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纽扣,方寸之地有内涵 
说到中式纽扣,估计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盘扣, 盘扣几乎是在当代,与旗袍相系的有关中国服饰文化中 最显眼的看点之一,但中国人的纽扣系列, 却绝不是只有盘扣。 中国单讲衣饰上与扣子相关的, 包括了带扣,巾扣(头巾扣)以及纽扣(襟扣)三大类, 这里只讲纽扣,纽扣主要有以下几种: 子母扣,粒式扣,币式扣以及盘扣四种, 也就是说,西方有的扣子事实上中国都有, 而还有一些则是他们不常用的。
复原定陵皇后百子衣上的镶宝石童子捧寿金钮扣 子母扣形成的缘由有点莫衷一是, 它是在明代突然大量涌现的一种扣子,扣子有两头, 扣眼在中间以柄套环,使用者主要是女性,明代中期以后, 服饰中大量的对襟与立领,无疑使得子母扣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 在材质上先是尚金银,奢华者还镶嵌宝石珠玉, 到了明后期,明代人开始崇尚更加素雅的审美, 色彩也由原来的秾艳转为黑、白、油绿等素色, 因此玉扣开始流行。 
定陵出土如意云头镶宝石金钮扣 
明代益宣王妃袄子竖领上的金扣子 
这些纽扣常见的题材有蝶恋花,蜂赶菊,祥云, 莲生童子,绵羊太子,狮子戏球等等, 子母扣一直到民国都有人使用, 它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扣子种类之一。 蜂赶菊金纽扣

近代的银蝴蝶子母扣 
玉花纽扣 
雍正时代《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中汉式妆扮的领子细节。 
清乾隆年间的汉人女子,领口带有金纽子的立领袄子。 
唐代圆领袍在衣角出现的粒式扣 粒式扣出现的时间应该比许多扣子都要早得多, 早在唐代,在圆领袍上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侧襟上粒式扣的痕迹, 粒式扣在唐代的使用可能比现在大家想象的范畴还要多的多, 这种扣子在清代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可以固定在鞭式扣的顶部, 同时也可以装饰衣服, 材质有金,银,铜,玻璃,米珍珠,宝石等等, 在马褂长袍上十分常见,一直使用到民国。 民国时代女性在衫袄及旗袍上, 也会用到宝石扣,而并非只有盘扣。 
明代粒式玉钮扣 
晚清百蝶纹衬衣上的粒式扣 
珊瑚钮扣 
民国的铜纽扣,上面是共和国的图案。 
米珠钮扣 
民国时代的宝石扣子 
民国1930年,在衣襟处使用宝石钮扣的旗袍。 
明代《出警入跸图》中乐手所穿的带金扣子的罩甲 币式扣是从明代开始兴起的另一种扣子,它被广泛使用在罩甲, 比甲(罩甲与比甲均指无袖的背心)或竖领上, 不过他最初的形态可能更接近另一种形式的子母扣, 即一个套环加一个圆扣。 
明代女俑穿着带扣子的比甲 
寿字翠玉钮扣 
粉红料石莲蓬扣 
民国,各种题材图案的币式扣。 
晚清年画中的女子,衣服上使用的币式扣。 
盘扣,即布纽扣,早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了, 不过当时的布纽子都是极其简单的一字扣, 这种扣子是在清代之后才大量使用,也许是受到子母扣的影响, 晚清时代出现了花式盘扣, 而盘扣总体而言,是到民国时代才有了更加明显的装饰意味, 但每个时期的风格往往不尽相同。

清末民初油画上的女子衣襟处的花式盘扣。 
民国的花式盘扣 
台湾女画家陈进绘于1934年的《合奏》中 女子旗袍上的盘扣细节。 
30年代沈石蒂拍摄的上海名媛的旗袍上的盘扣 
梁赛珊的一字襟旗袍 
1943年访美的宋美龄,穿一字襟装饰长鞭扣的旗袍。 虽然扣子在衣服上只是微物, 使用得当却可以起到画龙点晴的效果, 古人说的“壶中自有日月天”, 见微而知著,方寸之地显神奇。 (云上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