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徒县志

 天涯军博 2016-08-27


    丹徒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扼水陆交通之要冲。三国时期,西津渡为大江南北重要渡口。隋炀帝大业六年(610)敕穿江南运河后,丹徒逐渐成为南北货运中转的商埠。唐宋期间,大批漕米、土产和手工业品,经此中转北运。宋淳熙十二年(1185)始,丹徒设驿站大道,有镇句道(镇江城—高资—句容)、镇丹道(镇江城—丹徒—新丰—丹阳),为官府车马通行及传递文书,亦有民间运输。清咸丰十—年(1861),镇江辟为商埠后,轮船运输业兴起,改变了单靠人力风帆水运的方式,镇江逐渐成为繁荣的重要港口。清末民初,沪宁铁路和镇句、镇澄、镇丹等公路先后通车。民国19年(1930)、22年,先后开办民营和官营的客货汽车运输,水陆交通日趋发展。民国26年日军侵华,丹徒沦陷期间,交通运输受到严重破坏。至1949年解放前夕,县内货运木帆船仅224艘、3021吨位,渡运木帆船25艘。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水运的同时,大力发展陆运。50年代后期,航运开始迈开机械化和拖带化的步伐,加快了水运发展。进入60年代,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迅速,县乡道路网络逐步形成,至1967年,全县除江中3个公社外,实现了社社通汽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水陆运输、联合运输,国营、集体、个体运输全面发展。1985年,境内有国、省道干线公路7条,县、乡支线公路13条,专用公路11条,晴雨通车的乡村大道125条,总里程达542.114公里,绿化里程130.3公里。公路桥55座。内河干线航道1条,支线航道16条,通航里程78.3公里。境内长江航道67公里,沿江有大港、高资、谏壁港口,有渡口7处,汽车轮渡2处。全民和集体交通企业、事业单位13个,交通系统职工2171人。全县共有货运船只393艘、1.42万吨位,机动船3649.75千瓦(4965马力),客运船只16艘、客位910个;各种载货汽车929辆,拖拉机4714辆,客车124辆。全年完成货运量470.56万吨,货运周转量1.35亿吨公里,分别比1949年增长47倍和15倍。完成客运量105.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069.6万人公里。   

    县内的电报通信,始于清光绪七年(1881)。近代邮政通信则始于清末,大港、高桥、高资、谏壁、辛丰、姚桥等镇,均先后创设邮政机构。江苏省政府迁来镇江后,境内少数乡镇曾先后装设电话,日军侵华时毁于战火。1949年解放时,大港、高桥、高资、辛丰、姚桥、谏壁、宝堰等邮局,均直属江苏省邮政管理局管辖。解放以后,丹徒县未设县邮电局,农村各邮电支局(所)由镇江邮电局直接管辖。36年来,通信设施不断更新与发展,特别是1978年以后,农村通信建设步伐加快。1985年,隶属镇江邮电局县内通信科管辖的丹徒县农村(含市郊区),有邮电支局16个,邮电所14个,代办所6个;农村投递段70个,投递路程长2462.7公里;共有话传电报电路28路,农话中继电路20路,直达电路81条;基本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全县农村的邮电网路。1985年,电信业务量为79.46万元,为开办初期1956年的39.7倍;邮政业务除函件、包裹、汇兑等业务外,1953年起承担了全国报刊的发行业务,1985年末,全县农村邮政业务量为58.59万元,是1978年28.84万元的1倍多。

第一章  交通设施

第一节  公  路

    一、干线公路(国省道)

     镇句路  自镇江经蒋乔、石马、东昌、陈武庄等地至句容,全长43.498公里,民国11年(1922)建成,是县内第一条公路。1979年全线建成次高级油路。镇句路自12公里处入县境,境内长9公里。1985年路基宽9至12米,路面宽7米,机动车日流量2000—2500车次。是连接宁杭、镇澄等线的省干线公路。    

    宁镇路  自南京其林门8公里处起,经龙潭、下蜀、高资等地,至镇句路交界处,长53公里,列为312国道。宁镇路自50公里处入县境,至61公里处与镇句路相交,境内长11公里。民国25年建成土路通车。1979—1982年,55公里至61公里,改为次高级油路。1985年,56公里至61公里进行基层灰土补强。年底,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机动车日流量2000—3000车次。    

    镇澄路  自镇江经丹阳、武进等地至江阴,全长115.49公里,列为312国道。镇澄路自15公里处入县境,至27公里处入丹阳境,境内长12公里。民国22年始建,次年全线竣工。1985年底,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系次高级油路,机动车日流量2000至3000车次。

    镇丹路  自镇江经官塘桥、陆村、河阳至丹阳,全长29.614公里。镇丹路自7.600公里处入境,境内长7.887公里。民国23年建成,1985年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系次高级油路。机动车日流量1000至1500车次。    

    镇荣路  自镇丹公路6.500公里处起,经西麓、上党、上会、宝堰至荣炳,全长38.422公里。自9公里处入县境,28公里处入句容境,又于31公里处入县境,境内长32.922公里。民国26年建成从官塘至宝堰30公里土路。1963年延伸至荣炳。1985年路基宽9米,路面宽5至7米,9公里至28公里为次高级油路,31公里至44.922公里为泥结碎石路。机动车日流量1000至2500车次。    

    葛新路  自葛村经大港、大路至新港,全长14.202公里。民国29年葛村至大港段土路修成通车;次年,大港至大路段土路建成。1954年,葛村至大港段铺筑碎砖石路面。1956年,大港至大路段碎砖石路面铺筑完工通车。1961年,大路至新港码头段铺筑碎石路面通车。至1985年底,从0公里至9公里处路基宽12米,路面宽7至9米,9公里至14.200公里处路基宽7至9米,路面宽5.5米至7米;从0公里至5.350公里处为次高级油路。机动车日流量1200至1500车次。   

    丹句路  自丹阳经全洲、陶巷、白兔等地至句容,全长38.013公里。自16公里处入境,20公里处入句容境,境内长4公里。民国16年始建,民国26年竣工。1982年铺筑简易油路。1985年路基宽12米,路面宽7米。机动车日流量500至1000车次。    

    二、支线公路(县乡道)    

    谏黄路  自谏壁经辛丰至黄墟,全长12.077公里,谏壁至辛丰段,建国前为晴通雨阻的土公路。1964年和1967年,先后对谏壁至辛丰、辛丰至黄墟的土路进行整修,改建为路基宽7米、路面宽3.5米的碎砖石结构简易公路。1985年底,建成路基宽7—8.5米、路面宽5—6.5米泥结碎石公路。自2公里处入县境,境内长10.077公里。   

    丹姚路  自丹阳经胡桥、埤城、石桥等地至姚家桥,全长30.552公里。民国27年,丹阳至埤城段土路建成通车。建国前夕,埤城至姚家桥土路建成通车。自22公里处入境,境内长8.552公里。1958年,境内路段改建整修,建成路基宽5.5米、路面宽3.5米的碎砖石路。1973—1977年,又将76个弯道改造成5个,改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的泥结碎石结构。    

    荣西路  自荣炳至金坛县西畅村。境内长4.028公里。1977年测量设计,1979年10月全线竣工,路基宽8.5米、路面宽6米,泥结碎石结构。    

    大姚路  自大路至姚桥,长7.628公里。1974年由大路、姚桥两公社结合农田水利墓本建设修成路基,1975年铺筑路面,1980年全线竣工通车,路基宽7.5米,路面宽5.5米,泥结碎石结构。

    陆三路  自陆村至三山,长1公里,是1961年为抢运公粮而建的碎砖结构简易公路。1966—1967年整修。1976年铺筑简易油路。路基宽6至7米、路面宽5米。

    高马路  自高资集镇至马桥口,长1.712公里。1959年为适应高资港的发展而建,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泥结碎石结构。

    黄泊路  自黄墟至丹阳大泊,境内长3.813公里。1983年4月始建,次年7月竣工,路基宽7至8米、路面宽3.5米至7米,泥结碎石结构。

    解儒路  自解放桥至儒里,长2.600公里。1980年由地方集资修建,路基宽7至8米,路面宽5米,泥结碎石结构。

    港韩路  自大港至韩桥,长4公里。1984年建成通车。路基宽7.5米,路面宽6米,泥结碎石结构。

    纪黄路  自纪庄至黄墟,长6.050公里,1982年建成通车。路基宽8米,路面宽8.5米,泥结碎石结构。

    上陶路  自上会至陶巷,长4.308公里。1985年建成通车。路基宽8.5米,路面宽3.5米,泥结碎石结构。

    高红路  自高桥至邗江县红桥,境内长5.667公里,1983年建成。路基宽7.5米,路面宽5米,泥结碎石结构。

    上海路  自上党至海燕,长6公里,1983年建成。路基宽7米,路面宽3.5米,泥结碎石结构。

    专用公路  1958年,县内第一条晴雨通车专用公路南墩桥至巢凰山铁矿公路建成(后废)。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和煤矿、砂石矿等企业的兴建,又陆续修建了小力山、古洞、伏牛山、青龙山、松林山、莿莉山矿、五峰山船厂、雩山水泥厂、高资港务处、大港港外路、“六九○四”油库等专用公路。1985年底,有专用公路11条,计长38.831公里。

    三、乡村简易公路

    乡村简易公路即乡村大道,是指晴雨可通汽车,未列入交通部门养护计划的泥结碎石结构的公路。建国前,乡村大道多为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土路,全县除长江中的世业、江心、高桥3个乡外,其余的乡镇及较大的村庄均有土路与干支线公路相连接。建国后,部分乡村大道如宝堰至荣炳、谏壁至黄墟、大路至姚桥等已改建为公路。70年代后期,农村手扶拖拉机急剧增加,丘陵山区采矿业兴起,各地白筹资金,利用碎砖石修建晴雨通车简易公路。在集体修建的同时,还出现了由个人捐资修建的,如自镇句公路15.850公里处向北通往石马乡西斛村的爱乡路。该路全长1公里,路基宽5米、路面宽3米,泥结碎石结构。至1985年,全县共有乡村简易公路125条,计长346.950公里。

第二节  航  道

    一、干线航道     

    长江航道  境内长江航道属长江下游镇扬河段,西起三江口,东至五峰山,全长67公里。世业、江心、高桥3乡地处长江之中。姚桥、大路、大港、谏壁、高资乡,处于长江沿岸,船舶通过量最大。建国后,航道变化加剧,南涨北坍,主航道北移。1985年,境内长江航道船舶日通过量1500—2000艘次,是发展航运事业的重要航道之一。    

    运河航道  京杭运河境内运河段,古称“丹徒水道”、“徒阳运河”等,为秦汉至东晋时期丹徒至太湖地区漕运的重要水道。隋大业六年(610),疏浚江南运河后,全线贯通。唐宋期间,大批漕米经丹徒入江口北运。清代至民国期间,进行多次疏浚,保持通航。民国后期,运河失修,逐渐淤塞。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运河进行多次整治。1953年,疏浚丹徒入江河道。1958年,对境内运河进行大规模整治,投入民工9万余人,完成土方1769万立方米;打通了谏壁入江口,兴建了谏壁节制闸;对境内原运河7个弯道裁弯取直,完成土方608万立方米。1976年2月兴建谏壁船闸,1981年建成通航。来往船只均由谏壁入长江,丹徒入江口至越河段老运河被冷落。1985年,江南运河由谏壁江口至杭州。境内运河段自越河口经辛丰镇,至新丰铁路桥,长11.8公里,常年水位可通航50至100吨级船舶,为6级航道,是南来北往水上重要运输航道。    

    二、支线航道     

    全县有支线航道16条,其中7级航道1条,8级航道4条,等外级航道11条,通航总里程66.5公里。    

    高桥夹江  在高桥乡北,是江水冲刷而成的自然航道,由老新圩西经中和洲、黑鱼塘至复兴圩北,长6公里,常水可通航20至30吨级船舶,为7级航道。    

    通济河  又称通溪河,源出句容境,南流经宝堰集镇,入丹阳境。清末至民国时期,宝堰集镇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通济河为主要内河航道,但河床狭小,河道弯曲。建国后,经多次疏浚,提高了通航能力。1976—1977年,进行全面整治,原经宝堰集镇向镇东的老河床废弃。1985年,通济河由宝堰集镇西侧,经王家渡、景家渡、堰坡桥、香草河口,于张家桥南入金坛境,到茅山河口止。境内通航里程12公里,常水可通航60吨级船舶,为8级航道。    

    高资河  为县内西部最早通航河道,明朝前就有此河。清代至民国时期,句容及邻近乡镇与苏北物资交流在高资镇集散,高资河航运曾一度繁忙,后因失修,通航不畅,逐渐冷落。建国后,多次进行疏浚,至1985年,高资河由南墩桥经徐家跳、唐驾庄、东方桥、高资村、勤丰村、马桥口入长江,通航里程7公里,南墩桥至207号铁路桥段,常水可通航40吨级船舶;207号桥至江口段,常水可通航200吨级船舶,枯水季节可通航100吨级船舶,为8级航道。    

    运粮河  古称便民河,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漕运避黄天荡之险而开凿。民国30年(1941)和建国初,进行了两次疏浚;1978年,又进行疏浚治理,并将河道入江口,由高资改为八摆渡。1985年,运粮河由镇江小码头经新河桥、镇扬桥、灌区河口、六摆渡至八摆渡入长江。境内通航里程4.5公里,由六摆渡至八摆渡,季节性通航20吨级船舶,为8级航道。    

    胜利河  在宝堰乡,是建国后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在原有小沟的基础上拓宽开挖而成。至1985年,胜利河由宝堰镇西通济河口,向东穿镇宝公路,经丁角、刘甲、大吕电站,于台庄北入丹阳境,至香草河止,通航里程11公里,可通航20吨级船舶,为8级航道。    

丹徒县1985年等外级航道一览表    

    表10—1


名    称

通航起讫地点
通航里程

(公里)
最大通航吨位

(吨)
太平河 饶巷——团结桥 5.0 5
沙腰河 大路闸——江口 1.0 40
姚桥河 姚桥河节制闸——江口 1.5 60
大港河 大港电站——江口 1.2 20
困山河 龟山节制闸——江口 0.5 40
五房河 王里桥节制闸——江口 0.5 10
新竹河 谏壁电站——江口 3.0 30
二道坝河 二道坝电站——江口 1.0 20
长山灌区河 长山提水站——运粮河 0.6 20
团结河 胜利电站——老运河 3.5 10
人民河 杜村电站——大运河 3.0 10

第三节  铁  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一日,沪宁铁路常州至江宁(南京)段动工兴建;三十四年一月竣工,三月通车。境内单轨长度,从新丰大桥219公里起至桥头镇258公里止,全程39公里。设渣泽、镇江旗站(南站)、镇江、高资4个车站。建国后,增设三山、六摆渡车站。1958年,兴建沪宁线复线,1978年通车。境内铁路桥梁12座,设有专人看守的道口3处。1983年,船山矿在沪宁线250.412公里处兴建空中运输廊道1座,长26米。铁路沿线建立护路组23个,建护路房23幢,配专职护路员81人。

    渣泽站  位于县境南部,沪宁线229.905公里处,为客运站。清光绪三十三年建,站内有候车月台1座,长218米、宽5.5米。候车棚2座,有工作房6间,面积为73.97平方米。1958年复线工程开始,车站东迁2公里,改名为渣泽线路所,于1979年1月撤销。1981年10月,重建渣泽旅客乘降所,占地4.39万平方米。其中:客运房39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长各391米,面积为1369平方米。    

    高资站  位于县境西部,沪宁线252.629公里处,为客货运输站,清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建。站内有候车月台2座,长各为327米,设有候车棚2座,工作房6间,面积为73.97千方米。1958年复线工程建设后,高资站有较大的发展。有到发线4条,有效长均在1050米以上。客运房238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面积分别为1605平方米和1920平方米,候车棚2座,480平方米。货物装卸线1条,长368米;仓库541平方米,货运室26平方米。高站台2座,货物站台1157千方米,军用站台42平方米,货场总面积2726平方米,使用面积1790平方米。高资车站是境内主要货运站,对乡镇企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三山站  位于县境南部,沪宁线224.318公里处,为客运站。1954年建,1958年复线工程建设后得到发展,占地面积14.68万平方米。有到发线4条,有效长均在1050米以上。客运房134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面积分别为1782平方米和1634平方米,候车棚2座,计384平方米。    

    六摆渡站  位于县境西部,沪宁线246.271公里处,为客货运输站。1954年建,1958年复线工程建设时扩建,开办专用线运输业务。有到发线7条,其中5条有效长均在1050米以上,1条为970米,另一条为842米。客运房62.22平方米,旅客站台面积为1843.3平方米。车站东端为华东列车电站基地专用线。西端为船山矿专用线。    

    船山石灰石矿专用线  兴建于1967年,竣工于1970年12月。从沪宁线六摆渡车站西接轨处,到船山矿内站台,长11.7公里。1985年3月,又建成从徐家跳至马步桥中间料仓线5公里,专用线总长16.7公里。主要将石灰石送往上海钢铁厂和马鞍山钢铁厂。现有装卸线5条。置有蒸汽机车2台,自卸翻斗车30辆,并单独设立船山火车站,职工96人。

第四节  桥  梁

    一、公路桥    

    建国前,境内仅有镇常公路葛村桥和镇句公路黄桥两座钢筋混凝土桥,其余均为石、木桥。建国初,人民政府对石、木桥梁进行了整修加固。至70年代,干、支线公路桥全部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公路桥梁55座,合计桥长1438.4米。    

    丁卯桥  原为石桥。位于镇江城南2公里处的古运河上。据光绪五年《丹徒县志》载:丁卯桥在丁卯埭港。晋元帝子车骑将军裒镇广陵(今扬州),运粮出京口,因河水干涸,奏请扎坝,用丁卯日期,取名丁卯埭;后人在此建桥取名丁卯桥。建国后,桥仍保存完好,造型美观,是著名的古代桥梁之一。1978年,修筑丁长公路,拆毁旧桥,在原桥址北重建板梁式公路桥,全长25米,宽13米,仍沿用丁卯桥旧名。    

    向阳桥  位于宝堰镇南、镇荣公路37.150公里处的新通济河上。1977年建成,为单孔空腹重力式双曲拱桥,长66米,净跨40米,宽9米,为县内单孔净跨最大的公路桥。    

    幸福桥  位于镇荣公路41.750公里处的幸福河上,1976年兴建,为空腹重力式双曲拱桥,长55米,净跨30米,宽7.5米。

    高资港桥  位于高资镇北的高资河上,是县港务处的专用桥,1973年修建,为空腹重力式双曲拱桥,长76米,单孔净跨45米,宽8米。为县内净跨最大的专用桥。    

    松林山矿立交桥  位于镇常公路19公里处,是县内第一座公路立交桥。1979年建成,为空腹重力式双曲拱桥,长55米,净跨30米,宽7.5米。

丹徒县1985年公路桥梁一览表

      表10—2


线  名

桥梁名称
全长

(米)

孔×跨径
净宽

(米)
上部

结构
下部

结构
建造

年代

镇句线

黄桥

11.6

1×8

4.2

T型梁

重石台
上部1947.2

下部1937.2
宁镇线 炭渚桥 32 1×16 5.5 双曲拱 重石台 1971
宁镇线 分洪桥 33 1×16 7 双曲拱 重石台 1973
宁镇线 南墩桥 30 1×15 6 双曲拱 重石台 1967
镇丹线
一号桥
13
1 ×8
9
船形无助

曲立拱
轻石台
1967
镇丹线 二号桥 22 1×15 9 双曲拱 重石台 1967
镇丹线 三号桥 22 1×15 9 双曲拱 重石台 1968

镇澄线

葛村桥

9.5

1×8.5

7

T型梁

重石台
上部1947.3

下部1934.6
镇澄线 丁岗桥 30 1×16 7 双曲拱 重石台 1973
镇澄线 团结桥 23 3×6 6 板梁 挑架 50年代
镇荣线 西麓桥 15 1×6.5 6 砼拱圈 重石台 1963.8
镇荣线 三板桥 27 1×16 4 工字梁 重石台 1964.12
镇荣线 上党桥 23 1×10 6 砼拱圈 轻石台 1960.12
镇荣线 马家桥 14 1×8 5.3 双曲拱 轻石台 1969.12
镇荣线 上会桥 13 1×6.5 9 砼拱圈 轻石台 1963.1
镇荣线 刘扣桥 14 1×8 9 双曲拱 重石台 1960.1

镇荣线

胜利桥

59

1×30

6

双曲拱

重石台

1969.9
镇荣线 小四桥 12 1×5 7 石拱 重石台 1977
镇荣线 向阳桥 70 1×40 7 石拱 重石台 1977
镇荣线
幸福桥
55
1×30
7
石拱
重石台
1976
葛新线 大港桥 12 1×8 12 双曲拱 轻石台 1967.8
葛新线 困山河桥 50 1×30 4.5 双曲拱 重石台 1969
葛新线 大路桥 45 1×20 4.5 双曲拱 重石台 1969
丹句线 东会桥 17 1×10 7 石拱 重石台 1973
荣西线 一号桥 23 1×12 7 双曲拱 重石台 1976
荣西线 二号桥 20 1×12 7 双曲拱 重石台 1977
谏黄线 李华桥 13.5 1×6 5.2 双曲拱 轻石台 1970
谏黄线 塔岗桥 30 1×20 4.5 双曲拱 重石台 1969
谏黄线 鱼干桥 12 1×8 4.5 拱桥 重石台 1969
大姚线 延安桥 19 1×12 4.9 双曲拱 重石台 1976
大姚线 东升桥 23.4 1×16 5.7 双曲拱 重石台 1976
大姚线 北新桥 19 1×12 4.9 双曲拱 重石台 1975
大姚线 东风桥 23.4 1×16 5.9 双曲拱 重石台 1977
解儒线 儒里桥 25.4 1×16 4.3 双曲拱 重石台 1980.12
丹姚线 解放桥 29 1×16 7.5 双曲拱 重石台 1974
丹姚线 姚家桥 44 1×25 7 双曲拱 重石台 1980
高马线 红旗桥 32 1×16 7 双曲拱 重石台 1973
大五线 一号桥 42 1×30 5 双曲拱 重石台 1968
大五线 二号桥 42 3×10 7 空心板梁 实心桩 1983
松林山线 松矿桥 45 1×25 7 双曲拱 重石台 1979
松林山线 大道立交 10 1×15 7 砼板梁 重石台 1979
松林山线 大立交 12.5 1×5.5 7 砼板梁 重石台 1979
港务处线 高资港桥 76 1×45 7 双曲拱 重石台 1974
港中线 港中桥 19 1×12 4.5 双曲拱 重石台 1981
港外线 大港桥 26 1×16 12 双曲拱 重石台 1982
上海线 谭家边桥 12 1×5 5 石拱 重石台 1977
上海线 曹家边桥 24 1×16 4.5 双曲拱 重石台 1977
上海线 傅家边桥 18 3×3 4.5 砼连拱 重石台 1978
上陶线 前上会桥 25 1×16 4.2 双曲拱 重石台 1982
上陶线 胜利桥 14.5 3×2 7 石拱 重石台 1975
港韩线 韩桥 24 3×16 4.5 双曲拱 重石台 1982
上伏线 北风井桥 20 1×10 7 板梁 重石台 1984
上伏线 黄村前桥 20 1×10 7 空心板梁 重石台 1984
上伏线 蔡家桥 24 1×15 7 双曲拱 重石台 1985年扩宽
上伏线 伏牛山桥 18.6 1×10 7.2 空心板梁 重石台 1984
    

    二、农桥    

    县内农桥原均为石、木结构,年久失修,毁坏严重。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多数农桥进行了维修和重建,1962年底,共有农桥709座,其中砖石桥454座,木桥255座。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农村兴修水利,开挖新河,修建了一批新桥,其中以双曲拱桥和桁架干板式桥居多。同时,对全县的旧桥更新改造,木桥全部废弃,对40座石拱桥进行了加固。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农桥363座,合计桥长8292.3米。    

    东方桥  原为石拱桥,位于高资镇东方桥村西。据现存桥碑记载:相传为唐尉迟敬德所造,元延祐五年(1318),邑人蔡祀重建,有吏邪主事俞庸为之记。清顺治十五年(1638)邑人重建。咸丰三年(1853),太子天国进军南京,清军向荣驻军高资,遣裨将蔡金章毁此桥以阻太平军。直至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常镇通海道蔡钧捐资重建。1937年因桥面损坏,由镇江县第二区区长沈桂中发起募捐修缮。1960年,高资港整治拓宽后,因桥孔狭小,泄水不畅,易受洪患,于1971年拆除重建重台式双曲拱桥,长45米,净跨25米,宽6米。   

    越河桥  又名红旗桥,位于谏壁镇西南的京杭大运河上,桥址跨越原越河渡口东西两岸。省、地、县三级政府共同投资40余万元,县路桥工程承建。1984年1月动工,次年2月竣工,建成双曲拱桥。长98米,单孔净跨60米,宽6米。    

    辛丰桥  位于辛丰集镇京杭大运河上,原名陆公桥,为明万历年间丹徒知县陆梦祖所建。清康熙十七年(1687)里人募资重建,得巡抚都御史马公祐资助,易名马公桥。该桥原为大型单孔石拱桥,桥面由3块大方石铺成,桥洞两旁有纤道,并设固定绞关拖曳上行船只,是县内最大的古代桥梁。1958年,京杭大运河镇江至武进段进行拓宽,老桥拆除,建造木结构临时一座;1972年初,由镇江地区养路段桥梁工程队在原桥址西侧重建新桥。该桥为单孔悬链式双曲拱桥,长92米,净跨70米,宽9.2米,是县内净跨最大的农桥。

第五节  港  口

    民国时期,境内长江沿岸各乡镇都有港口码头,可停泊小型运输船只。内河港口以辛丰、宝堰较为兴盛,是当时粮食、物资集散的主要港口。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港口建设。70年代,国家投资先后建成了高资和谏壁2个县属港口,长江沿岸乡镇港口也逐年建设。1985年底,全县共有县属专业港口2个;厂矿港口3个;乡镇港口(码头)有:高桥港、大港港、大路新港、龟山码头、宝堰港、辛丰港、姚桥三岔河港、荣炳码头、黄墟泰山湾码头、世业九龙大沟码头、江心码头、高资石料码头,共12个。国家重点工程镇江大港港区设在县内大港镇,第一期工程4个万吨级泊位于1985年建成。    

    高资港  位于高资河入江口,水陆面积共27.4万平方米,属内河散装建材港口。建国前,年吞吐量千吨左右。建国后,经几次疏浚,1967年吞吐量增到18万吨。1973年,国家投资93万元扩建,1975年建成县高资专业港口。扩建后,高资港港池长400米,底宽25米,河底标高吴淞负0.1米,引航道1150米。1974年,由省高资水利器材仓库投资,在高资港桥东又建港池4.00米,底宽10米,河底标高吴淞正1米。至1985年,高资港建有浆砌重力式驳岸结构泊位4个(其中百吨级1个,60吨级3个),总长48米,前沿水深1.5米,综合通过能力9—12万吨。最大靠泊能力450吨,有胶带输送机5台、65米,5吨吊机3台,3吨吊机1台。港区建有货场7.03万平方米,水泥仓库408平方米。年吞吐量90万吨以上,成为丹徒县目前较大的矿石、建材中转基地。    

    谏壁港  位于谏壁抽水站引河南岸,1978年投资25万元兴建。港池长200米,底宽20米。河底标高吴淞正2.5米,新建货场1.92万平方米,百吨泊位1座,水泥栈桥4座,5吨吊面1台。年吞吐量20—30万吨。    

    县青龙山白云石矿港口  位于大港镇西约1公里,1959年建成,自然岸线长90米,有17米和19米水泥栈桥泊位各1座,正常靠泊能力2000吨,自备皮带输送机6台、116米,时装载效率200吨,有自然堆场1万平方水,为年出口石料50万啧的专用港口。 

    县松林山石灰石矿码头  位于谏壁镇东约7公里,1978年建成,码头长250米,宽180米,堆场2万平方米,河底标高吴淞负2米,可容纳千吨船队2个,年装运矿石约35万吨。    

    镇江船山石灰石矿码头  位于高资乡勤丰村将军港上游,1985年建成。是该矿卸料装船专用码头,建有5000吨级泊位1座,时效1500吨装船机2台,专装石灰石;另有500吨级浮码头1座,简易装船机1台;并有长38米、宽4.5米的引桥2座,长147米、宽3.7米的皮带输送机廊道等配套设备,设计年运量为640万吨。    

    高桥港  位于高桥镇南江边,原名荷花池港,是县内较大的乡镇港口,建国前经常淤塞。建国后,经过3次拓宽疏浚,至1985年,港池长25米,底宽15米,河底标高吴淞零点,有自然装卸线80米,堆场1000平方米,有钢质趸船1艘、栈桥1座,年吞吐量约7万吨,1985年,因大港至高桥汽渡建成,部分物资分流,年吞吐量渐趋减少。  

    大港港口  位于大港镇西,原是自然形成的小避风港。建国后,经多次开挖疏浚,1968年建成的港口,长127.3米,底宽7米,河底标高吴淞正0.8米。1985年,港口自然岸线长300米,堆场2000平方米,简易浆石码头1座,年吞吐量约14万吨,主要出口建筑石料。

    高资石料码头  位于高资乡勤丰村九队江边,是高资乡与镇江港务局合资兴建的浮式石料码头,于1985年建成。码头岸线长73米,宽11米,浆砌块石护坡,码头水陆域条件较好,前沿水深10米以上,有货场1.5万平方米,可储石料1万吨。设计年吞吐量30万吨,1985年实际通过量10万吨。

    镇江大港港区  位于大港镇东侧,是国家投资兴建的对外开放深水良港。第一期工程1976年开始,1985年建成,投资1.1亿元,建有2.5万吨级泊位4个,分别为散装煤炭、木材、杂件和粮食泊位,还有2000吨级浮船码头1个,内河板桩码头7个,机械设备、堆场、仓库、运输车辆等配套设施齐全,设计年吞吐量236万吨,主要进口木材、煤炭,出口棉花、粮食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