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句式

 许愿真 2016-08-26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 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

刘备天下果雄(……

2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 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 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 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例如:

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特殊判断句 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判断词,也可以加比喻词。如:

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

2)谓语解释原因。如上述因果判断句,不另举例。

3)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如:

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

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

二、被动句

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楚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而无语词标志,这要依靠对文意的整体把握。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至初五日,袁复召见……

今三晋不胜泰,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


三、倒装句式

  主谓倒置

   这种句式为了强调谓语,表示强烈的感叹,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美哉,我少年中国。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客有吹洞箫者

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顷之茫然

楚人有涉江者.

 

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吾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莫我知也夫!”“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的前置。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吾谁欺?欺天乎?

介词宾语一般也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国胡以馈之(给他们吃)?

3.通过提前宾语。

如: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为我们这些臣子担心)。”“卒师以来,惟敌是求(只寻找敌人)。

成语有唯才是举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

4.介词的宾语前置。

这种提前宾语不需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

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若晋君朝以人(指晋惠公当俘虏被抓来),则婢子夕以死。

 

成语有一以当十夜以继日等。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申之以孝悌之义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俱告以事

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四、疑问句

1.一般的疑问句 多含有表疑问的代词、副词、语气词。例如:

大王来何操?”“且焉置土石?”“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独不怜公子姊邪?”“其可怪也欤?

2.习惯型短语疑问句 在文言文中,又有许多与疑问、反问有关的习惯说法,下面分别介绍。

l………………。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虞兮鹰兮奈若何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如果所插入的宾语是,就构成了如之何奈之何若之何的说法。这种说法不但用来询问办法,还可以询问事情的可否,如果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就带有强烈的反问语气。如: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怎么样)?”“今匈奴未臣,虽无事,欲释备,如之何(怎么样)?”“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怎么能够)其拒人也?

2 “……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例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上述说法,还可有所变化。如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吴起)?这个句子把所比较的内容放在句首单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这个句子把要比较的内容省略了,可以根据上下文补出来,像厉害、威风之类,也可以理解成一般性的优劣高下的比较,就译为谁和谁相比,怎么样

孰与何如又可以用来询问利弊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如:救赵孰与勿救?(救赵和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如孰若何若等。

3不亦……。可译为……吗?难道不……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4何(奚、安)以(用)……何以为……

何以……可译成哪儿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如: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方乱,安以富为?”“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上述形式中的宾语可以省略,于是就变成何以为奚以为的形式。

如:胜(白公胜)自砺剑(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读它干什么呢)?

有时字又可以省略,变成…………的形式。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何辞为?”“吾英王(我是英王)……奚跪为(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5何(奚、焉)……之有表示反问,等于说有何……”

例如: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为主而无臣,奚国之有(还有什么国家呢)?

上述形式还可以省去字,变成何有的格式,它的含义常是何难之有何爱之有等。

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虽及胡耈(指很老的人),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对于头发花白的敌人,又有什么可怜惜的呢)?

6……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有还算得上什么……”“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比如:(袁)尚寒,求席。(袁)熙日:头颅方行千里,何席之为(还说什么席子呢)?’” “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恶,死又益其侈,是弃君于恶也。何臣之为(还算得上是臣子吗)?

7)得无无乃

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毋有病乎?”“得微往见跖邪?等等。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大概恐怕岂不是莫非是未免等。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等等。


4.成分省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1.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下面括号内都是补出的省略成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气),三(鼓)而竭(气)。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孟子曰:许必种粟而后食乎?(陈相)曰:然。

(孟子曰)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陈相)曰:否,许子衣褐。(孟子曰)许子冠乎?(陈相)曰:冠。

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下面括号中补出的,有的是应有的修饰成分,有的是偏正短语中的中心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左天都(峰),右莲花(峰),背倚玉屏风(峰),(左右)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中不但常常省略动词宾语,有时连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也可省略。

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之)善。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愿令(之)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拘礼之人,不足以(之)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之)论变。

5.分句的省略。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6.复句

文言复句的类型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关联词语的差异,二是意合复句的辨识。

1.文言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

这里仅以假设复句和选择复句为例。

  (1)假设复句。常用关联词语有:苟、若、如、果、假、设、即、使、诚、向、必、所、脱、第、令、而、其、今、借、以等;它们之间又可配合使用,如假令、假使、借令、如其、若其、设使、竟使、向使、向令,等等。

2)选择复句。常用关联词语有:其、抑、且、将等。例如: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天与,其人与?(是天生的呢,还是人为的呢?)

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宁与黄礼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取舍关系,一般也归入选择复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取舍句式有以下几种: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与人刃我,宁自刃。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

2意合复句。

意合法,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古今皆然。不过,在读文言文时,这却是一个难点。有时单看局部似乎懂了,可连起来看又不知是什么意思;或自以为懂了,其实理解得并不对。下面都是意合的复句: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因果关系)

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转折关系)

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转折关系)

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假设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