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女性与花

 老刘tdrhg 2016-08-26

“美人一何丽,颜若芙蓉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

提到女生,总免不了拿花作比。这首先是因为姑娘像花一样美,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女生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花。自古以来,姑娘就没有不喜欢花的,《诗经·郑风·溱洧》中有:“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一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中国古代女性与花

从前秦起,谈恋爱就是要送花的。

而离不开花除了定情之外,最重要的是,古代女生化妆也离不开各式各样的花。

胭脂——红蓝花、茜草、紫柳……

古人妆容对脸部的要求大体是整体要白,而两颊要施朱,此外还有诸多装饰。肤色白靠敷粉,两腮艳红就要靠胭脂了。女生敷粉的其中一种“媚花奴”,就要用到磨夷花和茉莉花。磨夷花出自南海古顿逊国,顿逊国在今缅甸丹那沙林,《扶南传》曰:“顿逊国有磨夷花,末之为粉,大香。”唐代宇文士及所作的《妆台方》中有记载:用茉莉和磨夷花汁调白米英粉,就是“媚花奴”,是唐朝很重要的美白、润肤产品。

中国古代女性与花

而两颊施朱,就要靠胭脂。《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这则记载犯了狠严重的错误,那就是红蓝花原产西域,自中亚舶来,它传入中国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传入西北,时间已不可考,匈奴多用之,所谓“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胭脂之名或源于焉支山,此地或为红花的主产地;第二阶段则是自西北传入中原,张华在《博物志》中说:“红蓝花生梁汉及西域,一名黄蓝,张骞所得也。”商朝怎么会有。

红蓝花,别名红花,其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红花是胭脂的主要配料,红花中既含红色素,亦含黄色素,红色素只溶于碱性溶液,古人利用此特性将其提纯,获取染料。在汉以后的漫长岁月里,红花陪伴了万千女性一世时光。到《齐民要术》对胭脂的制作工艺有详细的描述。

中国古代女性与花

据《齐民要术》记载,做胭脂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杀花法”:摘取即碓捣使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更捣,以粟饭浆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绞汁即收取染红勿弃也。绞讫著瓮中,以布盖上,鸡鸣更捣以栗令均,于席上摊而曝干,胜作饼,作饼者,不得干,令花浥郁也。”

另一种方法就叫“作燕支法”:预烧落藜、藜、藿及蒿作灰(无者即草灰亦得),以汤淋取清汁,揉花十许遍,势尽乃生,布袋绞取纯汁著瓮器中,取醋石榴两三个,擘取子,捣破少著粟饭浆水极酸者和之,布绞取沉,以和花汁(若无醋石榴者,以好醋和饭浆亦得,若复无醋者,清饭浆极酸者亦得,空用之),下白米粉大如酸枣……痛搅,盖冒至夜,泻去上清汁至淳处止,倾著白练角袋子中悬之,明日干浥浥时,捻作小瓣如半麻子,阴干之则成矣。

按现代化学知识解释:红蓝花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其中红色素只占 0.3-0.6%,而 黄色素却占 20—30% 。若不分离,则色不纯正。红色素不溶于酸,可溶于碱,故先用酸性溶液将红色素沉固于花中,绞出黄色素。

中国古代女性与花

做胭脂时,则先用碱性溶液(草木灰水,内含碳酸钾)浸取,溶出红色素(醌式红花苷,Carthamone,C21H20O11)。再加入过量的酸性溶液(醋 石榴、乌梅、醋、酸饭汤)中和,便把红色素单独沉淀出来了。如此反复操作几次,将黄色素全部除尽,得到颜色纯正、极为艳丽的红色素。做好的胭脂装与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在魏晋南北朝,还出现有携带方便的纸片状的金花胭脂和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的棉胭脂。

不独汉文化,匈奴人制作胭脂的技术也是如此:先用制干酪时泸出的乳酸汁处理红花,分离出黄色素。然后用天然碱溶液,溶出红色素。再加入过量的乳酸汁,中和天然碱,使红色素沉淀出来。如此反复进行中和反应,把黄色素分离干净。由于所用的酸和碱都比《齐民要术》所用的好,因此,匈奴胭脂很可能比汉胭脂的质量更好。不仅如此,用自然酸化的牛奶和天然碱来制作胭脂,只需两次溶解及两次沉淀,即可得到艳如桃花的胭脂。同时得到嫩如蛋黄的黄色素。还可以得到奶油和干酪。

中国古代女性与花

中原地区,早有许多植物可做染料,例如茜草、栀子、蓼蓝等。此外我国古医书中记载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蜀葵花、重绛、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还有用胭脂花(东北也叫地莲花)和玫瑰做的。此外还可用紫柳、石榴花、苏方木、落葵籽、蔷薇等提取胭脂,甚至用紫铆——南亚紫胶虫的分泌物做染料。但不如红花普及。

唐人使用胭脂较多,唐宋时期中国气温较高,服装多无领,不仅面上要施以白粉、胭脂,还要惠及颈肩甚至胳膊,致汗水都被染成“红汗”,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元代重红花,设有“红花局”“红花提举司”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中国古代女性与花

《御香飘渺录》中说慈禧用的胭脂,是采集了上好的玫瑰花瓣,用干净的石臼慢慢地把花瓣舂成厚浆后,用细纱过滤取汁,再把当年新缫就的蚕丝剪成胭脂缸口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取出晒干,就成了上好的胭脂。“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面靥——鹤子草

面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起初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即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见了,即不用列名,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妆饰,而专门在嘴角边所点的,即是面靥。

中国古代女性与花

后来流传至民间,成为日常女子妆容的一部分。唐刘恂 《岭表录异》记载:“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越女收于妆奁中,养之如蚕。摘其草饲之。虫老不食,而蜕为蝶,赤黄色。妇女收而带之,谓之媚蝶。”

洗浴用品——奈花、梨花、紫茉莉花、玉兰花、玫瑰花……

古代有一种万能的洗浴用品“澡豆”,洗手、洗脸、洗头、沐浴、洗衣服,全可以用,原是上流社会的贵族专享,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写道:“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后来也日渐普及开来,且有了诸多变种。

《千金方》中介绍的澡豆配方,往往豪奢,有一例是这样的:“丁香、沉香、青木香、桃花、钟乳粉、真珠、玉屑、蜀水花、木瓜花各三两,奈花、梨花、红莲花、李花、樱桃花、白蜀葵花、旋覆花各四两,麝香一铢。上一十七味,捣诸花,别捣诸香,真珠、玉屑别研作粉,合和大豆末七合,研之千遍,密贮勿泄。常用洗手面作妆,一百日其面如玉,光净润泽……”

中国古代女性与花

到了清朝,满族女性珍视头发,常常不洗头以养之,所以干洗头发的“香发散”用量很大。《清宫医案》记载,用玫瑰花、零陵香、檀香、公丁香、大黄、丹皮、细辛、白芷、山夷等料混在一起研成细末,用苏合香油拌了晾干,再研成细面而成。可以杀菌,滋养头皮,还有奇香。

清朝后宫还流行一种香粉,用米粉或英粉为底料,配上滑石粉、香料、白附子、白芷、白术、白檀等,睡前涂抹全身,据说可以使皮肤白皙细腻,面色红润。而珍珠粉,其主料是产在广东的紫茉莉花籽粉,加入碎珍珠、金银箔、麝香龙脑、朱砂等混合,再灌入玉兰花苞里,用线封口密封起来,香味浓郁。

大概因为姑娘们用花量都很大,所以若是有男子愿意常常翻墙越户给姑娘送花,一来二去,就可以不可描述,才有采花贼这一说吧,这只是一个脑洞,权且解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