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王宗岳版太极拳论》完整版详解

 wind7321 2016-08-27
\

[转] 《王宗岳版太极拳论》完整版详解

2015-07-17 09:58阅读:614
《王宗岳版太极拳论》完整版详解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让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后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màodie)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说的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易瑜伽认为说的是阴阳)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无极而生' ,周敦颐 ( 1017一1073 )所著 《太极图说》 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 '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 《太极图说》 而立论的。‥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阴阳之母 ' 。
(二)、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方法。一说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此说法相信张三丰是虚构人物。)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有 :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另一说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张三丰所创,学习太极者皆视张三丰为祖师。历史上是有张三丰这个道士的,也是习武之人,并且也有流传下来的《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的记载。因此,此说法似乎也可信。
(三). '无过无不及,随屈就伸'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要不顶不丢 ;对方进一寸 , 我退一寸 ; 进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 、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 '听劲 '。
(四)、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刚也能克柔。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方的形势。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 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的用途日广。
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五)、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取决于对方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 '彼微动,已先动 ',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六)、'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 道理是一贯的。
(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 夫的三个阶段 :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 、着熟 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 路,就是各个不同的'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 作 '拳术'、 '拳法'、 '拳套'。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 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 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 。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 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 熟练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着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 ;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 的次序,即首先要 懂得每势的着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二 、懂劲 着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每动的粘随、刚柔、虚实、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着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着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着边际。 因为, '劲附着而行,劲贯着中',着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着法'而失去 应有的作用。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着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 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 可能结合呼吸。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着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得势。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 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三 、阶及神明 '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步爬上去。 '神明 '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 及神明 '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逐渐悟出 '劲'贯着中的技巧,掌握'劲' 这个总钥匙, 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巧妙,最 后达到 '妙手无处不混然' 的程度。
(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 '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 : 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忽然完全悟解 )。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掌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功夫是没有止境的。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保健,增 强体质才有帮助。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还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 讲究着法、运气的特点。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 '气与 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时间。
(九)、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 然平正。身心兼修, 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 '内功拳'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 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 ;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内 功拳种的'形意'. '八卦'. '南拳 '、'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 气 只讲了一句 '气沉丹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 手 的要求。
(十)、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 立自主。'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宜无,忽轻忽重,虚宜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 于适应顾此失彼。]
(十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 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 而化之,虚而引之 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 ;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 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练到处处能虚而化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着,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 '虚 '和 '杳 '都是不可捉摸的意思。
(十二)、'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 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 ; 如对方往下 进攻,我低以引之,便 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 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这四种情况都是粘走相生,不丢不顶我顺人背,我得机,得势,彼不得机、不得势而 出现的。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这种推手技巧可说是无止境的,因之可说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这样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 (例如力量、 耐力.速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 ) ,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
(十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如我,我独知人 '
这是形 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 功 夫练到技术高了,便能做到:一恨鸡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 及人体任何部 位,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在推手时,便能做到他不如我,我能知他。
(十四)、'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他生于二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武术家还认为 近身搏 斗技巧在战场 上还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十五)、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这种拳术技巧的门派是很多的,它们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力大 打力小, 手脚快打手脚慢。
(十六)、'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 ( 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 来的。看来,这两段话,有宗派观点,有形而上学的论点。说其它拳种是 .旁门 ',而自己是 正门,是正宗,这确是宗派观热。力大胜力小,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种规律,但力量和速度也不是先天自然 之能,也需要学习锻炼才能加大力量,加快速度。因此, '非关学力而有( 为)也'这句 话是错误的。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既要栋习 。四两拨千斤',又要练习'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单纯强调一方面,就有片面性, 就是知其一而 不知其二了。
(十七)、〝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 为'
察 (打手歌) 里有 '四两拨千斤'一句话,显然不是用大力来胜人; 看到年纪耄 (意为七,八十岁)或耋(意为八、九十岁)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取得胜利, 可是老人体 力比较差,动作 此较迟钝,还能御众取胜,说明'快'也不一定能取胜。过去认为《打手歌》是王宗岳的作品,有人从拳论中 '察四两拨千斤之 句 '的.察'字来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这是很对的。后来核对了陈家沟原有的四句《打手歌》,才断定现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经过王宗岳修订的。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
(十八)、'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始终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秤准一样;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么直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如果 粘着处放 松走 化不受力,这叫做 '偏沉 ',能做到 '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 有力也不得力,有力 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
(十九)、 '每见数年钝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 '和'粘随走 化 '的道理,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王宗岳这段话是在二百年前讲的,那时候太极拳不作为老弱病人练的拳,而是体格强壮者练的拳,他们不懂双重之病,不能制人,大都为人所制。而现在练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基础薄弱的人,加上不懂'双重'之病不懂着法,难怪有些练摔跤的人或练拳又硬又快的人说.一般练太极拳的是豆腐架子。
(二十)、'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 离阳;阴阳相 济,方为懂劲'
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 、轻、 合、蓄势、吸气等 ;阳指刚、实、重、开、发劲、呼气等。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虚实、刚柔、开合.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 措,应接不暇,处 处被动。 阳刚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页互变,柔刚错综,才算 是懂 劲。
(二十一)、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 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精密,一面实践,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捉 摸其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轻灵,威胁力更大,搭手即能判断对力力量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
(二十二)、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 详辨焉。是为论'推手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的手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撞,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实,造成失败,这是多误于舍近求远。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练拳、推手也都是这样,学的人要详细辨别这个 道理。
编后语:欢迎太极拳爱好者转载。
文章整理___黄正强___《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另一版本的详解
王宗岳《太极拳经》注释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注释]太极:太极本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此处指太极拳而言。无极:宇宙天地万物诞生前的虚空、静寂、混沌状态。此处指太极拳演练前准备阶段时的状态。此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无念无欲无求,无持着的虚空状,谓之无极。无极动而生阴阳,阴阳蒙发而生太极。未动之时动静、阴阳刚柔、进步、开合已悉数寄寓其中。可为万有之母。
母:本源,根本。是动静的机枢所在。
动:指物体按一定方向,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中移动。
静:保持或维持物体原有的位置。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为太极的枢纽机关。太极拳行功时,于动中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静极则动,动极则静,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原文]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注释]太极拳当行功时,各个姿势一动一静之间前后、上下、左右、手足、肘胯均有阴阳虚实可循,所以说动之则分。其相对静止状态,其动作、肢体无运行轨迹可指,阴阳虚实具在其中,此谓静之则合。以发力状况讲我动时将敌力分化,不能直达我身,敌劲落空后稍静我劲合而浑整,即刻发放。所以能“后发先至”。
[原文]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注释]
过:逾越。及:到达。随:顺随。就:即、去、薄近。过与不及都是失中。失中则阴阳胜衰失衡,就不能合。运劲过则生顶抗,不及则有丢、偏。要作到不即不离,就应当随之而曲,就之而伸。随机应变,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固执己意。初学太极拳的人容易犯“过”的错误,稍懂劲后则常失之“不及”,学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注释]人:指敌方。刚:刚猛有力。柔:柔顺,不抗劲。走:化敌来力。柔以承之,变化敌力方向,不为所制,叫走。顺:得机,得势,自由便利。背:不得机势,行动不自由便利。粘:取制敌人之力。当敌手用刚猛暴烈的力时,我只有顺应其势,如以胶着物,物我合一,应势取胜。此之谓粘。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注释]这一段讲的是在与敌交手时,自己动手的急缓速度应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敌手运动速度快而我应对缓慢,则反应迟钝,必被敌所制。敌劲尚未运到,我过于急噪,抢先发力,往往不能有效节制敌手,敌反而有机可乘。这些都是应着力克服的弊病。在与敌交手中,虽敌方动作千变万化,但只要我能与之急缓相随,便可纯任自然,无丝毫的凝滞,定会胜券在握。
[原文]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注释]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参天之木起于毫末”。作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尤其是习练太极拳,往往欲速则不达,必须循序渐进。所以习练太极拳的人,首先要从模仿师傅的姿势开始。姿势正确后再求势与势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整个套路熟练。着法熟练后再行实践,学习各招势的实战用法。如能使用得当,敌不落空,才算着熟。着熟后以推手验之,以求懂劲。研究对方动作轻重缓急,及方向、大小、作用点。久而久之便会由微懂而至无微不觉,无处不懂。才算得上真正懂劲。懂劲后不求用劲,而劲自合,逐渐达到以意运劲,以气代意,精神所触,莫之能御就到了神明的阶段。这样层层递进,阶阶高升的过程,没有数十年的纯功是难以达到的。
[原文]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注释]顶:囟门,小儿初生时,此处骨软未合,会随呼吸颤动,道家称上泥丸宫,藏神之府。道家上田练神。练太极拳者主张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精神和肉体同时得到修炼。运动时务使顶上圆光虚灵。顶为全身纲领,头顶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动作起来全身一致,左右前后都不会有受到任何索制的故虑。
丹田:此处指下丹田,据笔者考据下丹田在脐后肾前,其正确位置处于百会与会阴的连线和神阙(肚脐)与命门(肾脏)连线的交点上。常用深呼吸使气归于此,自能神旺气足。《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又曰:“虚其心,实其腹”都讲的是吐故纳新。归根复命,长此以往必能延年祛病,下丹田为全身重点所在,习拳者沉气于此则屹立不动。气沉时应徐徐而下,在有意无意之间,不要用力憋气,使小腹外鼓,如若不慎会导致肠疝等不可不慎。
[原文]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注释]偏、倚:都是失去中正。藏:隐匿;现:显露。忽隐忽现神明难测。外指身体姿势,内指神气运劲。神气意力全身贯彻。无过不及,忽隐忽现,令人不可捉摸。虚颌顶劲、气沉丹田须含活泼之意,为自然之趣,过于矜持则神气凝滞,姿态呆板,运劲不能虚灵,所以要忽隐忽现。
[原文]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注释]杳(yao):不可捉摸。此二句承上文而言。进一步解释忽隐忽现之意。与敌接手后觉左边重,那么我左边与敌接触之处,即变为虚,使敌感到杳然不可捉摸,随其意而变化,不可稍有顶抗,如此虚实易位使其处处落空,而莫之奈何。右边亦然。虚与杳同义。
[原文]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注释]仰:提升、拔高。俯:下降、按压。交手时敌欲提我使上,我因其力而高之,意欲扪天,使敌难攀。敌欲压我使下,我即顺势而下降,如探深渊,敌反失其重心,因势变迁,潜移默化,存乎一心。
[原文]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注释]我前进击敌时,敌差顺领我劲,我则长身以随之,使其无可退避。敌乘胜前进时我即收缩后退,使其追之不及,力到尽头。自不再得逞。太极拳以柔静为主,但不是一味避让,而是以退为进,以退为攻。全在因势利导,不必拘泥。
[原文]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注释]羽、蝇虫都是份量极轻的。加:增加;着:附着。言练太极拳进入高级阶段的人感觉极其敏锐,稍触即知。稍纵即逝。即就是轻如羽毛,如蝇虫,稍近我体就会立即有知觉,马上做出避害趋利的动作,而不容一羽,一蝇虫附身我体。“守静笃,致虚极”方能寂能不动。非经久锻炼,肢体软灵,感觉异常灵敏,难以达到如此境界。
[原文]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
[注译]《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又曰“善攻者敌莫能御之,善守者敌莫能攻之”
。精于太极拳术的人,因能虚静而阴阳相合;因感觉灵敏而能刚柔相挤。敌方任何一个微小动作我都了解在胸,而我行动意图敌方却浑然不知。拳术家所向无敌都经由这一途径。
[原文]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注译]斯:代词。此这。斯技:这种技艺,泛指各种门类的拳术。意为:就武术而言,门派种类很多。流派不同,当然姿势也各有区别。但除太极拳外,其它拳术都特别重视力量与速度的训练。以壮欺弱,以快打慢。而不求懂劲、轻灵、以静制动等决。
[原文]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所为也。
[注译]力气大的打赢体弱乏力的,身手敏捷的打败反映迟钝的,这都是天赋的能力,不是因勤奋学习而达到的。
[原文]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注译]古称七十为耄,八十为耋。意为年老之人力量匮乏,行动迟缓。“四两拨千斤”太极拳推手歌决中句。如秤衡秤物,小小秤砣能称千斤全赖杠杆、斜面之理。太极拳以小力胜大力,与物理学杠杆、斜面之理相吻合,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年老力衰之人能抗御众人围攻,绝非依仗手脚速度快而已,全靠多年修炼的太极功夫。
[原文]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注译]平准,指秤提上的刀刃。中正灵敏。太极拳中正安静,不偏不倚,脊背三关自然畅通。秤敌来力大小精确无误。太极拳圆妙庄严,灵活无滞,周身转动如同车轮。
[原文]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注译]偏沉:因倾斜而倾覆。太极拳讲求中正平圆,不可前俯后仰,左右倾斜。不正则偏,偏则易倾。双重;双腿僵直,平均踏地。太极拳要双腿灵话,分清虚实,不宜太死板。《老子》曰“跨者不行”就是讲两腿叉开平均着地,不如倒换虚实,就是无法走路,所以犯双重之病的人,行动必然迟滞,要想解除双重之病,就要懂得分清阴阳虚实。
[原文]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注译]制敌劲为粘,化敌劲为走。二者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制而化之,化而制之,制离不开化,化的同时就是制。
[原文]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挤,方为懂劲。
[注译]阴阳请参阅第六部分名词解释。阴阳互为消长,二者如磁铁之两极,不可分割。得太极拳三昧者方有知己知彼之刚柔虚实。阴阳虚实相辅相成,不失其机,才是真的懂劲。
[原文]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注译]只有懂劲后,方能愈练愈精。若不懂劲,则越练越不精。懂劲后再默默下功夫,往精细处揣摩就会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了。
[原本]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注译]在与敌交手时不可强行以我为中心,一意孤行,过于执着,固执已行,而要随机应变,不拘成见,舍掉自我,做不到舍已从人就会逆势妄动,动则得咎
[原文]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注译]太极拳就是在矛盾对立中求得统一,在运动变化中求得平衡,所以极其精微细密一不小心就会滑向谬误.真心修炼太极拳的人不能不审慎辨别正误,否则会在谬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是(代词):此为(动词):著述。为了广大太极拳修炼者能步入正途,因此写了这篇论著,是全文的结束语
《太极拳论》两个版本经典注解 [转]
杨诺宾解《太极拳论》
理论不过就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并非是什么不可撼动的神殿。对于初学者来说,自身的感觉不足以指引自己前行,因此,借鉴前人的经验就成为了非常好的选择。理解对了就对自己有帮助,理解错了就会害了自己。理论是一个引路的灯塔,现如今的问题就是“老灯塔很模糊”。你说他指的路错,但有走到正确位置的人;你说他指的路对,死在半路上的数都数不过来。我所做的工作就是站在灯塔的位置,清晰述出来时的路。无论观者是否相信我,那都是你的选择,我只负责阐述我的脚印。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解:首先要明了,太极拳论中的“论”是指论太极拳,而并非指“太极”。虽然一字之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正是因为如此,“太极者无极而生”中的“无极”自然也不是指易学中的无极,而是不走极端的意思。说明此拳为亦刚亦柔之拳。动静之机的“动静”是劲力开和时对于其感觉的一种形容,开合劲也正是太极拳的根本,故称阴阳之母。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解:就练套路而言,放松为合。掤为开(由于放劲依旧以掤为基础,在此只说掤),开既是分。技击中若要进入状态,须以此为基础,动静也是开合,这里除了自身的开合,也包含运动中与对手之间产生的开合,既是进退。技击不同于推手,通常抢夺空间不用直进直退的方式。推手中引进为合,落空为开。合时的“静”不是指毫无动静,而是松劲的一种感觉。
“无过不及”指既不过分又不会有所欠缺,是恰到好处的意思。“随曲就伸”也可称之为“舍己从人”,但非完全依从于别人。随曲就伸虽包含有舍己从人的意思,但不是简单的舍己从人,它还为舍己从人设定了一个量,与之前的“无过不及”相呼应。如果“从人”从得太过,就有可能成为“随倒就趴”了。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解:人指对方,我指自己。此处放大了刚柔的概念。刚与柔不仅局限于自身,而是放大至自身与对手之间的变化。“人刚我柔谓之走”,既是针对对手的刚而做出的变化。太极拳技击以身法见长,少有对峙现象产生,“走”是引动或周旋的意思。
“我顺人背谓之粘”,其中的“粘”不是一般意义的贴住,而是在与我技击时,对手内心中的一种被动感受。也就是失势的无奈感。犹如缠在身上拿不下甩不开的绳子一样,既不得机得势,又挥之不去,苦不堪言。而“我”则因得机得势而感觉十分的“顺”。所谓得机得势,就是有力抢占了时间与空间的优势。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解:“应”与“随”有随机应变之意,但是一定要分清随机应变的时机。并不是单纯的对手急来我也急,对手缓来我也缓。如果以此种概念应对,岂不是被动到底,永不翻身?“急应、缓随”是太极拳“后发而先制”概念的一种体现。
文中的“急”与“缓”先是针对自身,然后才是针对对手。所谓“急应”,敌来时我已经有所准备,我虽未出手,但是已经抢占先机,得机得势,可直接以“上法”应对。给人以反应敏捷的感觉。“缓随”则是对手来时,我尚不得机得势,则以“借法”随之,以作缓兵之计,后再伺机而动。给人以不慌不忙又不失势的感觉。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解:“变化万端”是比喻个体差异的多样性。习练太极拳所依照的“拳理”是不会因这个多样性而不凑效的。只要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练习,即可逐渐掌握太极拳。起初学习形态(也就是套路),逐渐由熟悉形态而慢慢感受劲力,最终则可掌握到“神明”的境界。也就是在技击中做到“因敌变化而变化”的高深境界。但是这一境界不是一日之功,还需要“用力之久”。其中“用力”不是指盲目使用力量,而是指学会运用力量的变化。即松柔入整劲、整劲化为松柔的力量转换过程。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解:“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对于身法的说明,也是太极拳中最重要的身法。其他有关纠正身法的注意事项,均是由此细化而出。“顶劲提起”与“松劲下沉”(气沉丹田)形成了对拉拔长的掤劲,与“不偏不倚”的态势结合,给“轻灵沉静”的太极拳,奠定了通向“身法自然”的基础。劲力升华后“蓄于无形、发于瞬间”的“忽隐忽现”也就正是得益于此基础的。根据我教学中的实践总结,身法问题是遏制习练者进步的最大症结。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又杳】
解:以练习推手为例,“虚”与“杳”均是对方推我时,由我施加给对方的感受。“杳”做“杳无音讯”讲,是让对手不得着力点。做到这点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这里细化说明:一般来说这里的“虚、杳”是针对化解直劲的而言的,毕竟直劲难防,侧劲难练。通常对于直来劲都是“松一侧,搬另一侧”,使对方失势,这么做虽然没有什么明显错误,但是与不给着力点的“虚”与“杳”还是略有不同。变化着力点的方法类似靠桩。身体左右两侧,以缠丝劲分别上浮、下沉,这种应对方法动作幅度小,由于形成了整体变化,使对手难以找到具体着力位置,不敢深入。此时对手的感受既是“虚、杳”。
【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解:这里的“高、深、长、促”并不是对某些招法的解释,是对太极拳“度”的一种阐述。无论“仰、俯、进、退”,皆需有度。也就是通常说的“存心要精”。种“度”如果放在技击当中,可以解释为“即便技艺过人,也不能够轻浮傲慢,越是深入越是要谨慎”。掌握技法后心态就成为了重要的制胜关键。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概皆由此而及也】
解:对于劲力的掌握不仅要知己,也要知彼。仅应用自如是不够的,还要能够察觉对方的变化。“听劲”就是感知对手的力量。起先搭手听劲,由于长时间的练习,甚至可以感受出极为细微的变化。用“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来形容身体听劲的灵敏度,即便放上羽毛或落上蝇虫的细微重量都能感知得到。
通过以上听劲的掌握,逐渐会将听劲转变为一种敏锐、精准的判断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察势”。这样在技击中就会因察势在先而胸有成竹。“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也就是使对手无法判断出我的行动,而对手的行动却早已尽收眼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英雄所向无敌”怎能不是因此而及呢?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解:武术的种类有很多,虽然招式特点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依旧没有摆脱以“体格”论拳技高低的模式。“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这些先天的强弱并非是学来的技艺,这一切是自然规律。(接下文为一整段)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解:(接上文)但细细品问太极拳“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显然是要通过后天的锻炼来打破“体格优势”这一自然规律。看那些已经年过八旬的老人,他们依旧可以与人比试武艺就不难发现这一点了。此处的“快何能为?”并不是说速度快没有用,而是太极拳特殊的运动方式以“相对速度快”弥补了“绝对速度不足”的缺憾。从而使其对“速度、力量、技巧、体力分配”做出优化,使后天的技术优势占到了主导地位。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解:这里在次强调了身法的重要性;“活似车轮”既是身为轴手为轮,快速机动的技击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强调身法。“立如平准”就是对立身“中正自然”的强调,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达到“活似车轮”的境界。这也正是步入技击殿堂的钥匙,只有真正体悟到了这一点,才能够感受他的妙处。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解:“偏沉”不是指一侧用力,“双重”也不是指两腿平分力量。如果双重仅仅是双腿平分力量,为什么会有人“数年纯功”不能参透呢?“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为了说明“动作协调则手脚灵便,而反之则会显得呆滞迟钝。”无论套路还是技击,都要将协调视为重要的环节。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就是告诉练习太极拳的人,不留意这一要点,即便是练上多年也难以掌握其精妙的劲力。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这里的阴阳是对于“协调”的形容,举例来说:拳路中的跳跃动作,两脚随“身法”腾起,着地时错落有致。不去过多的依赖腿部力量,是借整体劲产生腾空感。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基本找到了太极拳的协调感。
【粘既是走,走既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解:“粘、走”与“阴、阳”都是为了说明变化,不仅是局限于自身劲力的变化,也是自己与对手之间态势的变化。只有活用了这种变化,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称之为懂劲。(接下文为一整段)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解:(接上文)只有真正意义的懂劲后,才有可能做到不走弯路,温故而知新。而逐渐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解:“舍己从人”不是抛弃特点而服从别人,是一种因敌变化而变化的高深境界。依照上文的阐述,做到这一点应该并不困难,但是由于个人领悟的差异,大多数都朝错误的方向去练习了。有些虽然偏差不大,但是起点时的小小偏差,导致所收获的结果确相差甚远。习练者不可着急,要在练习的同时细细揣摩。否则发现问题后,重新纠正从头再练,就会得不偿失了。
这也正是太极拳高深的地方,不仅要善用手脚,也要善用大脑。
【是为论】(告诉你怎么做,不如告诉你怎么想!)
解:“论”本身说明此篇文章,即《太极拳论》是作者“王宗岳”的个人感受。个人感受是带有个体差异之偏见的,所以才叫论。因此仅仅是一种练习的参考,要记住“参考”本身仅仅是“参考”而已,并非是绝对照做!这也就是“论”的关键之所在。由于此篇《太极拳论》由我杨诺宾详解的,自然也就带有我杨诺宾的个人观点,也就是我的“论”也包含其中。因此对于此篇“论”的作用,我也要在此做出新的定义:
“论”是经验,这种经验要为更多的“可能性”提供帮助。它并不是一个限制思维的牢笼,反而应该是“习练者发挥创造力的催化剂”。我希望我的论成为一个起点,是一个把可能性放大到无限的起点!这就是我对“太极拳论”的新定义,是我的《太极拳论解》。
顾留馨解《太极拳论》
刊于 《体育科技》 ( 4 )1980年。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80年7 月出版。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 ( 故称山右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1] 一篇,解释长拳 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 篇,修订了 《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 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 '以八卦、五行立说; 《阴符枪谱》 以阴符 立说。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 ',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 '静如 处女,动如脱兔 '。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 《内经》 、 《道德经》 及兵法等书,兼 通击刺之术 ( 击剑、刺枪 ) ,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 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 理论是我国 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此作为太极 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 的主要贡献。
下面,对 《太极拳论》 逐句逐段试作解释。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 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 ' ,周敦颐 ( 1017一1073 )所著 《太极图说》 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 岳说 : '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 《太极图说》 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 '阴阳之母' 。
(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 推手的要领,方法。
一说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此说法相信张三丰是虚构人物。)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有 :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另一说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张三丰所创,学习太极者皆视张三丰为祖师。历史上是有张三丰这个道士的,也是习武之人,并且还有流传下来的《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记载。因此,此说法似乎更可信。((三).'无过无不及,随屈就申'
(三). '无过无不及,随屈就申'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要不顶不丢; 对方进一寸 , 我退一寸 ; 进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 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 '听劲 '。
(四)、'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 头,坚实但变化少。
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 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 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力的形势。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的用途日广。
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五)、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 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 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已先动 ',才能制人 而不为人所制。
(六)、'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 道理是一贯的。
(七)、'由看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 夫的三个阶段 :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 、 着 熟 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 路,就是各个不同的' 势'联贯组成的,每'势'
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 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 '拳术'、 '拳法'、'拳套'。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 武舞( 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 )。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 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 熟练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看法用得上, 还是用不上 ;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 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看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二 、 懂 劲 看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看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看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看边际。 因为, '劲附着而 行,劲贯着中',看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看法'而失去 应有的作用。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看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 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 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看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 得势。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三 、 阶 及 神 明 '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涉 爬上去。 '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逐渐悟出 ' 劲'贯看中的技巧,掌握'劲' 这个总钥匙,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后达到 '妙手无处不混然' 的程度。
(八)、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 '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 : 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 忽然完全悟解 ) 。
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掌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功夫是没有止境的。
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
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 保 健,增 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还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着法、运气的特 点。
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 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时间。
(九)、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 作。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
身心兼修, 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 '内功拳 '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 式 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 '气沉 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 ; 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 功拳种的'形意'. '八卦'.'南拳 '、 '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 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 气 只讲了一句 '气沉丹田 '。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手 的要求。
(十)、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主。
'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宜无,忽轻忽重,虚宜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于 适应 顾此失彼。
( 十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 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 而化之,虚而引之 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 ;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 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 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
练到处处能虚而化 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着,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
'虚 '和 '杳 '都是 不可捉摸的意思。
( 十二 )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 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 ;如对方往下 进攻,我低以引之,便 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 ; 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这四种情况都是粘走相生,不丢不顶我顺人背,我得机,得势,彼不得机、不得势而 出现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这种推手技巧可说是无止境的,因之可说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
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这样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 ( 例如力量、耐力.速 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 ),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
( 十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如我,我独知人 ' 这是形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功 夫练到技术高了,便能做到 :一恨鸡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及人体任何部位,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在推手时,便能做到他 不如我,我能知他。
( 十四)、'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他生于二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武术家还认为 近身搏斗技巧在战场上还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十五)、'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
( 十五)、'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
这种拳术技巧的门派是很多的,它们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力大 打力小, 手脚快打手脚慢。
(十六)、'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 (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来的。看来,这两段话,有宗派观点,有形而上学的论点。说其它拳种是.旁门 ',而自己是 正门,是正宗,这确是宗派观热。
力大胜力小,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种规律,但力量和速度也 不是先天自然 之能,也需要学习锻炼才能加大力量,加快速度。因此,'非关学力而有( 为)也'这句 话是错误的。
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既要栋习 。四两拨千斤',又要练习'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单纯强调一方面,就有片面性, 就是知其一而 不知其二了。
( 十七)、〝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 为'
察 (打手歌) 里有 '四两拨千斤'一句话,显然不是用大力来胜人; 看到年纪耄 (意为七,八十岁)或耋(意为八、九十岁)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取得胜利, 可是老人体 力比较差,动作此较迟钝,还能御众取胜,说明'快'也不一定能取胜。
过去认为《打手歌》是王宗岳的作品,有人从拳论中'察四两拨千斤之句'的.察'字来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这是很对的。后来核对了陈家沟原有的四句《打手歌》,才断定现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经过王宗岳修订的。
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
(十八)、'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始终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秤准一样;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么直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如果粘着处放 松走 化不受力,这叫做 '偏沉 ',能做到'偏沉 ',就能顺随,使对方 有力也不得力,有力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
( 十九)、 '每见数年钝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 '和'粘随走 化'的道理,往往 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王宗岳这段话是在二百年前讲的,那时候太极拳不作为老弱病人练的拳,而是体格强壮者练的拳,他们不懂双重之病,不能制人,大都为人所制。而现在练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基础薄弱的人,加上不懂'双重'之病不懂着法,难怪有些练摔跤的人或练拳又硬又快的人说.一般练太极拳的是豆腐架子。
(二十)、'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 离阳;阴阳相 济,方为懂劲'
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 、轻、 合、蓄势、吸气等 ;阳指刚、实、重、开、发劲、呼气等。
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
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样虚实、 刚柔、 开合.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 措,应接不暇,处 处被动。阳刚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
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 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页互变,柔刚错综,才算 是懂 劲。
( 二十一)、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 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精密,一面实践,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捉 摸其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轻灵,威胁力更大,搭手即能判断对力力量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
( 二十二)、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 详辨焉。是为论'
推手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的手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撞,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实,造成失败,这是多误于舍近求远。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
练拳、推手也是这样,学的人要详细辨别这个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