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诸神归位

 tlqz72 2016-08-26

    语文“八字宪法”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上世纪60年代上海语文教育界提出,全国流行的对语文教学内容即语文知识系统的归纳、概括,也是上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实质上是大批判)主要矛头指向之一,并最终将部分内容淡出了语文教学。其实,这套语文知识系统相当程度上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内容,只是没有从根本上理清其内部层次级别关系,未能建立起合乎语文本来面目的有机整体系统而已。若能将语文“八字宪法”所含“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个因素按照它们各自在语文系统中所处层次级别关系加以科学的排列组合,那么,就会发现,“八字宪法”离真理实在只有一步之遥!

    一、“八字宪法”各因素所属系统及其缺陷分析

    (一)八个因素各自所属系统

    1、字,即文字,属于语文口头的语音与书面的文字的材质系统的文字系统。

    在我们的汉语中就是汉字,是书面语言的语文外在物质显现的“材质”——就像区别房屋是“土木结构”还是“钢混结构”乃其所用材料的质地不同一样,以此区别于口头语言,贯穿于书面语言的整个系统,是书面语言的最基础知识,每个字都是一个形、音、义的有机整体,要使用书面语言,首先必须能识能写能理解一定数量——最起码2500个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见《语言文字规范手册·增订本》,语文出版社,19911月第一版)的汉字,在语文系统中是一个相对独立、位于基础、又纵贯整个语文大系统的子系统。

    2、词、句、篇,即分别是词语、句子、文章,属于语文的单位系统。

    人类是聪明的,再庞杂的事物,给它划分成一级一级的单位,也就置之股掌之中了。当然,我们的语文使用,总是在根据交际目的、情境的不同而运用相应级别的语文单位。这也正是语文能划分单位的前提。

    3、语,即语法,属于语文各级别单位组合构造的法式法则系统。

    4、修,即修辞,属于使语言具有美感的表达系统。

    5、逻,即逻辑,属于各级别语文单位构成要素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事理逻辑关系系统。

    6、文,即文学,属于篇级语文单位的文章的特殊形态系统。

    由于作为文章特殊形态的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语言优美,情节曲折,哲理深邃,美感强烈,许多人对此情有独钟。语文教学中不但大量讲授文学作品,为了理解它,还大量讲授文学理论、作家作品、文学常识。

    (二)八个因素各自作为系统存在的缺陷分析

    1、文字系统作为材质系统却遗漏了语音

    文字,尽管数量众多,但常用的也就那么三五千个,且是前人已创,又经过国家规范,不需语文界再花精力。语文界所要做的是探讨如何将之快捷、科学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轻松识别、书写、运用。尽管存在诸如对汉语拼音的责难、各种识字方法之间孰优孰劣的论争,那都是教学的问题,非文字系统本身问题。文字本身的,比如对汉字的责难,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文字道路”的梦呓早已烟消云散。对简化字的责难,尽管一直不断,但那无关宏旨。可以说,这个系统基本没有大问题。但若站在语文材质系统考量,则缺失了语音这一材质,使系统显得不完全了。

    2、语文的单位系统缺失了章级单位

    由于语言学只研究语素、词、短语、句(单、复)等四级语文单位,篇级单位的文章专属于文章学范畴,致使语文单位系统一直无法贯通——中间缺失了一级单位。正是这一单位的缺失,造成教师无法教学生将语文由句级单位顺利地组合成篇级单位,写出像样的文章。

    3、单位语文组合构造的法式法则未能贯通至整个单位序列

    由于语言学只研究语素、词、短语、句(单、复)等四级语文单位,文章学只研究篇级单位的文章,中间的章级单位长期缺失,组合法则当然无从谈起。相应地,也就既缺失了章级单位的组合构造的法式法则,句级以下单位的规则与篇级单位的文章的法式的融合、贯穿也就产生了脱节。

    4、使语言具有美感的表达系统也存在大问题

    表达要给人美感,既有音乐美、图画美手法给人艺术美的感觉,又有质朴美、意象美手法给人丰满充实美的感觉。但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界,只要一提到表达生动、形象,要有美感,便自然想到修辞,甚至修辞格。修辞格属于修辞,这是没问题的,但修辞绝不仅仅是修辞格的问题,更不仅仅局限在这十几二十种固定的格式上。

另一方面,表达要给人美感,的确需要一定的格式,修辞是一种格式不假,但那是静态的固定模式,仿佛流水线上装配产品时的前面各道工序完成后,输送过来的一个个现成的零件,不能显现出思维的动态过程,更没能从思维起点上教给学生去运用,学生学后,虽然能够分辨得出,天资高的还可能模仿制作,但相当部分却并不知道从何下手!

    5、各级别语文单位构成要素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事理逻辑关系系统,是一个重灾区

    这是最早被逐出语文教学内容的。这跟“八字宪法”中逻辑系统自身有关。在“八字宪法”中,并没有深入研究语文所需要涉及的逻辑知识,更没有组建语文运用中的逻辑系统,而是将逻辑知识概要讲述一遍。其实,语文,尤其是中小学语文对逻辑的运用自有其自身的特殊选择性,并非所有逻辑都要用上。主要是归纳、演绎、类比三法及综合运用“三法”的“二想”——联想、想象。

    6、篇级语文单位的文章的特殊形态系统没有认识到文学乃是文章的一种特殊形态

    其实,文学主要表现为作品,无论小说、散文、诗歌、戏曲,首先都要合乎文章的基本法式法则,在此基础上,经过比如形式、语言等方面的特殊处理,就变成文学作品了,也就是说其乃文章的一种特殊形态。由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未能理清其与文章的关系。

    二、语文系统到底是怎样的

    1、语文拥有口头的语音、书面的文字这个材质系统。

    2、不管哪种材质都拥有同一个语素—词—短语—句(单、复)—章—篇等六级单位组成的单位序列整体。

    3、任何一级单位语文都有相同的构成系统:

    一是构成因素同为思想内容、物质外形、思维逻辑三个要素。

    二是三要素各有自己的要素与规则:

    思想内容为形、神——形为单位语文的材料,神为单位语文的中心;物质外形为序、纹——序使单位语文的框架结构适宜,纹使单位语文的表述具有美感;思维逻辑为“三法”、“二想”,保障所思所想合乎事理逻辑。

    三是任何一级单位语文都是运用思维法式,将形、神融为有机整体,运用序的法则构筑框架结构,采用纹的法则进行文采、美感修饰而构成的。这就是说、写方式下的语文使用。

    4、听、读方式下的语文使用,思维方向正好相反,是将别人构造好的单位语文解读成或形或神或序或纹或某种思维法式。

    5、在这种不断地构成与解读单位语文,即语文使用过程中,使用者的思想内容逐渐上升到文心程度,物质外形逐渐熟练到语感程度,思维逻辑逐渐化为文思,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构造、解读任何单位语文,达到语文使用的高境界,拥有较高、乃至相当高的语文素养了。

    三、“八字宪法”“诸神”归位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八字宪法”基本上概括了语文系统的主要子系统,只要弥补上遗漏、错位等不足,完全可以理直气壮重新焕发青春!

    “字”居于“书面”位置,指的是书面语言的外在物质显现的材料——文字,虽未能涉及口头语言的语音材料,但问题不大,补上就是。

    “词”、“句”、“篇”位于“单位语文”位置,只是缺失了章级单位(因词通常包含内部语素和外部的短语——一般是词语连用的),只要从汉语特点出发,遵照语文老祖宗刘勰“夫人之立言,因字(古代多用单音词,字,实际为词)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所阐述的语文的单位序列,名之为章,问题便迎刃而解。

    “语”位于“外形法则”中“序”的位置,只是缺少了向篇级单位的延伸。但如果我们将语素组合成词的陈述式、并列式、偏正式等方式提取出来,就会发现它们是能一直贯穿到词、短语、句(单、复)、章、篇所有单位中去,而且,随着单位级别的上升,这种组合关系涉及的对象也在加大,比如,在词中涉及的对象是语素;在短语中涉及的对象是词……总之,各以当前单位更低层次单位为组合对象,就像数学中个位向十位、十位向百位……进位一样。

    “修”位于“外形法则”中“纹”的位置,但需要突破只看到修辞格的局限,回到艺术美与丰满充实美上去。

    “逻”位于思维法式——“三法”、“二想”位置,需要还原到语文教学之中去。

    “文”位于“篇级单位”内部位置,教学中再不能太过拔高了它,将它从“儿子”的位置上错位成和“爸爸”——文章的篇级单位的“篇”平起平坐。

    可见,语文“八字宪法”基本上涉及到了语文整体的方方面面,甚至是目前为止,无有过其右者,只是有些缺漏,有些错位,才招来非议的。

    从缺漏方面看,一是材质上缺漏了口头语言的语音;二是语文单位序列中缺漏了章级单位;三是单位语文的构成三要素上缺失了思想内容这一要素,同时,外形法则这一要素内部与序、纹分别相对应的语、修,内涵上打了许多折扣。

    从错位方面来看,一是无视系统区别,统统拿过来并列在一起,如材质系统的字,单位序列系统的词、句、篇,单位语文构成要素系统的逻都成了兄弟姐妹了;二是无视层次差异,让孙子和爷爷称兄道弟。如单位语文构成三要素之一的外形法则,本来只有外形法则本身才能与另两个要素——思维逻辑、思想内容并列,可“八字宪法”却硬是将其内部的语、修提出来与逻及其他因素并列;本来文学是文章的特殊形态产物,是文章的“儿子”,与单位语文序列相比,则是“孙子”了,可“八字宪法”也将它提到第一层次来。

    因此,只要我们将它们还原到它们各自所该处的相应位置,增补缺漏的内容,按照单位语文的构成与解读过程去进行语文教学,还会摸不着头脑,还会“少慢差费”?上世纪末的语文教学大批判倒洗澡水连孩子也一起倒掉,实在是矫枉过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