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把京剧变成了旗袍

 cxag 2016-08-28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

http://www.jinghuart.com/




看到题目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两件没有什么联系的事情怎么会关联起来?京剧又怎么会变成旗袍?真的有一点莫名其妙。但是大家别急,听我来解释。


首先京剧和旗袍还是有共同点的:两样都是中国的国粹;两样都代表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两样都是外国人眼里可以代表中国的符号;两样也都面临着同样尴尬的地位。


先来看一条新闻:“近日,教育部决定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而且不考虑其他戏剧项目。”


就是这样的一条新闻引起了我对京剧的担心,因为这样做不仅不会起到繁荣和推广京剧的正面作用,反而会使京剧像旗袍一样陷入尴尬。


曾经听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外宾女士在临离开中国前惋惜地说道,你们中国的旗袍太美丽了,我买了好几件,不过太遗憾了,我在中国没有办法穿出去,我要带回国去穿。做为伴行的中方人员觉得很奇怪于是好奇地问外宾是何原因,那女士坦然答道,我喜欢旗袍,可是我在中国看到穿旗袍的几乎都是餐厅里的服务员,你们叫我怎么穿出去呢?”


一个很小的故事,做为我们最具中国特色的女性服装旗袍在外国人的眼里已经成为服务员的专用服装,这应该是一个很令人痛惜的事情,原本应该是代表高雅有气质的旗袍现在只能在电影里展现自己的风采,旗袍的平民化和大众化反而是老百姓远远地离开了旗袍,这是旗袍的悲哀,也是民族服装的悲哀。


现在京剧也要步旗袍的后尘了,我先问一句,在中小学中推广京剧是否真的就能挽救我们的国粹,还是会像旗袍一样因为太大众化了,反而失去了其魅力而最终衰落下去。这应该不是我的杞人忧天。京剧对人们的吸引在于其优美的唱腔和神秘的化妆,而当这一切在我们的孩子中普及开来会不会就像川剧变脸泄密一样再也提不起人们的兴趣来,如果自己的孩子都会唱上两句的京剧还会对大人们有什么吸引?


再说一点,我们可能会有那么多优秀的既会京剧而且懂得教学的老师吗?如果为了完成任务而找一些二,三流的来对付门面。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怎么可能会有兴趣来学京剧这门国粹呢?与其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到不正宗不专业的京剧,还不如不教,这样孩子长大后还有可能会喜欢上正宗的京剧,不至于被小时候的阴影所笼罩。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京剧应该算是北方的戏曲剧种,而在全国推广是不是有所冲突?事实上各地有各地的地方戏曲剧种,上海有沪剧;广东有粤剧;甘肃有民歌每个地方有自己的最爱,我们怎么可以强迫连京剧都不爱听也听不懂的南方小朋友学习京剧呢?这里是不是有一厢情愿的嫌疑呢?京剧毕竟不是普通话,没有在全国推广的必要,不懂京剧不听京剧也完全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


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靠得是热情和喜爱,对于没有兴趣的孩子我们不可以强迫,更不可以拔苗助长,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要符合其特定的规律,京剧复杂优美的唱腔要求学习者从小就进行专业刻苦的训练,这注定只有少数人才可以在京剧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我们可以适当的开一些京剧以及其它优秀剧种的欣赏课程,我们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强制地把京剧编入课程写进教材。


一门艺术是否会得到老百姓的喜爱是否有生命力继续地存活下去,这些都要靠自身的努力还有时代潮流变化的影响,我们大家都希望京剧可以可以代代地传下去,但是单纯的行政命令只能造成一时所谓的虚假的繁荣假象,这对于振兴一门艺术只能起到饮鸩止渴的作用,而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这是真正喜爱京剧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衷心希望京剧可以不断地传承下去,当然前提是自然地健康地传承,希望有好的有效的拯救京剧的办法出现而不仅是一个有点生硬的一纸文件。


文章摘自《铁血网》


美德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