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是用来珍惜的

 变通致久 2016-08-26

童年是用来珍惜的

安徽合肥巢湖市柘皋中学 唐金龙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巴尔扎克《于絮尔·弥罗埃》

      看看文学大师的这几句话,作为教育人深受触动。童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绝不是可以量化的几年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整个人生。

      童年是用来珍惜的。而在我们现实情景下,还远没有做到这一点,童年不但没有被珍惜,还在各种冠冕的理由下被摧残着。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受到应试的影响,而让所有孩子机械的在各种知识技能暴雨般的浇灌下变得奄奄一息。

      没有亲近大自然的时间,缺少动手能力培训,不顾运动技术的发展,只埋头于书本里、训练中,只能让孩子思维固化,眼光狭隘。

      教育专家钱颖一告诉我们,杰出人才往往不是“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冒”出来的。所以创造环境(或者说“培育”)远比“培养”更重要。

      现在人们都在说中国学生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其实,好奇心和想象力部分来自天生,至少有一些人是这样,但是后天会把它们磨灭。完全有可能的是,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就变得越少。由此来看,正是我们的教育把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扼杀”了。再加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要想有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学校的目标应该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教育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的问题。

      在应试背景下,有多少孩子我们是尊重了他们独特个性的?目中无“人”的教育在大一统的机械化操作中,只朝着一个目标,那就是应试分数与竞赛奖牌。“培养”的痕迹越是明显,往往所谓的成绩也越大。而最终的结果就是,面子上好看,近前的成果显见,长远看动力不足,导致无所建树。

      小楼老师带给我们的一个案例:安娜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大家族里,她的家族是英国一个有爵位的贵族,一共出了三个州长、两个市长,还有几个著名的电影明星。安娜的母亲是纽约上流社会的名媛,父亲是一位富商的后代,安娜的父母都是社交场上的高手。在安娜童年的记忆中,家里时常举办奢华的晚宴,家里与她同辈的孩子都要给大家表演钢琴、舞蹈或者诗朗诵。 

      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是有利的。然而这所有的一切安娜都不喜欢。她只喜欢躲进自己的卧室里看书或者画画,她甚至不太喜欢和别的孩子玩耍。安娜最喜欢的人是外公,这个慈善的老人虽然儿孙满堂,但是他最喜欢安娜,因为安静的安娜非常像年轻时的自己,若不是要继承家业,这位老人宁愿自己是一位昆虫研究员。每当假期的时候,外公总会找一段时间带着安娜到一些小岛去寻找美丽的昆虫。

      安娜很讨厌每次聚会母亲都要她念诗给大家听,安娜只要在众人面前讲话就会结巴,以至于后来家族里有些孩子给她起了个外号叫结巴安娜。在安娜13岁那年,外公去世了。外公的去世给安娜非常大的打击,她很伤心,却不愿让别人知道,此后她变得郁郁寡欢,越发孤僻。只要和外人讲话,她就严重结巴,她在学校里渐渐变成了一个“怪物”,最后母亲不得不让她退学。退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就在家里阅读外公留下来的书籍,制作昆虫标本,绘制昆虫图画。这期间,除了父母和亲兄妹,她几乎不再和任何人交流。

      然而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了,安娜的结巴渐渐好了,她的心情也恢复得很好,她把家里一个几乎废弃的地下室变成了自己的昆虫标本室。她仍然拒绝参加家庭聚会,如果母亲强迫她参加,她就会出现严重的痉挛症状。在某一天,安娜突然对母亲提出,希望能够读大学。因为她想实现外公的遗愿——成为一个昆虫研究员。最后她如愿了,有了体面的工作,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安娜是个特别的孩子,她的童年与其他孩子是不一样的。在她生活的大家族里,她与众不同,似乎是个另类,不被人看好。但她是独特的自己,也有自己的爱好。顺着她自己的爱好,她也找到了有别于他人的快乐与成功。

      童年就是要珍惜。珍惜的要义在于顺其自然,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材施教,不求统一,不强化“培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