浮宫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展厅,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张图片--阿波罗展厅。



卢浮宫阿波罗展厅以及门楣铭文(图一)


阿波罗展厅的门楣以上有一段铭文,这一段铭文告诉我们,卢浮宫在1793年成为了对公民开放的公共性博物馆。当初,卢浮宫对公众开放,是怀着对法国过去伟大时代怀恋的一种追往。今天,卢浮宫的宗旨已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当初那样的理念,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观,以及对多方面文化内涵的追求。卢浮宫博物馆今天秉承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再传播、去中心化和创新。这对于今天的博物馆,它的指导性意义非常的重要。


我们之前介绍过三百年来的现代博物馆发展。卢浮宫在167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离开卢浮宫前往凡尔赛宫,从兴建他新的王宫开始,卢浮宫就标志着它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开端。而亨利四世国王所留下的卢浮宫的蓝图,仅仅只呈现在纸上。到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时期,刚刚兴建起来的皇家学院,纷纷入住到了卢浮宫,艺术家也将自己的画室以及工作室安置到了卢浮宫里面。(像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那个时代的艺术大师普桑、拉图尔、布歇、格辽兹、休伯特。)而当时,只有贵族和上层人士(包括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才能够参观这些画家的画作以及国王的收藏。


到1699年,法兰西绘画学院在卢浮宫举办了首次展览;1725年,在方形庭院当中,举办了第一届国家沙龙展,此后类似的展览都被冠以沙龙的称呼。由于国王的亲临、画商的参与、评论家狂热的追捧,使得沙龙展成为艺术家进阶的一个非常好的台阶,似乎有一点像中国的科举考试一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炮而红,成为每一个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向往。甚至从1750年到1781年,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连续写了沙龙展的年鉴。大家可以想象,当时沙龙展和皇家举办的这种画展,对于整个法国文化的推进作用。



卢浮宫方形庭院(图二)



洛可可艺术家弗拉格纳尔绘制的狄德罗肖像(图三)


而就在1734年,梵蒂冈的卡皮托诺博物馆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巴黎,这让当时的巴黎人非常震惊,他们当即决定要让卢浮宫成为一座博物馆。一些讨论开始展开,最终得到了王室的承认。所以在1750年的时候,开始展出部分路易十四的收藏,为期一周,只是短暂地、有限额地向公众展出。而一直到了177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决定终止这样的展出,所以此后的卢浮宫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停歇期。


1789年,法国爆发了震惊欧洲、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卢浮宫再一次摆到了公众的面前。1793年,法国国王遭到了处死,国民议会进入了卢浮宫,11月博物馆正式对外向公众开放。而十九世纪,卢浮宫又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变化。从1802年,Denon被任命为中央博物馆的馆长,整个卢浮宫的收藏开始不断地扩大。西方对于东方考古的热情,使得许多珍贵的文物纷纷入住卢浮宫。像1821年,维纳斯进入卢浮宫;1827年,埃及馆成立,由著名的埃及学者商博良,担任第一任埃及馆的馆长;1848年,亚述馆的开幕,揭开了近东文明研究的序幕;1851年拿破仑三世入住卢浮宫;1857年开始对卢浮宫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渐渐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卢浮宫的样子。



拿破仑三世肖像(图四)


而我们现在可以从这一张中文的,卢浮宫的3D平面建筑图当中,看到现在卢浮宫“U”字型的样式。而我们看到后方的这个方形,我们称为“方形庭院”,也就是我们刚才讲到举办第一场沙龙展的地方。对面正好有一座桥穿过塞纳河,这座桥的对面就是现在的法兰西学院所在地。而卢浮宫在拿破仑三世入住以后,整个博物馆的面积迅速缩小,而其中大部分被公家政府所占用。一直到1889年的时候,才将部分收回,成为博物馆的一个部分。在随后的巴黎公社期间,卢浮宫也遭到了部分的摧毁,当然最为严重的就是前面的杜乐丽宫,它被完全烧毁。



卢浮宫建筑示意图(图五)



卢浮宫航拍方庭出口处塞纳河上石桥(图六)



卢浮宫航拍方庭出口处塞纳河上石桥(图七)



卢浮宫对岸法兰西学院(图八)



法兰西学院(图九)


从1876年财政部入驻到卢浮宫,一直到1989年贝聿铭对卢浮宫进行改造,财政部才被强行迁出。而从1956年开始,卢浮宫当中收藏来自远东的艺术品(包括中国、日本这些艺术品)被移往到巴黎另一个著名的亚洲博物馆--吉美博物馆。两年以后,印象派的作品开始移往卢浮宫前面的橘园博物馆,卢浮宫正式形成了从史前时代的原始时期文明,到1840年为截止的整个古代文明的完整呈现。



巴黎奥赛博物馆(图十)



巴黎橘园博物馆(图十一)



橘园博物馆内部(图十二)


关于卢浮宫的名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来自于撒克逊语,“卢浮”主要指的是防御工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所采纳的,来自于拉丁语,有“狼”的意义。无论怎么样,卢浮宫作为一个中世纪的堡垒,发展到后来庞大的皇家宫殿群,直到今天世界最知名、面积使用最大的博物馆,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个庞大的博物馆,由于公家机构的存在,以及博物馆旧时宫殿形式制约,使得它从二十世纪后半期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难以面对和承担当时庞大游客量。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得不进行改建。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著名的卢浮宫改建计划。



卢浮宫中世纪古堡遗迹(图十三)



卢浮宫中世纪古堡模型(图十四)


传统的西方建筑有它非常重要的特点,这种特点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博物馆的面貌。所以早期的画廊,其实不过是那些普普通通的走廊罢了。而卢浮宫的改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不单单在于它的外部,最主要的在于内部的空间构造、艺术史学、传统西方建筑以及艺术史和画廊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辩证取舍。这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作为世界博物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和借鉴。而作出这一切最重要贡献的,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



贝聿铭陈述设计方案(图十五)



贝聿铭的卢浮宫(图十六)


在1981年的时候,密特朗总统宣布了“新卢浮宫计划”,或者我们称作“大卢浮宫计划”的项目。当时在这个项目宣布以前,几乎没有人知道,所以当这个项目宣布以后,使得大家一片哗然。那么贝聿铭是怎样被选中的呢?这就不得不谈到密特朗,当时还是作为社会党主席访美时候的一段趣闻。当时密特朗还不是总统的时候,他作为社会党的主席访美,需要等待里根总统的接见。他在这种百无聊赖的等待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贝聿铭所设计的博物馆,深深地被这位华人建筑师的才华所感动。而贝聿铭在之前参加法国的“拉德芳斯”(La Défense)的方案当中,被一种非常不正当的形式出局以后,心中有某种怨愤。密特朗当上总统,宣布卢浮宫计划,在邀请贝聿铭的时候,特意强调了此次邀请他做卢浮宫改建的诚意。



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图十七)



巴黎拉德芳斯新凯旋门(图十八)


我们都知道,在欧洲做建筑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程序,尤其是这种大型的公共建筑,它需要很严格的竞争、筛选、招标以及议会通过等等。但是这位聪明的总统利用了法律上小小的空子,他宣称卢浮宫并不是修建,而只是改建,所以避过了那些纷繁复杂的法律程序,以及那些众多的议会询问,为卢浮宫的改建争取了大量的时间。虽然这样一座公共性建筑仅仅被描述为一个翻修工程有点可笑,但是却为我们今天看到卢浮宫所呈现的样子,节约了非常多的时间成本。


而在贝聿铭的改建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玻璃金字塔。贝聿铭要建一个透明的覆盖物,由地面到地下,有9米之高。而贝聿铭讲,卢浮宫需要一颗“心脏”,这是一颗发光的“心脏”。金字塔就是他所说的这颗心脏。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图十九)


我们从这一幅图当中能够看到,卢浮宫在改建以前,它的中央庭院的一片绿化带以及破土以后所形成的一片混乱的工地。那么这座金字塔的意义何在呢?金字塔在修建当中,基本的形象就是简约、高雅。正如贝聿铭所说,它属于一切时代的艺术,属于全世界的艺术。在这个金字塔的方案出现以后,受到了非常严重的阻碍,他第一步必须说服当时的巴黎市长(就是后来的法国总统希拉克);紧接着他要去对抗那些反新卢浮宫计划的委员,并且说服艺术家、知识分子甚至权威的艺术史家,以及法兰西学院的院士。同时这个地方因为破土,出现了大量的考古遗迹,所以考古也不得不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争分夺秒。



改建前的卢浮宫(图廿)



施工中的卢浮宫(图廿一)


我们今天走入卢浮宫,就能看到地下考古所呈现出的成果。当时整个卢浮宫的考古计划,是整个巴黎甚至包括整个法国所少有的、大规模的考古活动。因为卢浮宫的年代跨度非常的久,所以牵涉到各个时期非常多的考古学家、人员以及专业队伍。


我们看到下一幅图当中,在这个空地上,用玻璃钢钎拉起了一个玻璃金字塔的形式,这是当时为了说服巴黎市长希拉克所做的一个准备。当希拉克看到这个模型的时候非常的满意,于是这一关就通过了。而艺术史家以及那些重要的法国高层人士,他们在看到这些成果以后也欣然同意了,那么这个金字塔就顺理成章地破土而成。而玻璃金字塔最大的难度就是玻璃的牢固性以及安全性,还有它完全的平面化和透明性。贝聿铭的要求是在金字塔里面向外看整个卢浮宫时,不会因为光线的折射、玻璃的不透明以及玻璃的杂质性使整个宫殿产生变形。而这一任务最后被法国一家古老的玻璃作坊所承担。



玻璃钢钎拉起的玻璃金字塔(图廿二)



接近完工的玻璃金字塔(图廿三)



从金字塔里向外看清晰的宫殿(图廿四)


所以,今天我们在卢浮宫里面向外看的时候,就能看到这样最大的透明度、最小的反光度的玻璃。而卢浮宫里面建筑结构的线条切割,也完全符合于艺术史发展一些基本的理念(我们可以从这两幅卢浮宫的玄关、旋梯以及入口处的建筑几何切割就能感受到)。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卢浮宫正面的一尊青铜的骑马雕塑,它并不在卢浮宫的正前方。这一尊雕塑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骑马雕塑,是由巴洛克著名的大师贝尼尼做的一个铅制的复制品。它原本放在凡尔赛宫,后来被贝聿铭搬到了这个地方。而这匹马所在的这条轴线正好在是香街划过来的轴线之上,这才是我们看到的法国真正的文化中心轴线。



卢浮宫内部线条(图廿五)



卢浮宫内部线条(图廿六)



卢浮宫前的青铜骑马塑像(图廿七)



卢浮宫前的青铜骑马塑像(图廿八)


卢浮宫实际上在这条轴线上有一个偏角,是因为塞纳河流向改道,所以卢浮宫大约在这条轴线上偏了10度。而卢浮宫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这个最大主要是强调它的展览空间。卢浮宫博物馆有80%的展览空间是对外开放的,而一般的博物馆的展览空间最多不会超过60%,博物馆的其他机构占据着博物馆的主要空间。可以这样说,卢浮宫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当你进入这座博物馆的时候,仿佛置身于人类文明的海洋。


非常感谢大家,我们今天就介绍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