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化视角下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路径分析

 布袋和尚说得 2016-08-27

  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对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力和渗透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互联网+政府”“数据驱动政府”“智慧政府”等概念,为政府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改善公共服务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开辟了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新视角,成为政府职能转型发展中重要的新模式和新形态。利用信息化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创新供给模式、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路径、提升供给质量,已经成为当前政府能力建设的迫切需求和重要抓手。

  

  一、信息化驱动公共服务扩大有效供给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社会对于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呼声也最为强烈。“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履行好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一)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范围

  在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范畴及供给主体间的关系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从供给主体及主体间关系来看,随着众筹等互联网经济领域新模式的出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范畴变得更加广义,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来源更加广泛。

  首先,公众从公共服务的单一消费者向供给者转变,成为公共服务价值的新创造者,这种转变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大规模增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实现了参与者的泛在互联,社交网络的不断成熟和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无限大地扩大了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边界,随之而来的“众包”“众治”等新的社会治理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政府部门可以根据网络上的餐饮点评数据、微博吐槽数据、论坛热议信息等“众包”信息对辖区内所有餐馆进行全方位客观评议,这种基于社会大众的“众包”监管方式成为传统政府监管部门的有力补充,既可以降低政府监管的行政成本,也能提升监管效率,大大降低漏检的概率。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众包”信息的公众成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

  其次,政府部门作为传统社会中公共服务的核心提供者,正从单一的公共服务提供者向多角色转变,开启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主体“协作供给”模式,彻底解决由政府“独家垄断”所导致的公共服务供给动力不足问题。如,在交通运行中,随着公交卡、地理信息系统、道路视频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公众乘坐公交、打车等行为轨迹数据被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统一进行采集、分析、应用,进而推出“车来了”等移动应用产品,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改善交通治理提供决策参考。在这个过程中,公众既是交通数据的提供者,又是交通移动APP、公共交通等的消费者,而在交通治理上,公众、政府、企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治理过程,实现公共服务的协同供给。

  (二)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资源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公共服务供给源头前所未有地丰富多样化。随着政府对新模式、新业态的包容性不断增强,对新事物的接受周期日渐缩短,对自身职能的调整不断加快,为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更多的供给主体、供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