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内经》之“胃不和则卧不安”

 宽旻行健 2016-08-26

导读此文与以往关于睡眠的选文不同,此文的理论分析更清晰。文章从《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入手,分析了为什么胃和是昼精夜瞑的基础、胃不和导致失眠的原因,同时给出了睡眠与脾胃同治的常用方药,并指出了临床常见治病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日:“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解有以下两种:一是指患者由于气喘而不得平卧,是一种疾病强迫性体位的表现;二是指由于脾胃不和而出现的失眠不能安卧等病证。我们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是对因于饮食不节、肠胃受损、胃气不和的失眠病理机制作出的高度概括。《内经》之“胃”,概括了现代临床的脾、胃、肠三方面的功能。

1 胃与睡眠的关系

1.1 胃和是昼精夜瞑的基础

胃与脾以膜相连,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同为“后天之本”。《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同时脾胃位居中州,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医学求是》云:“中气为升降之源,脾胃为升降之枢轴”,“中气旺则脾升胃降,四象得以斡旋”。正因为有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作用,通上彻下,斡旋阴阳,才维持了人体的生命活动。

我们在既往对失眠的研究工作中,将《内经》中的“昼不精,夜不瞑”理论,作为失眠生理状态紊乱的基本病理机制。昼精夜暝是神在人体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卫气正常出入营阴的结果。胃与神及卫气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生成和功能活动方面。神虽然由先天之精而成,但神的功能活动必须依赖于后天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断充养,才能使形体健康,精神充沛,思维敏捷。卫气的生成和活动亦有赖于水谷精气的充养化生,气机的升降有常。

1.2 肠胃“大”、“小”与睡眠

早在《内经》时期古人即认识到脾胃枢机类型可影响人的睡眠时间长短,提出了失眠的易患人群。《灵枢·大惑》说:“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也。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肠胃大”则脾胃气机升降缓慢,卫气运行亦缓多卧;“肠胃小”则脾胃气机升降迅速,卫气运行亦快少瞑,这种“肠胃小”的人易患失眠。

现代研究也证实,原来认为只存在于脑内的肽类物质被发现在胃肠道中呈双重分布,如与睡眠密切相关的5-羟色胺、胆囊收缩素、血管活性肠肽等。另外,参与调节人体生物节律、睡眠-觉醒周期的松果体素也呈脑肠的双重分布。这些物质同时对胃肠道运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而,胃肠与睡眠之间确实存在相互影响的物质基础。

2 “胃不和”与失眠

2.1 “胃不和”是导致失眠的常见病因

胃主纳化,其气宜降,或因湿浊阻滞,或因食积内停,阻碍气机,气机升降反作,浊气上犯,或因胃阴不足,虚火上灼,或因胃热炽盛,阴不制阳,阴阳失和,心神受扰则卧不安寐。现代研究例证,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调查发现,病例组PSQI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普遍存在失眠、睡眠质量差等问题。

2.2 脾胃功能失常导致失眠的病机

2.2.1 影响卫气运行而失眠

因“谷始于胃,其精微者,先出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灵枢·五味》),故有“胃为卫气之本”之说。若胃腑不和,无以运水谷而化精微,或胃肠食积郁热,必致卫气虚衰,运行失序,常留阳中,不得入于阴,则失眠。

2.2.2 胃气虚衰导致失眠

如果劳倦思虑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气虚失运,心神失养,或胃之阳气不足,水饮内停,上扰胸膈,则睡眠不安。

2.2.3 胃气通降失常致失眠

若暴饮暴食,超出胃的受纳腐熟能力,胃不胜其劳而受损,造成饮食停积,胃气不得通降,浊邪扰神而致失眠,这也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胃不和致失眠。

2.2.4 脾胃热盛致失眠

嗜食辛辣厚味,胃肠积热,气壅腑实,清气不升,火热上炎,热气熏胸中,躁扰心神而致失眠。这是我们提出的现代生活中饮食热量过高所致失眠的观点。

2.2.5 脾胃阴虚致失眠

素有阴虚,或积热内蕴,灼伤胃阴,胃热耗伤脾阴,脾胃之阴亏虚,虚火内扰,上灼神明则失眠。

2.3 “胃不和”是失眠的常见并发症

长期失眠患者往往存在心理紊乱状态,思虑过度、烦躁不安、郁闷不舒等,这些情志因素作为致病之源,常可使机体腑脏气血功能紊乱,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如李东垣说:“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脾胃气衰,元气不足……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出现脾胃气机失常,或上逆,或阻滞等症状。

现代研究佐证:神经衰弱患者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外周儿茶酚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增高,导致胃肠黏膜的血管收缩变细,黏膜组织缺血缺氧,表现为胃炎样改变,抑制胃肠蠕动,引起纳呆、腹胀、便秘、腹痛等症状,治疗首选镇静催眠药物。胡奕对60例失眠伴消化功能紊乱的患者通过改善睡眠,发现消化功能紊乱症状也得以减轻。动物实验亦发现,睡眠剥夺可导致大鼠生物节律紊乱,影响胃动力,使胃排空受到明显抑制。

2.4 “胃不和”与失眠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由上可见,若胃腑不和,卫气运行失序,或胃气受损,变生他邪,循经扰心,或胃虚失运,气血乏源,心神失养,均可导致不寐。反之,夜卧不安,思虑过度,久之暗耗营血,气机郁结,脾胃升降运化失司,亦可引起或加重“胃不和”,由此形成慢性失眠中脾胃不和的紊乱状态。如徐杰军对336例病例长期观察,发现慢性胃肠疾病一般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二者有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关系。

2.5 睡眠与脾胃同治的方药

在失眠常用的药物中,如人参、半夏、酸枣仁、茯苓、郁李仁、淡豆豉、栀子等药物均入脾经或胃经,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

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方剂:《灵枢-邪客》的半夏秫米汤、《备急千金要方》的千里流水汤,适用于痰湿中阻所致的失眠;《杨氏家藏方》的定神丸,适用于脾虚痰浊蒙心的失眠;《备急千金要方》的磁朱丸,适用于食积胃脘所致的失眠;《外台秘要》的温胆汤,适用于痰热内扰,胃气不和之失眠等。

3 脾胃功能失常型失眠的临床易患因素

3.1 情志因素

《医学心理学》中列出失眠与胃肠疾病同为心身疾病,失眠与功能性胃肠疾病及多种慢性胃肠疾病具有共同的心身障碍基础。过大的生活压力和负性的生活事件与失眠和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李融等对106例失眠患者调查发现,其中被认为与失眠有关的生活事件81例,大多数是由于工作、学习压力大、亲人伤亡,人际或家庭关系紧张破裂,经济状况及睡眠环境差等原因而造成的。Saletu等报道在功能性失眠的患者中,有31%患者可继发情感障碍。张智等观察了50例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总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存在焦虑或抑郁情绪。

情志不良也是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因而我们在上一阶段的研究中提出了失眠患者存在心理紊乱状态的论点。这也就是失眠与胃肠功能紊乱相互伴发的原因之一。

3.2 饮食不节

饮食失节,是造成脾胃病的重要因素。饮食作为后天精微来源之本,是机体阴阳消长运动的动力源泉。饮食过饱、过饥、饥饱无常、不规律,均可造成阴阳交替失常而失眠。我们观察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变化,交往应酬的增多,以及错误的进补观念,摄入过多热量所致的失眠情况在不断地增加。

3.3 过度劳累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强度的加大,妄作劳役,思虑过度,可使脾胃运化迟滞,气血运行失畅,出现食欲减退、四肢乏力、精神萎顿、夜不能寐等证候。

3.4 生活作息不良

中国古代的养生学家非常重视睡眠,提出入睡和起床要尽量做到规律化。我们的睡眠需求、胃肠蠕动及体温都是由生物钟调控的。现代生活中,熬夜、夜间值班、旅行时差、夜生活的增多,使睡眠节律及胃肠蠕动节律发生紊乱。

3.5 体质因素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理状态下的生理反应;二是病理状态下的发病倾向。王琦提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特定的体质可以决定失眠的易感性和耐受性。我们临床观察173例失眠患者发现以躁红质、迟冷质为主 。

综上,我们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这句《内经》中的经典,赋予了新的内涵,拓展了失眠的研究思路,临床实践中当辨清病因,把握病情,调和脾胃,使阴阳和谐而眠安。


本文摘自《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1卷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