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古蜀文化

 tangwhat 2016-08-26

三星堆遗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它的发现昭示了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遗址简介

三星堆文化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南距四川省省会成都40公里,东距广汉市区7公里,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1988年1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古文化遗存大多分布在鸭子河南岸的马牧河南北两岸的高台地上,遗址群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沿河一带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2-3千米,总面积约1200公顷,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存,是四川境内目前探明的范围最广、发生时间较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考古学家将该遗址群的文化遗迹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则属于青铜文化。遗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

三星堆遗址群前后共出土文物4000余件,所出的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铜器、金器,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自成一个文化体系,被中国考古学者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主要遗址

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已确定的古文化遗存分布点达30多个,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星堆城墙、祭祀坑、青关山遗址等。

三星堆城墙

三 星堆城墙长度为260米,基础宽度为42米。城墙南侧有壕沟,宽度30~35米,壕沟距地表深2.84米,壕沟深2.4米。城墙上开有两个缺口,形成“三 堆”,缺口形成的年代不会早于明代。因此,三星堆是一条内城墙。一些学者将三星堆说成是祭坛,或直接将三星堆说成土坛,应予纠正。

三星堆城 墙位于三星堆遗址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端地面现存部分长约40米,东南端临马牧河岸缘仅存少许夯土边缘,原城墙分布情况仍依稀可见。根据解剖及调 查资料,三星堆城墙残存部分高约6米,顶宽5-7米,底宽40-45米。结构、筑法、体量及城墙内的包含物与东、西、南城墙基本一致,唯顶部宽度不及其它 城墙。

北城墙

北城墙是近期内才被发现的,三星堆“十二五”考古成果中列第一位的就是北城墙的确认。考古工作人员在三星堆青关山遗址发现一段北城墙,与之前发现的东、西、南三道城墙合围,成为一个完整的城池。被确认为北城墙一段的城墙被考古人员命名为青关山城墙,位于三星堆城址西北部的青关山台地北缘,城墙走向与真武宫城墙相近,二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残长140米、顶部残宽10到15米、残高近3米,始筑于三星堆遗址二期偏晚,即夏代晚期。北城墙的确认,让古城终于合围,基本估算三星堆古城区范围在3.5平方公里左右。

月亮湾城墙

月亮湾城墙位于三星堆遗址中北部的月亮湾台地东缘,按走向可分南北两段,北段为东北——西南走向,南段略向东折,基本上呈正南北走向,整条城墙与西城墙北段 基本平行。地面现存部分总长约650米,顶宽约20米左右,高2.4-5米,根据在北段北部的解剖情况,月亮湾城墙横断面呈梯形,顶部宽20余米,底部宽 40-43米。主城墙高2.8米左右,墙顶与当时地面相对高差达2.5-5米。墙体采取了无基槽式平地起夯,由东向西依次分块斜向堆筑 的夯筑方法,墙体材料主要为泥土和沙土,局部采用卵石垒筑,支撑。城墙结构清楚,夯层明显,夯筑方法较为特殊。

祭祀坑

著名的一、二号祭祀坑位于三星堆城墙东南50余米,两坑相距25米,是三星堆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两坑坑室走向一致,均为东北——西南走向,坑口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坑壁整齐,填土经夯打。

一号坑坑口长4.5-4.64米,宽3.3-3.48米,深1.46-1.64米,坑口三面各有一条宽约1米,长0.34(残)-3.85米的坑道,呈对称布局向外延伸。

二 号坑不带坑道,坑口长5.3米,宽2.2-2.3米,深1.4-1.68米。坑室内器物均分层放置,埋藏现象前所未见,大多数器物埋藏时或埋葬前明显经过 有意的焚烧和破坏,或烧焦、发黑、崩裂、变形、发泡甚至熔化,或残损、断裂甚至碎成数块(段)而散落在坑中不同位置,部分青铜器、头像及面具有的口部涂 朱、眼部描黑现象。

两 坑出土器物的种类,除部分中原地区夏商时期常见的青铜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遗址常见的陶器外,大多是过去从未发现过的新器物,如青铜群像、青铜神树群、 青铜太阳形器、青铜眼形器、金杖、金面罩等。两坑出土器物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文化面貌复杂、新颖、神秘,而且造型奇特,规格极高,制作精美绝伦,充 分反映了商代蜀国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黄金冶炼加工技术、玉石器加工技术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宗教信仰。一、二号祭祀坑既是整个三星堆遗址的精华所在,同时又代表了古蜀文明之最高成就。

仁胜墓地

仁胜村墓地位于三星堆遗址西北部的仁胜村,是首次在三星堆遗址发现成片分布的公共墓地,也是首次在古城以外发现重要文化遗迹。仅在约90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发掘29座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和狭长形竖穴土坑墓葬。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向基本一致,墓室加工较为考究,绝大多数墓葬有一具人骨架,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学者认为这29座墓葬的下葬年代基本一致,相当于中原的夏王朝时期。

青关山遗址

青关山遗址位于鸭子河南岸的台地上。经考古发掘,发现大型红烧土房屋基址一座。在房基内外两侧,均发现成排的檐柱遗迹——红烧土块。红烧土块一般为长方形,长为0.45米—0.6米不等, 宽0.25米—0.35米两排檐柱之间可能为廊道。 由于发掘面积有限且未对其进行解剖,该房屋基址的实际面积、修筑方法、残存高度、进深开间目前尚不清晰,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推测其极有可能是宫殿性质的建筑,年代为商代。

青铜文化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将辉煌的古蜀文明真实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最神奇、最令人惊叹的,便是独特的青铜雕像了。

两坑出土的这些青铜器,除青铜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外,其余的器物种类和造型都具有极为强烈的本地特征,它们的出土,首次向世人展示商代中晚期蜀国青铜文明的高度发达和独具一格的面貌。

青铜神树

青 铜神树,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铜器。是三星堆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之一。其中一号大神树残高396厘米,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略呈青铜神树圆 锥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相连状,山上亦有云气纹。树干接铸于山顶正中,干直,树根外露。树干上有三层树枝,每层为三枝丫,枝丫端部长 有果实,一果枝上扬,果上站立一鸟,两果枝下垂。在树桠和果托下分别铸有火轮。在树的一侧,有一条龙援树而下,龙身呈辫索状马面头,剑状羽翅。从造型来 看,该青铜神树应是代表东方的神木——“扶桑”

青铜立人像

青 铜立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2厘米 整体由立人像和台座两大部分接铸而成。立人像头戴莲花状的兽面纹和回字纹高冠,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衣上佩方格状类 似编织而成的"绶带","绶带"两端在背心处结襻,襻上饰物已脱。衣左侧有两组相同的龙纹,每组为两条,呈"已"字相背状。

青铜面具

三星堆出土了众多的青铜面具,有纵目面具、戴冠纵目面具和特大型面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下面这件青铜面具。

面具高64.5厘米,宽138厘米,宽嘴巴,大耳朵,耳部斜向伸展,极为夸张,额头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来安装有装饰物。这件面具最奇特之处在于双眼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造型十分独特,被人们俗称为“千里眼、顺风耳”。

历史价值

重识巴蜀文化

因 为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例如历史学界一向认为,与中原地区相比,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 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 系。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

以前历史学界认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然后渐渐的传播到全中国。而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

民族崇拜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表现人“眼睛”的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这些文物本身就十分的珍贵、奇特,古蜀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刻画眼睛?铜面具眼睛瞳孔部分为什么要作圆柱状呢?

原来,这与古蜀人崇拜祖先有关。《华阳国志》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其墓葬称为“纵目人冢”。据学者研究,所谓“纵目”,即是指这种铜面具眼睛上凸起的圆柱,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铜面具等,正是古代蜀王蚕丛的神像。

随着现代商业的发达,三星堆博物馆附近的仿真工艺美术品应有尽有。

三星堆遗址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对历史的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目前所挖掘的只是三星堆遗址中的一部分,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会有更多珍贵的文物被发掘。

作者:“还原社”公众号(hysociet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