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犯人为什么「午时三刻」才能问斩?

 博览众长123 2016-08-27

 历史为鉴


首先介绍一下“问斩”,就是将犯人的头颅砍去致死,这种刑法风靡于全球,方便实用,大家都都说好。


斩首有多种形式。第一种是用斧头斩首,受刑人将脖子搁在木砧上,重重的斧头用力砍下; 第二种,受刑人或跪,或站,或坐在脚后跟上,双手经常被绑在前面,低头,下巴放在胸部,这样,行刑人可以看到他的颈部(影视中最常见的方法)。第三种,受刑人站着受刑,一人在前面拉住犯人的头,一人负责行刑,这是最少也是最难的斩首法。

斩首示众是统治者常用的手段,中国古人在对斩首的过程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一般人,午时三刻,推于菜市问斩,对王公大臣采用午门问斩,这是很有讲究的。


午时即现在的11:00-13:00,一刻约为15分钟,午时三刻即11:45分左右,此时烈日当头,人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按封建说法是午时阳盛,三刻盛极,能瞬灭阴魂,致使被杀头者魂飞魄散,连鬼也做不成。

还有一种说法执行死刑是“阴事”,被杀者的阴魂会出来纠缠判决官、监斩官和刽子手,而午时三刻可压制阴魂不敢出现。午门斩首对皇帝来说是占据天时地利,午门在风水学上是阳盛之地,加上午时为阳时,此时此地,砍人毫无顾虑,不管你是该死还是冤死,龙椅上那位都可以高枕无忧,如果皇帝仍然觉得心惶惶,那就顺便灭个九族。

但是,按照史学家的研究,古代的行刑时间确实是有规定的,但是从来没有规定“午时三刻”。


在可以行刑的月份上,比如唐朝,是正月,五月,九月,闰不行刑,即所谓的“断屠月”。


在可以行刑的日期上,一般是,节日,节气,祭祀,朔望,上下弦以及"十直日"不行刑。


在可以行刑的时间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必须哪个时刻行刑,一般是...天未明,雨未晴,不能行刑,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明史上就有“诏自今以申酉行刑”(下午三点到七点)这样的说法。


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有“赏在春夏,刑在秋冬”的说法,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一般用的也是秋冬刑...然后又有冬至后不杀,秋分前。所以,午时三刻的说法很可能只是出现在小说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