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德壶俊 运斤成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强德俊

 老刘tdrhg 2016-08-27

当年东坡先生在《桔颂贴》写道:“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为惬平生之欲。”后来东坡先生来到陶都的独山,说了一句“此山似蜀”,此后独山变“蜀山”。如今蜀山早已是紫砂发源地之一,山下是“东坡书院”,宜兴紫砂工艺厂便在距蜀山区区几百步的西南方向。紫砂工艺厂成立于1958年,现在早已成为紫砂艺术殿堂,当年“紫砂七老艺人”及其他紫砂前辈便在此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一大批俊才,如今各擅胜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强德俊便是这些人的一员,他的紫砂工作室就在工艺厂内一处闲雅之所,于此以壶会友,以艺传情。

人德壶俊 运斤成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强德俊

一帆风顺

自强不息 制陶不辍

紫砂历数百年之风雅,至明正德供春肇始,紫砂便成为实用性与艺术性相兼的茶器。对于强德俊来说,紫砂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其器韵与气度。他认为,紫砂泥在经过一千一百度左右的高温后,其色泽与质感发送变化之后,手摸则关润如玉,目光所及之处则雅意纵横,古韵淋漓。

强德俊从艺近四十年,明白了紫砂不仅可以“托物言志寄情”,亦可“书画诗词妆点”,他对紫砂全面的认知离不开早年从艺经历。1976年强德俊进宜兴紫砂工艺厂拜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丽君习艺,1980年又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学习紫砂陶雕塑,1983年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陶瓷造型设计”培训班学习,2007年参加江苏省陶瓷创新设计高级研修班学习,2012年参加清华美院紫砂高级研修班学习。可以说,强德俊壶艺创作的过程,也一直是孜孜以求、勤于探索的过程。

人德壶俊 运斤成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强德俊

汉泉

学过紫砂壶的成型技法,又研习了紫砂雕塑的强德俊,对紫砂造型设计方面而言,比大多数人更明白紫砂气度的塑造。他觉得紫砂之所以能够成为茶器之首,除了独特的材质、独特的成型工艺以及独特的文化内涵之外,更因为其人文精神的彰显看过强德俊紫砂作品之后,我会觉得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流畅的气韵,生动的器形氤氲出清雅的格调。创作于2012年初夏的紫砂作品《凤仪提梁壶》,其灵感来自于“有凤来仪”一词。《尚书·益稷》记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本意是箫韶之曲连续演奏,凤凰也随乐声翩翩起舞。有祥瑞之意,与“紫气东来”亦有同感之妙。强德俊认为紫砂适逢盛世,此壶寓意自在其中,如今百家争鸣的紫砂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制壶艺人,有感于此,强德俊创作出造型雅致,线条简练的《凤仪提梁壶》。这把提梁壶,以凤首为壶嘴,凤羽为壶钮,用提梁的高度衬托出九天的情境,又以三足烘托出翱翔的姿态,应该说这件优秀的作品用极其简约的手法创作出很高的艺术意境,实属不易。这件作品融合了强德俊对雕塑与制壶的理解,浑然天成。

强德俊祖辈是陶都宜兴著名的烧窑大家,各类紫砂陶器在龙窑烧制前后,强德俊自然比其他人更能明白其中质感与器韵的变化。大家都知道紫砂需置于千度以上烈火方能成器,而这一点与“凤凰烈磐”极为相似,都是浴火中重生焕发出令人更为惊叹的气质。所以,强德俊以凤凰为创作题材的作品也不少,如《绞泥山水玉凤壶》、《玉凤语林》等多件作品,应该说在情感方面来讲,这些题材的作品也是对祖辈耕陶的致敬。

人德壶俊 运斤成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强德俊

凤仪提梁

时大彬曾经在自己茗壶上落款“一杯清茗客沁诗”,在我看来,强德俊的紫砂可入眸入心,把玩之时得一手的雅意。《汉泉壶》古韵氤氲,比例协调,气韵自壶嘴到壶把流转其间,葆光如隐士,捧于手中心存高洁。与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先生合作的《合碗壶》,以明代瓷器“正德碗”为创作原型,壶身用对合成式构成,该钮为一扁桥梁式,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灼灼壶风,因其壶面又似两只合盖的正德碗,故取此名。强德俊的紫砂作品在传统与创新之中纵横其间,运斤成风,而自得其乐。

几十年里,强德俊创作的紫砂作品,以器款来说,不下百件。这不包括传统器形,以及在传统器型上加以时代语言融合的作品。对制壶与雕塑融会贯通的强德俊自然不会满足于前人的经典器型,诸如《九件嵌泥玉钵茶具》、《一帆风顺壶》、《春水茶具》、《龙吟壶》、《虎韵壶》等创新作品独具其韵,各得其妙,令人凝眸称道。如此制壶不辍,令人敬佩。

人德壶俊 运斤成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强德俊

九件嵌泥玉钵茶具

厚物载德 人壶风流

强德俊的紫砂陶艺,是建立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之上进行自己创作语言的再次艺术加工。他说,在对陶艺的追求上,当今东亚地区,尤其是中日韩都在儒文化圈里,在对陶艺的设计上比较讲究的是器韵与意境;而在西方国家,他们的陶艺则是讲究形体,所以紫砂古朴淡雅的造型艺术在世界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去年他赴韩国参加中韩陶艺展之后,认为在陶艺上的创新,中韩二国艺人都是差不多的设计理念。创新的首要是在心念之间构建其轮廓,然后在手眼之中塑造其形态,最后心手合一才能创造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作品的优秀品质,与作者内心世界是有交集的,所谓“厚物载德”,没有高重的品德无法承载作品的气度与道器之间的气质。

一件令人膜拜的优秀艺术品,首先是作品需要极高的素养与品德,然后是作品本身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果作者本身品德不端,其创造的艺术本身也为世人诟病。比如印刷行业较早最为广泛的印刷体——宋体字,因其规范了汉字笔画,起到维持汉字传承性的作用,但宋体字却是北宋奸臣秦桧所创,因其品性恶劣,故不以“秦体”为名,而以朝代名命之。台湾著名学者李敖曾在北大题字“人书俱老”,其实就是把看似没有生命的物与有生命的人放在用一个时空中,这便是创作与被创作的情感连接。

人德壶俊 运斤成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强德俊

合碗

强德俊的壶艺,除了紫砂本体语言的解读与鲜明个性的彰显,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人壶合一的境界。《玉凤语林》的他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造型明了,寓意祥和,气韵随目光所及之处流转,映入眼幕,而在心里泛起涟漪。壶身正面刻以“百鸟朝凤”的景象,壶身反面则刻以当代书法大家林筱之的“人德壶俊”四字。这件作品可以看作与《凤仪提梁壶》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把以内敛之型见长,一把亦天纵之神取胜,堪称姐妹壶。他认为真正的创造,是手中不断成型的作品本身承载着内心对作品不断上升的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内心的品行,心端则器正。

林筱之先生的“人德壶俊”四字并非信手挥就,实乃神来之笔。一是把强德俊的名字嵌入其中,二是对强德俊的人品与壶品进行简明的评价。强德俊在制壶的期间,每年都有对慈善事业进行捐款捐壶的义举。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紫砂拍卖会上,强德俊把作品拍卖的所得都捐于慈善机构。他说,在以前紫砂艺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如今紫砂赶上好辰光,但凡是做紫砂的必冠以老师之名,这是社会对紫砂艺人的尊重,是对紫砂文化的尊重。所以,我们这些做紫砂的人在得到社会的支持与尊重的同时,也要回馈社会,对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士给予微薄之力。所以,人德壶俊,不为过誉。

人德壶俊 运斤成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强德俊

小玉凤语林

才俊满前 扶掖后学

醒诗魂,解酒困,添画韵,增书香。清茶香茗氤氲出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所谓“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便是如此。三国吴国时期至宋之间,宜兴(古称阳羡)茶一直是作为贡茶未曾中断,唐代茶仙卢仝曾写下“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宜兴自古饮茶之风盛行,以陶制茶器虽未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应不迟于北宋,后因明代改煮茶为泡茶,故紫砂自明正德滥觞 以降,经过时代的人文艺术融合,逐渐成为令文人雅士倾倒的艺术品。紫砂之所以历几百年而不衰,除却薪火相传之外,更深的原因则是不同时期的艺人在不断地丰富着紫砂的创作元素。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前人在扶掖后学的过程中,促进了紫砂不断变革的进程。

强德俊在紫砂工艺厂南北各设两间工作室,一处存寄风雅,以壶会友;一处醉心制陶,奖掖后进。

人德壶俊 运斤成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强德俊

咏春茶具

对于紫砂后辈的培养,强德俊认为技艺上的学习固然要刻苦专研,但是在品行上首先要端正,否则天资再高,没事文化素养以及品德修养作为基础,那么只能成为泛泛之辈。他认为,做紫砂一定要狩猎历史、美术、文学,因为紫砂经过几百年不断发展,早已融合了书画、篆刻、雕塑、诗词等艺术,所以在他工作室有专门放书的两排柜子,书籍包括《中国历代书法赏析》、《中国陶艺史》、《宜兴紫砂珍赏》等。很多创新的作品,可以从古人创作的文明中摄取灵感,比如《合碗壶》便是很高的佐证。

强德俊传道授业极为严厉,面对徒弟需要解惑时却能耐心讲解,详细分析所面临制作时遇见的问题。在教学时候,徒弟们都很敬畏老师,私下里,强德俊觉得作为老师严格一点是没错,但是大家在休息时候,不在授课时候,他又能表现出和蔼的一面。

人德壶俊 运斤成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强德俊

春水茶具

曾经有个北京摄影师想为强德俊的六件作品拍一组场景照片,强德俊说我有两个徒弟,作品还不错,你把他们的也一起带上拍了吧。结果摄影师拿到紫砂壶去拍的时候才发现,三把老师的,三把徒弟的。

除了优秀的徒弟,强德俊女儿强翼,女婿朱子旺随其学习制壶技艺多年,作品也颇见工地。两人皆为艺术设计本科学历,以现代美学理念融于紫砂传统器韵之间,自是新风古韵各具风采。去年两人成立了“勤冶堂”紫砂工作室,勤冶、于陶业者而言,自是壶艺不辍又在心手之间悟得紫砂之妙义。强德俊对他们说过,为艺者,需自谦。所以,强翼与朱子旺的紫砂作品有器韵上的内敛,但在艺术表现力上却有很强的张力。

人德壶俊 运斤成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强德俊

大德元意

强德俊半天传道授业解惑,半天制壶自得其乐。在平时的创作和学习中,他常常拿顾景舟在《壶艺的形神气》里写的一段话勉励自己:“艺术要有决断,要朴素、要率真,要把亲自感觉到的表达出来,以达到形、神、气兼备,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说,艺术的率真最难得,如同妙手天成灵光一现,可与而不求。在教学的时候,他在那些紫砂后辈面前也多次强调顾老的这段话,以此作为对壶艺形神气艺术境界的追求目标。

强德俊扶掖后学,不遗余力,令人敬佩。看过强德俊的作品,第一印象自是新意隐现,雅意豁然。但是了解创作者当时的创作心境之后再看作品,机会发现其实每件作品都留有壶与人的欢聊记录。如果说,艺术与艺术创作者的对话,是一种无言的精彩,那么师徒之间对于紫砂文化的传承,则应该有令人动容的时代责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