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林老师学术简历

 鸢獐 2016-08-26



李林老师介绍

李林,1970年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1年完成第一本学术专著《梵国俗世原一家——汉传佛教与民俗》,自此起步开始了二十多年不间断的宗教及国学研究。现为清华紫光教育机构首席国学讲师。兼职:河南省息县佛教协会会长(曾在扎根乡土,奉献心力财力,为家乡重建了一所寺院)。

李林先生除了对宗教学的专业研究外,还精通诗词、围棋、歌咏、书画鉴赏。


李林老师主要著作

《梵国俗世原一家——汉传佛教与民俗》

《张力的消解——禅学的佛学批判

《退回释尊之侧——当代佛学思考片断》

《在庙堂与山林之间——中国“乡士”初探》(合著)

《心灵的中和蕴藉——魏晋时期的玄儒哲学》(合著)

《出离与担当——汉语佛学批判的另类文本》

《笔花堂诗稿》

《弈道禅宗——禅与围棋之道》

近年来,李林先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深入传统文化传播,在国内思想界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国学十讲》系列专题课程简介:

一、《德配天地——中国人的生命境界》

本课题由世界文明中精神领袖的头部装饰入手对中华文明的特质展开叙述,由孔子不戴帽子说明中华文化是与神性、灵性、理性思维不同的德性思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大系统性上,是一部摒弃了“神道设教”的道德文化。中华文化早在3000年前就进入了超越于神灵崇拜的“人文化成”时代,从此中国人追求的是“德配天地”的人文精神。一般把人生分为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道”和“德”为根本的“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生命的最高境界,因此君子者必修天理、性理、命理、地理之“四理”。又由中国的建筑为何戴帽子这一话题入手,讲授中国哲学的重大命题——“绝地天通”。中国人的“人格四维”就是德性光照下的天地精神、庙堂气象、圣贤风骨、侠烈肝胆,唯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

二、《文化决定中国——比较宗教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

该主题是作者多年来在比较宗教学和跨文化战略领域的思考结晶,观点独到、资料详实、论证严谨,是一套小可修身齐家、经世致用,大可治国安邦、合纵连横的文化方略,既有通俗性又不乏学术深度。

讲座首先由世界主要文明体系的价值取向比较研究开始,通过对基督教文明(欧美国家)、伊斯兰教文明(中东非洲国家)、儒家文明(东亚国家)的具体考察,在“价值感”——“文明生态的原动力”方面,找到了判定的依据,发现:基督教的负向价值是“罪感”,正向价值是“爱感”;伊斯兰教的负向价值是“恶感”,正向价值是“义感”;中华儒家文化的负向价值是“耻感”,正向价值是“德感”;中华道家文化的负向价值是“逝感”,正向价值是“乐感”;佛教文化的负向价值是“苦感”,正向价值是“寂感”。再进一步把五大宗教纳入“五行”的“元结构”中考察,得出儒家文化象土、道教文化象水、佛教文化象木、基督教文化象金、伊斯兰教文化象火的文明五行特征,自然地切入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全球化战略,提出一系列价值多元化和文明生态学意义的重要命题。探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以及在当前复杂的全球格局下,中华文化应对文明冲突的大方略,具有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中华信仰体系的发生与构成》

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崇尚的是“宗庙信仰”而非“宗教信仰”。中国人有着一套完整而持续的宗庙信仰系统——坛庙系统、太庙系统、祠庙系统、文庙系统、寺庙系统,上述五大系统组成了广大而精微的中国信仰体系,这个系统的形成在3000年前的多神教时代便已完成,由是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信仰体系中早熟且遥遥领先的人文形态,“文王演易、敬天法祖”与“周公制礼、人文化成”标志着中华信仰体系的完整构成,这也是后世以“天地君亲师”为信仰对象的文化基因之根本所在。

四、《退回释尊之侧——辨佛学根本问题》

本专题深入解析何为佛法的根本价值取向。中国佛教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大乘与小乘、汉传与藏传、根本与方便等深远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相应地在“佛学”、“佛法”、“佛教”等层面也一直争论不断。本课题以“佛学”的思考为中心,通过对佛陀根本情怀的深入探讨,力图重建其“缘起中道”的人文价值、“出离担当”的信仰价值。本专题对涉及到佛法关键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如考古学般的梳理分析,使得“根本佛法”得以呈现其本来面目。

五、《独守圣王的凛冽心境——国学理路浅探》

本讲座对国学的内涵进行了多维度的梳理,如“汉学”与“夷学”之分、“经学”与“纬学”之分、“大学”与“小学”之分、“宗学”与“教学”、“内学”与“外学”之分等等,这样通过多个角度的科判,使得国学的面貌相对清晰起来。并指出治学的相应态度:以夷证汉、以宗判教、以经摄纬、以小阐大、 以内御外。目前流行的各类纬学及宗教学说并不能代表国学的高度。这是国内学术界第一次清晰地把“国学”之范畴在学理层面进行系统而清晰的界定与区隔。

六、《重叩圣王的沉重乡音——国学歧路浅指》

中华圣王之学并非宗教之神学,前者乃人生之康庄宽门、后者乃人生歧路宽门,应该有所辨识。就信仰途径及思维方式辨析,各大学说及教派亦有差异,不可浑而不察:儒学的信仰门径是“远近关系”、道学的信仰门径是“表里关系”、佛学的信仰门径是“内外关系”、神学的信仰门径是“上下关系”。其救赎方式相应有“自力”与“他力”的区别。比较文化学三大原理是:A、单一宗教体系内,没有真理;B、单一信仰体系内,没有价值;C、只知其一者,其实一无所知。中国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基于宽门的人文精神而不是拘于窄门的宗教精神。

七、《深耕圣王的无界之邦——国学归路浅指》

中国人的学术思维及立身态度是“执中”,包括阴阳之间取其中、器道之间取其中、断常之间取其中、科玄之间取其中等,对其不同的侧重反映了儒道佛传统思想各自的“中道”学说。中国人的理想世界构造是双重的,其主要形态有彼岸的三类:先祖世界、蓬莱世界、净土世界,以及此岸的三类形态:武陵世界、终南世界、禅意世界。国学完全可以立足于庙堂、江湖、乡土、山林等此岸世界而完成彼岸的实现。中国人的世界观并不具备扩张性和攻击性,中国学问的最高境界就是“执中”的圣王之道。

八、《中华气脉正音——上古真人命功直指》

本课题是作者研究丹道多年的独门心得,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命功修炼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并指出了涉及实修法门的关键节点的若干谬误、及多年来流传的似是而非的观点。主要围绕中华上古真人修行体系的根本法门,直指命功的诀窍,其中之一就是“艮背心法”,通过破解以《庄子》等为代表的古籍所“真人呼吸以踵”、“缘督以为经”、“虚室生白”的真实修行涵义,并借助考古资料指出跽坐与督脉的修炼是儒道功夫之本。并分析了儒道佛各自侧重的气脉运行法门。中国的生命修炼体系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修炼体系有着迥异而途径,主要体现在“黄白之术”——“中黄直透”与“虚室生白”。再通过与世界其他宗教修行法门的深入比较,指出中华上古真人的修炼体系才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修行正脉。

九、《舌尖上的信仰——嗑药时代的精神现象学》

介绍一些很有意思的流传下来的与宗教戒律及民间禁忌相关的饮食习俗。宗教一旦走向迷信,教徒就会产生“嗑药”现象——补药、丹药、迷药、没药、春药等都是不同的伪信仰需要提防的。通过现象剖析本质,指出宗教应该有最大的包容性,否则容易走向偏执。但是现在流行的某些宗教信仰传播却具有越来越强的迷惑性及偏执性,这是需要矫正的。针对目前国内开始流行的身心灵运动所倡导的灵修,也入木三分地指出了其弊端及不良倾向。

十、《举步于迟早之间——走向圣王的美玉时代》

古希腊神话里讲人类社会经历过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随着西方社会进入青铜时代。,后现代主义泛滥,以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向一切价值、一切普遍的道德提出挑战。为了防止黑铁时代的出现,金律、银律和近代社会的铜律要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可以称为“黄铜时代”。据此可以总结出人类社会四种基本的伦理规则——

金律:“欲人施己,先施于人”

银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铜律:“人施于己,反施于人”

铁律:“己所不欲,先施于人”

所以,目前的社会制度基础就是铜律的“利益博弈”的原则,道德建设要以铜律为引导,同时要避免铜律的不利的影响,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中华文化必将在未来时代承担更大的全球性的使命。本讲座从全球伦理的时代演变入手,对于人类文明的所谓“黄金规则”给与了学理上的证明,提出了全球伦理的可能模式,并进一步指出只有中华文化的“圣王之道”才能实现人类走向包容性互生的“美玉时代”。



分享李林老师国学智慧,听李林老师把国学讲清楚!

欢迎大家关注:

  1. 查找公众号:李林国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