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溪后裔迁徙湖北

 荷香月暖 2016-08-27


【附注】 熹生子五:珪、璋、珮、琨、瑗。珪生子三:嵩、崇、山广。山广公祖居修坡,元配石溪黎氏夫人,生子三:園、囿、团,均守旧业,厥后山广公复迁建昌石门,娶萧氏生子一:有林。有林为山广公第二夫人生。

濯港支派序

       孝弟必亲亲,亲亲必睦族,睦族之道,莫善于谱,葢子姓相传, 支分派别,苟无所稽考,即兄弟叔侄必至等于路人谱之设不綦重哉。吾董自豢龙受姓以来,著于史册者代不乏人。传至熹公,擢为南昌武宁令,生子:长曰珪,随父在邑爱泉溪秀媚,卜筑于斯。而吾之鼻祖,实(原文为“宝”,应该是误写)自熹公始也。珪生子三:曰嵩、曰崇、曰山广。嵩、山广二公,居泉溪、修坡、建昌、麻潭等处;我祖崇公,居上漳、港蔡,生子二:曰圜、曰囦,圜守旧基,囦迁宁州、亥市,生子四:曰儒、曰侪、曰伸、曰仲,惟仲无传,而吾之嫡曰儒,生子三:曰硪、曰石金欠、曰石康,而硪又吾之祖也,生子四:曰艺威、成启、行威、启行,三支蕃衍茂盛,星罗碁布。吾祖成公,生子三:曰广、曰庆、曰径,广係伯祖,即今瓜源、乾坑祖也,吾祖庆公,贤良博学,多士景从。不让下帷之风。庆生子一曰瑞,瑞生子三,曰元(注:熹---珪---嵩,嵩的8世裔孙为南宋董元),曰规,曰矩,规无传。矩迁咸宁。我祖元公见族大人繁,非旧基能容,爰于南宋,菾宗二年(注:我估计是抄写原文的误笔,可能是:宋恭帝即位二年,即德祐二年1275年迁湖广通山、六都濯港居焉。予族之在通山者,元公为始迁祖也。妣程氏生子仁甫,仁甫生应宗,应宗生:德荣,德华、华无传。德荣生才傑,才傑生碧广、碧凯。凯无嗣。广生子六曰:绍聪、曰宜、曰广、曰碔、曰怀、曰宋、广碔、怀、宋四公无嗣。惟长聪公,生子七曰万春、兴、仁、成、庆、明、威。次宜公生子三曰万教、琳、昂。俱无传。惟聪公次子万兴生子一曰:子仁,子仁生后堂,后堂生继唐,继唐生子二长曰文阊,次曰文星,分为二支皆我祖元公裔也。今自沅公以上,惟详其干略,其枝自是以下,源源本本,继继绳绳则亲亲之道,无遗而谱之修宜亟亟也。予虽不敏仍照吾伯祖万书公原序,去繁就简,  互考正。一脉相承,毫无混淆,使后之子孙览是谱者。知一浊、一本之分。念祖德而动孝思。顾气而切宗谊,千百世无忘斯意焉。可是为序。

                                                德昭公二十八世孙上庠生绍舒仍照     伯祖万书公原序敬镌


   濯港支派序简略

       ……传至熹公,擢为南昌武宁令,生子:长曰珪,随父在邑爱泉溪秀媚,卜筑于斯。……珪生子三:曰嵩、曰崇、曰山广。嵩、山广二公,居泉溪、修坡、建昌、麻潭等处;我祖崇公,居上漳、港蔡,生子二:曰圜、曰囦,圜守旧基,囦迁宁州、亥市,生子四:曰儒、曰侪、曰伸、曰仲,……儒,生子三:曰硪、曰石金欠、曰石康,而硪又吾之祖也,生子四:曰艺威、成启、行威、启行,……吾祖成公,生子三:曰广、曰庆、曰径,广係伯祖,即今瓜源、乾坑祖也,吾祖庆公,贤良博学,多士景从。不让下帷之风。庆生子一曰瑞,瑞生子三,曰元、曰规,曰矩……矩迁咸宁。……迁湖广通山、六都濯港居焉。予族之在通山者,元公为始迁祖也。……生子仁甫,仁甫生应宗,应宗生:德荣,德华、华无传。德荣生才傑,才傑生碧广、碧凯。……广生子六曰:绍聪、曰宜、曰广、曰碔、曰怀、曰宋、广碔、怀、宋四公无嗣。惟长聪公,生子七曰万春、兴、仁、成、庆、明、威。次宜公生子三曰万教、琳、昂。俱无传。惟聪公次子万兴生子一曰:子仁,子仁生后堂,后堂生继唐,继唐生子二长曰文阊,次曰文星,……可是为序。

                         德昭公二十八世孙上庠生绍舒仍照     伯祖万书公原序敬镌



山溪口分迁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然家谱未经兰堂著作之手传及数世,仅供覆甕,是家无成书而传世,安能不朽也。吾董氏有旧谱奈遭明季兵燹之扰,未能续辑,每欲鸠族重奈兵燹后,干戈未息军需旁蚤,夜焦思力不能及,徒抱叹而已。欣逢圣天子御极草野,晏如文教昌隆,即深山穷谷无不家弦歌而户佔毕,今论天下辑谱,则谱之不可不急,讲也固矣。溯吾家系豢龙受姓于虞至汉以后,族益蕃盛,衣冠代出,不及尽纪。吾支祖山广公由其祖德昭公宦游武宁。长子珪遂家,泉溪,生嵩、崇、山广山字头,下为广。山广居修坡旋迁建昌石门,至汝楫公迁麻溪禾场。后俊公长子硕,从麻溪迁湖北麻城。传一世至硕之子艺道字福三者,又由麻城迁通羊,石门,越其孙临六公迁咸峰山。迨十五世孙荣诏公由峰山迁义宁州四都、山溪口。又有从峰山迁武宁年丰乡三十一都大沙州者,则临六公十四世孙公策公也。其他有迁榔术源口、鸣泉牛、首岭河畈、长寿畈等处,及江夏之龙泉里。有登明进士官方伯讳进者,皆临六公裔也。今特考核详明,令后世子孙咸知某水、某山先人之敝庐在也。某门某分同宗之嫡派系也,则谱之辑也,其所关,岂浅鲜哉,尚其存而珍之嗣而续之,庶不负纪载之初心耳,是为序。康熙癸酉二月花朝。

                                                                十世孙邑庠生澨纪谨叙于孝思堂


山溪口分迁序简略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吾支祖山广山字头,下为广公由其祖德昭公宦游武宁。长子珪遂家,泉溪,生嵩、崇、山广。山广居修坡旋迁建昌石门,至汝楫公迁麻溪禾场。后俊公长子硕,从麻溪迁湖北麻城。传一世至硕之子艺道字福三者,又由麻城迁通羊,石门,越其孙临六公迁咸峰山。迨十五世孙荣诏公由峰山迁义宁州四都、山溪口。又有从峰山迁武宁年丰乡三十一都大沙州者,则临六公十四世孙公策公也。其他有迁榔术源口、鸣泉牛、首岭河畈、长寿畈等处,及江夏之龙泉里。……是为序。康熙癸酉二月花朝。

                                               十世孙邑庠生澨纪谨叙于孝思堂


董氏各族里居总记

窃闻:七政丽天,光照八荒之宇;万类附地,气凝九土之精。夫惟水秀山明,是以人奇物异。吾族联宗心切,辑谱情殷,天宗固当详誌,地舆亦应罗陈。泉溪混混,衍万派之长流;鹤口喁喁,声九皋之上达。因而长崙天台接,从此瓜源世泽绵。田铺畈上好通商,广储玉粒;周师源前雅造土,明训丹书。大坑口开,尽吸西江之水;州梁口濶,普济南渡之车。黄土坎中生瑞草,芝兰馥馥;石山下里寻宝藏,珠玉累累。对北山而歌君子,诗家之言宛在;过西垅而怀好音,美人之归难忘。茶园则嫩荚维馨,嘴头觉余芬犹喷。怎么天下人皆警雷公坳,平地一声;何故庭除光永照杨婆垅,机杼五夜。大港畔、上港畔,港港鱼跃龙门。何家冲、宋家坪,家家藜燃禄阁;望金陵之色丽,宛如金马;听车坑之声响,恍若銮车。三角圹中三星见,三山坳上三台尊。岭彭源、或漳源、其源可溯;建黄田、安黄田,尔田自耕。跳过乾坑悟道术,涉入斜港识浅深。宏利济而助加餐,葫芦山两两郁秀;杂书声而添琴响,建双溪一一潺湲。东圹有灌溉,何来旱魃之忧;小坑罔陷危,早知驱纳之避。木篙林,凌云贯日;关公坡,偃武修文。挹东坡于羊山,九曲窘步;逢伯乐于马坳,一顾空群。岭名太平足嬉游,口号三溪真荡漾。藏蛟龙以待风雨,咸指建昌、麻潭;参造化而卜吉凶,佥曰尚漳、港蔡。寻竹林湾君子之侣,开桃山社王母之筵。沙田、甫田始播谷,而豳民致儆;泉口、水口清濯缨,而儒子兴歌。万窍玲珑夸大石,百般红紫映大林。登栗山而食实,雅堪健足;凭水门而执竿,定要逢王。漳湖畈、赤土墈,七星拱月,光照范蠡之游;洪山源、曹家河,万壑流泉,声入伯牙之操。过九江而盼青林,不啻东方之帝,苍苍特立;走麻城而盼白藁,何殊西方之主,皎皎出尘。共羡马头倚马才,当知荻田画荻教。海口求神仙,往来湖上不绝;长墅访逸士,潇洒源头颇多。蒲坡畈之仗剑除邪,良可畏也;大冶湖之镕金铸史,岂不快哉!负图而八卦演,马口湖肇开万古之文章;象火而五色明,立夏坡罗列一时之锦绣。花园庄,惹得笔头有梦;看鹤桥,便知鸡内无群。文武火候到,西小锅烹炼有年;无地烟景新,小洞山世界逈别。偏爱山上垴,山光照涧;且欣黄荆林,黄花蕊香。鸥宿沙湾闲似我,虎拜石下啸生风。鄱阳大战,昔日之擒王风在;湾头细流,今兹之洗砚香生。视小人而履君子,上平塅无偏无陂;等石崇而类陶朱,长富塅可久可大。力田忘帝力,修坡必修身。白岩山上白云浮,浑成一气;石嘴头边石公立,不分两形。步戴坪而羡礼解之高才,望临湘而思虞廷之淑配。高丰畈羽满高飞,武家穴业修武备。莫陋帅家窑几多将相从此出,最好辛安里无限名士到今传。赣州河里赣水洋,光摇银汉;扬州堤上杨柳绿,汁染宫袍。张家塝、范家湾,百户连村,足为随惠之采食;茶培冲、果城里,千钟秀发,可备右军之分甘。栗木桥济人,人人安达;柘圹湖灌木,木木火光。赵有和氏璧,连城山欲易不轻赏;雨润夏旱苗,藁城县其兴谁能禁。延分之诗书传千古,龙潭之龙跃上九霄。谋日用而开财源,火耀银炉山赤赤;娱宸衷而壮帝阙,风飘丰叶里青青。长庆里庆集万年,洵是长安乐土;古圹畈圹开一鑑,依然古道照人。既有百福山纯嘏天锡,自尔长乐源笑语人间。源泉滔滔放长垅,瓜瓞绵绵施横山。接圵信桥休问津,双港流水漾黄沙。支支派派虽万殊,本本源源总一脉。爰编里居以联宗,不至相视如秦越。

积也,识惭良史,学愧醇儒,惟念木本水源,敢谢修纂之责,尤虞势离情涣,不辞联络之烦,故既清天秩于毫端,亦必总地舆于纸上。

 

                          德昭公二十六世孙增广生黄荆林  积谨识

                          德昭公二十九世孙邑廪生雷公坳  校订

                                    咸丰九年岁次己未孟秋月谷旦


董氏各族里居总记简略

窃闻:……泉溪混混,……因而长崙天台接,从此瓜源……田铺畈……周师源……大坑口……州梁……普济南渡……黄土坎……西垅……茶园……嘴头……雷公坳……杨婆垅……大港畔、上港畔,港港……何家冲、宋家坪,家家藜……车坑……三角圹……山坳……岭彭源、或漳源、……黄田、安黄田,……乾坑……宏利……葫芦山……建双溪……东圹……小坑……木篙林……关公坡……羊山……马坳……建昌、麻潭……尚漳、港蔡……竹林湾……桃山社……沙田、甫田……泉口、水口……大石……大林……栗山……水门……逢王……漳湖畈、赤土墈……洪山源、曹家河……九江……青林……麻城……白藁……蒲坡畈……大冶湖……马口湖……立夏坡……花园庄……鹤桥……西小锅……小洞山……山上垴……黄荆林……沙湾……石下……湾头……上平塅……石崇……长富塅……力田……修坡……白岩山……石嘴头……戴坪……临湘……高丰畈……武家穴业……帅家窑……辛安里……赣水洋……张家塝、范家湾……茶培冲、果城里……栗木桥……柘圹湖……藁城县……银炉山……长庆里……古圹畈圹……百福山……长乐源……源泉……横山……信桥……双港……黄沙。支支派派虽万殊,本本源源总一脉。

                          德昭公二十六世孙增广生黄荆林  积谨识

                          德昭公二十九世孙邑廪生雷公坳  校订

                                    咸丰九年岁次己未孟秋月谷旦


珪公田记

    呜呼,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祭田顾不重哉。我珪公字朝瑞号梅隐娶王氏俱葬建昌黄田坂、七星赶月地,坐北向南,公之孙支蕃衍分徙,各邦者千万族,非不欲崇拜墓堂,以伸孝敬之心。奈道阻,且长子孙保能尽为致祭乎。则于公之墓前当中买田一坵,计五分,傍前左买田、一坵计一分,傍前右买田一坵坵计四分,坟左侧傍大用公坟前买田一坵计八分,大用公坟后买田一坵计四分,大用公至公坟其中空内一角买田一坵计四分,坟右侧买田一坵计九分右侧前买田一坵计三分上共有田八坵,共三亩八分。尽付上保庄,经理批佃每岁除完粮票外,交泉溪老祠租谷贰石五斗。其余归上堡庄众,于春秋之际,登台拜奠以表各庄孝子慈孙之意耳。经理者其尽心保护,毋任外姓佔越,以败我公祭祀之资也。记此以为我梅隐公之后裔者,知黄田附公坟前后左右,犹祭田也,尚其永守勿替哉。

                  德昭公三十世孙赣省考取最优等官医继奉谨识


     董作忠:被我们尊为黄石董氏始祖的是董珪,他是后唐时期江西武宁县令董熹的长子。董珪有四个儿子,其中董嵩的后人先是从武宁迁往麻城,相隔9代之后才迁到大冶,茗山、殷祖、陈贵和刘仁八各有一支。董(山广)的后人则是相隔7代之后才迁到阳新白沙,后来有一支转迁到大冶还地桥。如今,董氏后人主要集中在大冶殷祖、刘仁八、陈贵,阳新兴国、白沙、浮屠、三溪、陶港等地。

 摘自东楚网。黄冈新闻网:http://www./html/2012-2-15/422091.htm

    黄石董氏始祖是董珪,他是后唐时期江西武宁县令董熹的长子。董珪有四子,其中董嵩的后人分布在大冶,茗山、殷祖、陈贵和刘仁八各有一支。董(山广)的后人则定居在阳新白沙,后来有一支转迁到大冶还地桥。如今,董氏后人主要集中在大冶殷祖、刘仁八、陈贵,阳新兴国、白沙、浮屠、三溪、陶港等地,总人数大约有4万人。

摘自东楚网。黄冈新闻网:http://www./html/2012-2-15/422091.htm

        后唐武宁县令后裔外迁黄石
    探寻董氏族人的迁徙路程,其中有两个历史人物非常重要。其一便是董晋,因为他是山西人,却葬于河南,才使得后人从山西到河南,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迁移;其二则是董氏后人董熹,他于后唐天成年间,即公元926年至930年被任命为江西武宁县令,这才有了董氏族人迁移到江西定居的事实。
    董熹一生共有五子,其中长子董珪被视为黄石董氏的始祖。但这并不代表他曾迁居到黄石,从族谱里得知,他一生追随父亲,始终生活在江西武宁,只是他的子孙纷纷从江西外迁,来到湖北。
   董珪的四个儿子,分别是董嵩、董崇、董(山广)、董杰。大概是因为生活居所的不理想,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他们才会选择纷纷外迁。这四人都选择迁入湖北,其中,董崇移居到湖北通山、咸宁一带,董杰在武穴,董嵩和董(山广)则留在了黄石境内。
   按照族谱上记载,董嵩和董(山广)是在元朝中期迁入黄石的,但这个时间与董熹在武宁任官相隔两三百年,这与他们之间的辈分又不吻合,怎么回事呢?后来,经董氏族人介绍才得知,董嵩的后人先是从武宁迁往麻城,相隔9代之后才迁到大冶。其中茗山、殷祖、陈贵和刘仁八各有一支。董(山广)的后人则是相隔7代之后才迁到兴国州辛安里(今阳新白沙镇)。如此一来,时间上就说得过去了。
   罕见的四百年前明朝“驸马墙”
     夹墙湾是阳新县白沙镇墩福村一个自然小山村,坐落在阳新白沙镇与浮屠镇交界处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山村里。在400多年前,这个小山村却是当时非常显赫的一个村落,只因出了一位明朝祟祯皇帝之胞弟蕲王的“仪宾”(皇帝女婿称驸马,王的女婿称仪宾)董曰壮。董曰壮为了张显自己显赫的身份和地位,在其家乡建造了一座气势宏大的“楚府仪宾”。然而400余年的沧桑岁月,庞大的府第仅留下一块块断垣残壁,仅有当年的一座画墙仍算完好。
    从几栋居民楼中踩着青石板穿过,一座建于明朝晚期的老墙倏然显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见老墙的整个一面墙全是雕刻的砖画,不仅十分精美,而且无比壮观,让人叹为观止,当地人称之为“驸马墙”。
    这面“驸马墙”为正方形,长宽约4米,建于明朝晚期,建筑工艺是采用砖雕一块块拼就而成,画中的内容大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如狮子腾飞、二龙戏珠、鹿兽奔跑、鲤鱼跳龙门等。遗憾的是,画面中的许多图案在文革中遭到损坏,但整体上仍显得很完整、协调。
      明朝崇祯年间,董曰壮为阳新白沙镇人。相传他自幼聪颖,相貌堂堂。年幼时他就读于百福书院,正好碰上崇祯皇帝之胞弟蕲王到百福山寺院敬香,董曰壮来不及回避,因而与蕲王相遇。    蕲王见董曰壮小小年纪便相貌堂堂,却不知他文采如何,就有心考他:“九岁孩童读幼学,混沌初开。”董曰壮回答:“万年皇帝登龙位,乾坤始奠。”蕲王听后大吃一惊,认为他十分有才华,便招为所用。不久蕲王之女对董曰壮产生爱慕之情,他便成为“仪宾”(王的女婿称仪宾)。      
           董恩膏助弱斗豪族
    清朝咸丰年间,大冶有一位董氏后人名叫董恩膏,自幼勤奋好学,光绪年间中进士,御赐“进士”匾一块,高悬董氏祖堂上方。清朝末年,官场腐败,董恩膏便决定离京回乡。     董恩膏回乡后,设馆教书、行医济世,同时不惧豪门,扶助弱小。当时茗山乡有一个小姓家族夹在大族的山中间,大族不准小族在自己山中葬祖坟。董恩膏路见不平,挥笔为小族写信呈给县官:“有份之山不准葬,无份之山不能葬,请问青天大老爷,我祖是葬于河还是葬于海?”就这几句话,最后迫使大冶县官批复小族在自家山中葬祖坟,任何人不准干涉。小族战胜了豪族,此事一直在茗山传为佳话。  
    摘自东楚网。黄冈新闻网:http://www./html/2012-2-15/422091.htm

       鄂东南的阳新有个村庄一一银山村董姓堍,处县城正北方,距县城约六.七公里路程,驾车行驶需十四.五分钟,这里就是我的老家.     董姓堍,座落于银山山脉北山中部的半山腰上,到村庄须经过南山半山腰的道路.村庄,青山绿水,环境优美,……
    爸爸在世时,经常对我讲述家史和族史说;我庄始祖为珪公,系后唐江西武宁县令董熹五子中的长子,珪公有四子,长子蒿后代现居于黄石大冶的茗山,殷祖,陈贵.刘仁八,还地桥,隔九代由麻城迁入,有一点六万人,次子崇后代现居于咸宁的通山,咸安,三子山广后代现居于黄石阳新的白沙,太子,陶港,三溪,兴国,隔七代后由麻城迁入,现有二点四万人 ,四子杰后代居于黄冈的武穴,我庄属山广公后代,.
     黄石董氏视晋公为第一世祖,山西人,唐德宗朝宰相,晋公自山西到河南,其后裔又几经迁陡,从河南至安徽至江西至  湖北后又有些迁至陕西,四川,还有的返迁河南,安徽等, 还特别讲述了我们前辈的几则故事;
     一, 董曰壮因才成''仪宾'';
     董曰壮,阳新白沙敦福董人,明代''仪宾''[王爷女婿],年幼时就读于当地百福书院,非常聪颖灵敏,某日崇祯御弟蕲  王来此地百福寺院敬香被曰壮碰巧挡路,蕲王见其帅气,有心戏虞,随口道''九岁孩童读幼学,混沌初开'',曰壮接口  道''万年皇帝登龙位,乾坤始奠''.没想小小年纪还有如此才华,很是吃惊,有才有貌,将来定有作为,何不招为已用,于是  蕲王将其带走,加以培养,久而久之,蕲王之女对其也心生爱慕,最终两人成为夫妻,曰壮也就成了''仪宾''.
    二, 董兴麟孝母得皇恩
     董兴麟,阳新兴国董姓堍人,吾廿世祖,清代孝子.嘉庆年间董姓堍一带来了一个流窜的江洋大盗,危害百姓,人们深恶痛切,官府张榜悬赏捉拿,历经数年无果,再派朝廷高手亦枉然,正感无奈,忽闻董姓堍有母子揭榜,甚喜,经过母子俩周密策划,一举拿获盗匪,送交官府,为表彰母子俩捕匪之功,官府送来赏金,被母子俩婉拒,官府见此上报朝廷给兴麟公赐官,又被谢拒,令官府感动,祖母去逝,官府上报朝廷,朝廷感动特賜墓碑.慰金和封官,兴麟公谨记母训将银钱接济乡亲和修筑路桥,不做官并为母守孝至终.兴麟公之举,再次令官府感动,令朝廷感动.嘉庆帝特颁御旨和御匾,于家中设立''孝子坊''予以纪念,昭示后人。[兴麟,儒士;父,国学生;爷,迪功郎]
     三, 董恩膏助弱斗豪族
    董恩膏大冶茗山董家冲人,清代进土,光绪年间,因不满官場腐败,弃官回乡,设学馆开诊所,造福乡亲,不畏强,助弱小,主持正义,深得民心,当地,有个小姓夹在大族中间,大姓不准小族在自家山葬坟,恩膏听说后十分气喷,支持小姓到县府状告,并上书县令''有份之山不准葬,无份之山不能葬,请问青天大老爷,我祖是否葬河海?''如此追问,迫使县令作岀'自家山葬坟,他人无权干涉'的判决.最终小姓胜了大族,赢得了官司.深得人民称颂.
     父亲还讲述了春秋晋国太史董狐,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唐代德宗朝宰相董晋,后唐武宁县令董熹等本姓名人的故事.
     父亲的用心和意图,如今我才领悟到.''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任何一位长辈的心愿.
     希望后辈们能以贤德祖辈为楷模,为自已,为家族,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才智.
     董自春摘自《老家.老屋》http://bbs./thread-3741031-1-1.html

        记者:你们是“醇儒堂”是吗?这个堂号有什么来历?
     董亚西:“醇儒堂”是根据汉朝的大思想家董仲舒而来的。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被尊为汉代醇儒,因而后人以“醇儒”为堂号。    
     记者:如今董氏后人在黄石地区的分布情况如何?
     董作忠:被我们尊为黄石董氏始祖的是董珪,他是后唐时期江西武宁县令董熹的长子。董珪有四个儿子,其中董嵩的后人先是从武宁迁往麻城,相隔9代之后才迁到大冶,茗山、殷祖、陈贵和刘仁八各有一支。董(山广)的后人则是相隔7代之后才迁到阳新白沙,后来有一支转迁到大冶还地桥。如今,董氏后人主要集中在大冶殷祖、刘仁八、陈贵,阳新兴国、白沙、浮屠、三溪、陶港等地。
        记者:人口大概有多少?
     董亚西:整个黄石地区大约有4万人,其中阳新有2.4万,大冶有1.6万人。外迁至四川、河南、陕西、安徽等省的人数则没有统计。    
     记者:现在黄石地区都没有董氏宗祠吗?
     董作忠:过去有,现在都不存在了。我们董氏家族以迁徙的太公名字命名的共有32户,其中黄石地区有10户。过去这10户中有9户都建有宗祠,比如大冶殷祖、刘仁八、阳新白沙都有,但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宗祠都不存在了,后来也没有重建,所以现在只有各村庄建的祖堂,规模比较小。
     记者:我发觉墩福村里的古迹挺多的,“驸马墙”太罕见了。    
     董亚西:是呀,可惜都没有保护好。比如这面“驸马墙”在黄石地区十分罕见,但在文革中遭到损坏,图案中本来有狮子、龙、鹿兽的,因为头是立体的,被打掉了,现在只能看见它们的身体了,十分可惜。前几年,又有村民在这面墙前面做了一栋房子,将“驸马墙”围困在里面,很难让人看到了。
     董谊银:在原来的旧宗祠门口,有一对一米多高的石马,至今还放在那里。看样子,也是有些年头的,但具体是什么年代的产物,没有人知道,这也是个遗憾。
来源2012年2月15日《东楚晚报》摘自:http://www./html/2012-2-15/422091_1.htm
  另阳新论坛:http://bbs./thread-189466-1-1.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