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别离》揭开生源竞争真相 高校面临的是什么?| 热聊

 好阿宝 2016-08-26


麦可思研究专注高教管理,回复关键词或相应的序号即可获取相关文章!


近日,中国第一部聚焦当下低龄留学热现状的电视剧《小别离》正在热播。在留学大众化、低龄化趋势日趋明显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读本科和高中。留学低龄化愈演愈烈,也促使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

2015
年10月,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万人,同比增长了11.09%。而从1978年到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已达351.84万人次。

此外,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合作研究机构麦可思联合调查的结果显示,留学低龄化主要体验在以下方面:

1.2015年高中生选择出国留学就读高中或者本科的比例明显增加。

2.与2012年相比,2015年的调查显示,在国内读完高中课程再出国读大学的学生比例从61%下降到44%,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比例则从17%上升到了27%。

3.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计划出国读高中或者是预科以及语言学校,这意味着其中大部分学生不会参加高考,也不会选择读完国内高中的课程。

关于低龄留学扩大的原因,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认为,这主要是留学生为了能够进入教育质量更好的国际知名大学。


高质量是关键
希望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学生送出国门。面对如此多的竞争对手,中国高校该如何应对?显然,中国高校提高自身教育质量是关键!

人大代表宗庆后对于大学提升教育质量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的状况,与欧美国家的“宽进严出”截然相反。因此他建议,大学教育应实行“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改变目前大学考试“严进宽出”的现状,实行“宽进严出”的高校淘汰机制,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后才能毕业,让大学生从入学起就不敢懈怠,专心学习。

此外,还应该建立合理的大学教育评价体系。改变目前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和科研两套评价体系,教学归教学,科研归科研。对擅长科研与擅长教学的大学教师进行明确分工,实施不同的考核办法,制定适合教学型教师的薪酬体系和晋级晋升通道,通过制度设计引导教授们回归教学讲台,鼓励教师潜心教学,专心培养人才。

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建议,也为众高校指明了出路,其中提到: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
(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三)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四)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六)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七)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九)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十一)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十二)推进协同创新。
(十三)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十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十五)改革高校科研管理机制。
(十六)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     
(十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十八)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十九)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二十)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二十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二十二)推进试点学院改革。
(二十三)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二十四)加强省级政府统筹。
(二十五)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二十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二十七)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十八)完善教师分类管理。
(二十九)加强高校基础条件建设。
(三十)加强高校经费保障。


竞争  先合作
除了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耀辉还表示,中国应更多地开放合作办学。包括像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都是非常好的模式,而且这些样板对改革,对扩大高校的自主权,对允许这样不同形式办学、不同方向招收学生的模式是很好的借鉴。

而近年来,中外院校合作办学亦逐渐成为教育界新宠。为了提升学校培养质量,推进教育国际化进展,不少高校着手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希望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合作打开高等教育新格局。教育部也在近年来颁发了一系列的规定、办法和意见,对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提出了很多指导意见。

根据教育部材料,截止到2014年5月,我国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约2010个。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人数约5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5万人,占全日制高等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的1.4%。这个规模虽然占的百分比较小,但是数量群体却不容小觑。

资料还显示,截止到2014年5月全国的高等院校中约21%的院校都举办过中外合作办学,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涉及11个学科,工学合作办学项目最多,占37%。管理学、经济学、艺术类、自然科学均占有一定比例。除了上述学科外,政府鼓励院校能够在稀缺学科,如大气科学、灾害护理学、生态学等新兴交叉学科方面更多地引进国外的教育资源,更多地与国外的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

链接

读史  低龄留学之端


1872年,30个身着长袍马褂、拖着长辫的中国孩子抵达美国哈特福德市时,引起全城轰动。这群平均仅13岁的孩子即是危机四伏的清政府派出的首批公费留学生,以“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为旨。正如曾国藩和李鸿章奏折所言,此系“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开启了中国幼童官费留学之端。他们的成行得益于一个关键人物——容闳。容闳原本是农民家庭出身,因为家贫读不起传统学校,便进了管吃管住不交钱的“西塾”。19岁时,他跟随传教士到美国读书,22岁考进耶鲁大学。一开始由于底子薄,成绩并不好,到三年级才渐有长进。基于这样的海归经历,容闳相信予后人“此文明教育”,才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并且早年即留学的效果会更好。为实现这一理想,他将希望寄与了权威势力。

1860年,容闳赴南京造访了此前在香港结识的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洪仁玕,提出振兴天国的七条方案(当然其中包括改革教育制度),但可惜一条都没被采纳,只带着对方送他的刻有自己名字和“义”的木印(即赐四品爵位)悻悻而归。对太平天国失望后,他转而投身其死敌曾国藩,促成清政府幼童赴美留学计划。

清政府审批的招生计划为每年30人,四年共招120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全国仅30个的公派留学名额应该极其紧俏,学生和家长按理会蜂拥报名。但彼时科举才是正统,家境略好的都不愿意一别15年,让子弟去读没有前途的国外学校。何况当时还盛传西人会把幼童们活活剥皮,再套上狗皮当怪物展览去卖钱。于是,这看来轻松的招生工作,难度却大大高于今天绝大多数民办高校,足足招了几个月都没有招满。最后容闳在家乡广东香山县游说,还亲赴香港,从英国人办的学校招选华人幼童才凑足人数。

这些幼童到美国后,住在当地的“Host Family”(接待家庭)中。由于小留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期,容易受到周遭文化环境影响,渐渐发生改穿西服、同美国家庭一同祈祷、参加体育运动等现象,甚至做出剪掉辫子、顶撞中方管理人员等“忤逆”行为,引得国内守旧派人心惶惶,纷纷诋毁留学成果。于是,清政府最终在1881年撤回所有留美学生。除病故和“告长假不归”者外,归国留美学生共94人,约50人进入大学(其中至少有22人就读于耶鲁大学,8人就读于麻省理工,3人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1人就读于哈佛大学),只有詹天佑、欧阳庚二人完成学业,获得学士学位。尽管大部分留学生学业未竟,却仍成为近代中国政治、科技、实业等方面的重要力量,其中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学校校长唐国安、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民国初国务总理唐绍仪等,都是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见下表)。

留美幼童职业一览

职业

人数

国务总理

1

外交部长

2

公使

2

外交官员

13

海军元帅

2

海军军官

14

军医

4

税务司

1

海关官员

2

教师

3

铁路局长

3

铁路官员

5

铁路工程师

6

冶矿技师

9

电报局官员

16

经营商业

8

政界

3

医生

3

律师

1

报界

2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