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庄河教育史》中赫赫有名的吕氏家族;庄河告别“检车难”

 梁园处士 2016-08-26

在《庄河教育史》中赫赫有名的吕氏家族


《四书读本》是吕凤笙老师的传家宝,书页已泛深黄。

一本泛黄的旧版古籍,散发着带有浓重岁月气息的书香,静静地依偎在耄耋主人的掌心,服帖地享受着一双握惯粉笔的老手对它的抚摸……每一天,这温馨的一幕都会如约而至,主人读着它,已经熟悉到哪一句在哪一页均能脱口而出。也难怪,毕竟他俩有着不一般的缘分,这缘分因为父亲的牵线搭桥而更加难舍难分,即便“文革”之年主人被关进牛棚,也没有把这本《四书读本》牺牲在焚烧堆中。因为,这是父亲留下来的传家宝,因为这本书里,有整个家族的精神追求和代代相传的历史使命。

在庄河市教育局编纂的《庄河教育史》中,吕氏教育世家赫赫有名,如今已有四代十人当过教师。今年80岁的吕凤笙老人,是这个教育世家的第三代传人,也是传家宝的继承人。从祖父开始,吕氏家族就秉承着诗书传家的家风,洋洋一个半世纪,将中华文化经典播撒于红崖古镇(庄河旧称)的山乡。

与书为伴,学而不厌

新华小区在庄河市家喻户晓,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老,而吕凤笙老师已经在这里住了整30年。一南一北两间卧室,到处都堆满了书报,传家宝就在南屋的老式写字台上,因为经常被翻,书角早已浑圆,书页泛出深黄。剥开两层书皮,传家宝露出了原貌,“世界书局民国25年(1936年)印行”。“我出生后不久,它就在上海诞生了,竟然千里迢迢来到庄河,被我父亲买下,成了从小伴我长大又陪我一起变老的老伙计。”在吕凤笙家里,四书五经不止一套,但他最喜欢读“老伙计”。

吕凤笙出生于教师世家、书香门第,祖父吕瑞(1862—1936)是庄河名儒,因为在知识分子中较有影响力,曾被庄河首屈一指的大地主“昌隆义”聘为私塾先生十余年。清王朝土崩瓦解后,吕瑞民国时期在乡村小学执教终老。可敬的是,吕瑞从教一辈子,自己的五个儿子却有三个因为贫困上不起学,受过教育的两个儿子无一例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清苦的乡村教师。

关于爷爷的故事吕凤笙听了很多,尽管他刚出生不久爷爷就去世了,不过四书五经均能熟诵于胸的爷爷依然是立在他心中的榜样。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经典很小就扎根在吕凤笙心里,当教师的四伯和父亲就是用一部《论语》做教材把他培养成了接班人。因此,他的儒学功底十分深厚,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庄河高中,人送别号“百科全书”、“小图书馆”,足见其博闻强识。

在吕凤笙家中,一副老花镜、两只放大镜,每天,他左手放大镜加上右手放大镜,再配合老花镜,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方式徜徉于书海。了解吕凤笙的人都知道,他的国学修养已足够让人望其项背。然而,他却没有一天放下过书籍、丢下过学习,即便他的视力已经糟糕到不用放大镜看不见书上的字,即便他的身体被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折磨……他说,“学而不厌”是知识分子尤其是教师的基本之道,“当老师的得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糊弄学生一阵子,自己就会糊涂一辈子。”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38年的教龄,是让吕凤笙老师感到光荣和自豪的人生履历。他说:“我讲了一辈子课,但还是没讲够。如果现在有人请我去讲课,我还会欣然接受。”

在吕凤笙的记忆中,关于如何当老师,父亲跟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这其实是《论语》中的话,父亲照着做了,后来也教我这样做。”吕凤笙说,父亲吕云程从教十余年,留给他的最深沉的记忆就是一根两头翘的竹扁担。“那根扁担1.7米长,是父亲到山区教书担行李用的。我们家在庄河市太平岭乡明堂石村,父亲教书的村小在三架山乡马道口村,两地相距130多里地。为了省下马车钱,父亲每每步行,用这根竹扁担担着行李。”

“父亲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老师,在当时口碑极佳。然而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人侵占东北三省,对中国人实施奴化教育。延伸到庄河农村,就是让老师教孩子们学日语。父亲因反对教日语而弃教。”

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上老师后的吕凤笙也学会了诲人不倦。饥荒年代,学生每天吃六两粮,瘦成了“芦柴棒”,坚持不住弃学回家,他走了一百多里路、爬了三座高山,到荷花山一个山沟沟里找学生复学,后来这个学生成为伊春市劳动模范。一个学生胃穿孔倒在学校,命悬一线,是他带着两个学生一起献了600毫升血,得救的学生后来成了一名称职的农村中学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已经高中毕业几年的学生,一帮一帮地找他辅导语文,他白天上课晚上专场补课,累得病倒了,一个学生登门求教,他躺在土炕边坚持给学生辅导古文,这个学生当年考上了东北财经大学……

吕凤笙说,学校是培养学生品格和学识的熔炉,“经验使我懂得:教师时刻把身教放在第一位,那么言教就变得亲切和容易被接受了。所谓循循善诱,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愿做西西弗,匹夫不可夺志

四代十人从教,多么叫人羡慕和尊敬的教育世家。然而,在吕凤笙看来,吕氏教育世家最令他珍视的却并非出了十名教师。“爷爷、四伯、父亲、我,我的两个堂姐、两个妹妹、两个女儿,这就是我们家的十位教师。我们都生长在庄河,也都耕耘于庄河教育,兢兢业业,普普通通,没有丰功伟绩,更没出过教育家。但是我们家一代传一代,都教育孩子要立大志,要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哪怕这一目标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吕凤笙老师说,“小时候家贫,父亲常给我们讲颜回居陋巷、拿竹筒盛饭、用瓢喝水被老师孔子赞赏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人要像孔子说的那样追求做人的道理,不以破衣糙食为耻,要早立志、立大志,才能成为有用的人。那时候,我记住了一句话,‘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什么是有用的人?父亲临终前的义举让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吕凤笙说,父亲肩挎药箱在乡村行了50多年医,他的药箱一拎有20多斤重,里面都是他自己研制的价格便宜的散药,他总说“农民的一斗粮还抵不上两服汤药钱,药卖得那么贵,叫他们吃什么?”而他的散药一包只要一两角钱,庄稼人用三五个鸡蛋的价钱就能买他好几包药。而新中国成立后别人家都住上砖瓦结构的海青房时,卖了几十年药的父亲住的仍是土石垒的四壁透风的破草房。

“1982年父亲临终前留下遗嘱,将他自己研制的治肝炎有奇效的‘六应散’无偿公布于同仁,以实现让更多患者免除病痛的至盼。父亲谢世后,越来越多的大夫采用了他的药方,北至凤城、本溪,西至鞍山、营口,很多人因这服药而病愈。”生为患者操劳,死仍留下福荫。吕凤笙说,父亲让他明白了所谓大志向就是要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传统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吕凤笙说,“它经历了数千年,尽管有些已与时代不相称,但还是好的东西多,应该有所继承。孔子的学说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也是凤毛麟角,这也正是‘孔子学院’风靡全球的缘由。”

“实际上,我们家人都是传统经典的受益者,因此,我也希望能有更多人沐浴到它的光辉。”曾荣获过大连市优秀教师称号的吕凤笙老师,最善于用传统经典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退休后,他仍不辞辛苦,致力于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播;直至现在,每当孩子前来探望,他也总要读一段诗经、念几句论语、诵一首唐诗宋词……

他说:“我愿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那样,每天推着石碾上山,滚落下来,第二天再把它重新推上山去,多做一点对传播民族文化经典有益的事情。”

庄河告别“检车难”,启用年检5万辆的汽车检测线


经过6个月试运行,庄河市永丰机动车检测线于昨日正式启用,每年约检测机动车5万多辆,可满足庄河地区机动车检测需要,保证庄河地区10年以上汽车增长量的服务需求,庄河告别“检车难”。

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底,庄河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7万余辆,其中大、中、小型机动车7226辆。近5年以来,大、中、小型汽车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而庄河市只有一条20年前的机动车检测线,检测空间有限,设备老化,布局不合理,检测效率比较低,每年仅能检测机动车3万余辆,不能满足庄河当地百姓的检车需求。拥堵、耗时、黑中介等问题随之而来。

庄河市将解决“检车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庄河市永丰机动车检测线于2013年9月开始筹建,先后总投入1100余万元。检测线院内停车场地1.66万平方米,可停放400余辆车,检车通道便捷、流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