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江山爱丹青—宋徽宗 赵佶 书法专辑2015-09-01 东一书画院 中国书法网
《秾芳诗帖》卷,绢本 楷书 27.2×265.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草书纨扇》 绢本 直径28.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赵佶草书纨扇,是一件非常罕见的团扇书法作品,上海博物馆藏。这件作品线条细瘦刚劲,同其“瘦金体”楷书一脉相承,但比其用笔更为爽快、洒脱,笔势圆转流畅,打破了楷书那种匀称整齐的单字排列组合方式,从而越发显得活泼。 释文:“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 《题唐十八学士图卷》绢本楷书 纵29.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唐十八學士。杜如晦。房元齡。于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元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薛元恭。顏相時。許恭宗。蓋文達。蘇勉。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猶喜見文雄。大觀戊子(1108)歲。御筆。(下有御押)。 《闰中秋月诗帖》纸本 楷书 35×4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闰中秋月诗帖》为“瘦金体 ”的典型作品之一,“瘦金”即有 “瘦筋”的含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加之紧密而婀娜的结体,不但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也让人体会到浓艳而优雅的气氛。笔画带过之处,如游丝行空,缠绵飘逸,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 此册页曾经清宋荧、乾隆内府、嘉庆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闰中秋月 《欲借风霜二诗帖》纸本 楷书 33.2×6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诗帖,就是展现了宋徽宗“瘦金书”神采的精品之一。帖上的每一个字都细瘦、挺拔,笔划舒展、遒丽。在转折处,都明显可见书家刻意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似匕 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似飞而乾脆等特点,通幅极具精神。 这幅“诗帖”是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过去学者推测这可能是宋徽宗廿九岁(1110)时所作。 赵佶《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 纵25.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祥龙石图卷》题诗 赵佶绘画重写生,以精工逼真著称。此卷分左右两部分,右部画宫苑中一珍奇石头“祥龙石”,左部为赵佶以“瘦金书”所写的题记、题诗。 徽宗皇帝以细劲线条勾勒玲珑剔透奇石的轮廓和纹理,并施水墨层层渍染,表现出石的坚硬和湿润的质感,显得一丝不苟。 而作为皇帝的画家之所以对描绘“祥龙石”如此感兴趣,则如题诗所说,是因为“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作品具有“瑞应”的象征寓意。 此图为《宣和睿览集》册之一。画湖石一座,玲珑剔透,凹凸起伏,歷歷分明,洞竅、纹理富裕变化。湖石的顶端,盛土植以异卉,石旁翠竹亭亭玉立,以显示湖石主人的情趣。作者以细劲的线条,先勾出湖石的轮廓和纹理,后以水墨晕染,成功地表现了湖石坚硬结实的质感与体感。笔法洗练严谨,一丝不苟。花卉以双钩填色的方法画成,妍而不媚,华贵不俗。从作者题跋内容和该画特点看,此图可能是一帧写生画,但毫无刻板涩滞之感,说明画家有扎实的写生功力。卷左有赵佶题跋,款「御制、御画并书」六字,钤「御书」朱文印。下有「天下一人」押。钤「宣和殿宝」、「天曆之宝」、「晋国奎章」等印。卷末有现代人陈仁涛、吴荣光题。《辛丑消夏记》著录。 《题李白上阳台帖》纸本 纵28.5cm 跋28.5 x 38.1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历来收藏于内府,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题签:“ 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题跋。皆为瘦金书,极其工整秀雅,可见徽宗对李白书迹之膜拜。 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 【释文】跋: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怪石诗帖》纸本 楷书 34.4×4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殊状难名各蔽亏。高低崒屼鬪巍巍。直疑伏兽身将动。常恐长蛟势欲飞。□裂几层苍檜(氵齿)。凝嵐四接老松围。名封三品非无美。饮羽曾令壮奋威。 《蔡行敕卷》金笺纸 行书 35.5 × 214.6 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行书蔡行敕卷》辽宁博物馆藏,一说为摹本。原本书于1119—1125宣和年间 《三希堂法帖》刻本,原帖为满行7字,《三希堂法帖》改为满行4字,原帖由于后人将黄庭坚等的伪跋裱在后面,称是为太宗所作,所以作者一直传为太宗,实际上乃徽宗真迹。 此卷是一道圣旨,是宋徽宗不准蔡行辞去领殿中省之职所颁的敕书。以精美的金笺纸书就,是少见的徽宗行书作品,颇有瘦金意味,行间佈白疏朗得体,笔划纤细,写来墨韵流畅,潇洒清劲,有如飘藤荡柳之势,具有瘦而劲,秀而润的艺术效果。但也有人认为当年皇帝的圣旨大部分由书吏起并模仿皇帝笔迹直接书写,直可乱真,不无道理。 释文:敕蔡行。省所上劄子。辞免领殿中省事。具悉。事不久任。难以仰成。职不有总。难以集序。朕肇建纲领之官。使率厥司。况六尚之职。地近清切。事繁而员众。以卿践更既九。理宜因任。俾领盾省。实出柬求。乃愿还称谓。殊见撝谦。成命自朕。于义毋违。尔其益励前修。以称眷倚。所请宜不允。仍断来章。故兹诏示。想宜知悉。十四日。 赵佶《棣棠花诗帖》纸本 34.8×19.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棣棠花:众芳红紫囗囗隅,惟此开时色迥殊。却似籝金千万点,乱来碧玉簳头铺。 赵佶《笋石诗帖》纸本 34.8×19.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笋石:穹崇固不欹,出檐囗囗拟高晕。几囗碧玉楼台外,曾碍行云左右飞 赵佶《夏日诗帖》纸本 楷书 33.7×4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诗帖铃“政和”连珠方印。曾经清孔昭、许烈等收藏。《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夏日诗帖》是书于政和年间,经典瘦金名帖代表作,流传九百余年,至今保存完好,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是瘦金小楷的一块玲珑剔透光芒四射的完璧! 【释文】清和节后绿枝稠, 寂寞黄梅雨乍收。 畏日正长凝碧汉, 熏风微度到丹楼。池荷成盖闲相倚,径草铺茵色更柔。永昼摇纨避繁缛,杯盘时欲对清流。 宋 赵佶《牡丹诗帖》纸本 楷书 34.8cm×5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华丽富贵,疏密自然,用笔洒脱,线条粗细有致,笔势圆转流畅,书写时以手腕为轴心,少了点刚硬,多了些柔和,充分表现出了瘦金书体的婀娜之美,可能原先配有一幅双色牡丹图,作品参差错落,一气呵成,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修养。 【释文】牡丹一本,同干二花,其红深浅不同。名品实两种也,一曰叠罗红,一曰胜云红。艳丽尊荣,皆冠一时之妙,造化密移如此,褒赏之余因成口占。 小楷书千字文(局部) 纵30.9、横322.1厘米,朱丝界栏,素笺本,上海博物馆藏 赵佶与众多书家一样,也喜欢书写千字文,留存至今的两件千字文墨迹,犹如晶莹的双璧,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展现出其超凡脱俗的艺术功力。 此卷千字文,为赵佶于崇宁三年二十二岁时书赐童贯的。其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後百行。他真书学唐代薛曜,并且青出于蓝,间架开阔,笔划劲利,清逸润朗,别具一格。将“瘦金体”书法艺术推向极致。诚如当代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所云:“其结体疏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捺出笔锋而利,横坚收笔顿而钧,整体道丽瘦硬。”
赵佶《御题五色鹦鹉图》绢本设色 53.3×125.1cm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五色鹦鹉图》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作。图中描写他在宫廷御园中所见的五色鹦鹉,为纪念这个发现,于是将那只异国珍禽作了精致的描绘,旁以瘦金体书加上颂辞,为一赋一诗。落款有一部分虽已脱落,但仍认得出来。 《五色鹦鹉图》流传有绪,幅上的“天历之宝”玺表明它为元内府所有,明末归戴明说, 清初属宋犖,后入清乾隆、嘉庆皇帝内府,全卷为乾隆内府重裱。重裱时,徽宗的题诗被移到了前面,《石渠宝笈初编》卷二十六著录。此后,赏赐恭亲王奕訢,辛亥革命后被其孙溥伟、溥儒等售予古董商,1925年为张允中在琉璃厂购得,他连题五跋,确认此系徽宗之作,考证其流传过程,并核对与《石渠宝笈》的记载无误。后为日本山本悌二郎购得,著录于其1931年刊印的《澄怀堂书画目录》中,二战后其后人售予波士顿美术馆。 【释文】五色鹦鹉。來自嶺表。養之禁籞。馴服可愛。飛鳴自適。往來于苑囿間。方中春。繁杏遍開。翔翥其上。雅詫容與。自有一種態度。縱目觀之。宛勝圖畫。因賦是詩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