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读 一位关注艺术与科学的著名艺术史专家,想出一本西方医学的历史,于是找来一位著名遗传学专家,一位著名的细菌学专家和一位著名的免疫学专家,由他们各写一部分,就有了这本书。艺术史专家使得本书的插图极其精美珍贵,三位医学专家则让这本书既脉络清晰,又观点明确。 类似的著作往往厚得像城墙的砖头一样,收集了大量的史料,但是读者很难从中总结出医学的来龙去脉,尤其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关系,难以产生对医学本身及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出色的医学史不是医学的编年史,而是医学的发展史,这便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在现代医学成熟之前,医学的门槛很低,很多人有点文化甚至没有文化,钻研一下,就能够给人治病,有些人甚至成了名医。这些人有各种各样的出身背景和人生经历、纠缠进各个历史大小事件之中,还有许多传奇,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就形成了电视剧导演和编剧喜好的通俗加戏说历史。人类医学的发展并不是建立在这些之上的,如过江之鲫的医学历史人物中只有可数的一小撮人真正影响和推动了我们的医学,使医学发展成为今天的模样,他们陆续在这本书里露面,那些没有露面的医学历史人物,其中不乏如雷贯耳之人,比如中国人熟知的孙思邈、李时珍等等,他们在医学史中的地位充其量是个打酱油的。 作为救护和治愈的技艺,世界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医学。这些传统医学都有各自的成就。本书虽然名为西医的故事,但对其他传统医学还是有所涉及的,因为人类之间的交流自古就有,有交流就有医学的融合与传承。东西方的医学也一样,本书唯一提到的东方医学的成就是人痘苗,这便是东方医学对现代医学发展的唯一的影响。我们所引以为自豪的传统医学成就,一些是传说,一些是旁门左道,一些是毫无价值的卖弄。这本书所描述的,才是真正的金子。 本书算上插图和介绍才220页,作为医学史书籍来说真的是浓缩到没有多少水分了。对于信息时代习惯了快速阅读的人们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段段都是精华。医学史这块大海绵,这么使劲挤一挤,挺好。 2.第一战:攻克人体世界这部分从古代讲到文艺复兴,认为对人体的了解是从远古到中世纪期间医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人的身体对于远古的人类是神秘到值得敬畏的东西,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人们从不试图了解身体内部的情况。即便打开身体,也是出于宗教和迷信的目的。 那些古老的传统医学,比如古埃及的医学,它们的一些成就看起来很超前,例如制作木乃伊时所掌握的人体知识,而其后的几千年间这些知识彻底地消失了。书中对此作出了精辟的解释,因为古埃及人一切动作都是按宗教仪式进行的,没有好奇心的驱使,没有求知欲望的推动,只是严格地按照仪式完成的,对他们用香料处理的尸体心存敬意。这一解释让人顿开茅塞,对古代的很多医学成就、那些被后人称为“谜”的东西就很好理解,那些东西原则上来说不是医学,而是神学和巫术,是被后人牵强附会成了古代医学成就。尽管医学来自巫术,但医学真正成为医学,是从神的人性化开始,这就是为什么希腊医学在现代医学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希波克拉底被称为医圣的原因。 希波克拉底定义了医学,也定义了疾病,还为医生制定了伦理规范,从这时起,医学才成为一门学科、一门学问、一门有正规传承的职业。但是希波克拉底及其传人缺乏解剖学知识,使得其学派对人的身体依然处于无知的状态,而通过解剖人体追求科学进步的做法和希波克拉底医学的伦理原则相违背,最终在宗教和主流医学的压力下被禁止,使得古希腊医学在之后的500余年间毫无发展。 古罗马的盖伦是医学史上的另类,他在医学沉睡年代横空出世,掀起了医学进步的一次高潮,把实践和观察推到极致,留下来体液学和放血疗法,然后抽身而去,任由医学在西方进入千年沉睡。 这次沉睡和盖伦之前的沉睡不一样,这一次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古典医学在西方几乎被彻底遗忘了。幸好阿拉伯世界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遗产,出现了辉煌的阿拉伯医学,但此后几百年中,神权几乎彻底扼杀了医学。 东方因素终于起作用了,蒙古西征搅乱了西方的一潭死水,来自亚洲草原的黑死病横扫欧洲,骤然之间人口减员将近一半,所有的规矩和行为准则都崩溃了。在这个空前的瘟疫面前,人类开始了对人的身体的第二次探索,这一次黑死病打碎了宗教的枷锁,出于了解“黑死病究竟是什么”的目的,加上到处是可供解剖的尸体,因此,这一次探索正是从解剖人体开始。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巨匠,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都是很出色的解剖学家,但他们把解剖知识用在艺术上,等到维萨尔出场,解剖学才有了它在医学中的地位。 了解了人体的结构,只完成了从野蛮的屠宰到医学的解剖之间的角色转换,还缺少让死气沉沉的一个个器官动起来的东西,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完成了对人体的初步探索,人类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如同一具具精妙绝伦的机器,医学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固有势力范围,再不会被宗教所扼杀了。人类在医学上的探索也有了新的目标:生命的起源。 3.第二战:攻克微观世界 人类是繁殖而生的,这个太显而易见了,从古到今不存在疑问。从古希腊人到19世纪,有关生命起源的争议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不包括被认为是超级生命的人类。神的人性化使得古希腊人认为生命是自然发生的,比如是太阳和雨水对土壤物质孕育作用的结果。这种认知被盖伦所接受并成为之后上千年的主流观点,严重影响了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传染病的认识。 但是从另一方面,古希腊人摆脱了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古埃及人的神发怒、人生病的观念,认为一切疾病都有自然的原因,这便是生命的自发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希波克拉底、盖伦,到阿维森纳,都认为是疫气导致传染病。而古罗马因为疟疾横行,使得人们注意到可能有一种看不见的生物让人类生病,这一观察结果距离发现微生物世界已经很接近了,但是由于疫气说一直占主导地位,加上之后宗教势力做大,“瘟疫是因为人有罪”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这种观察结果被淹没在历史之中。 除了与宗教信仰相违背之外,随着对生命的了解的逐渐深入,自发说越来越站不住脚。就在自发学说风雨飘摇之际,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微生物。 对于医学来说,列文·虎克是个十足的外行,这个卖布的荷兰人因为个人爱好而制作显微镜,从而看到了肉眼看不见的世界。这种难以否认的证据像风一样传播,让人们接受了微生物存在这个事实。按理说,下一步理所当然地把微生物和疾病联系在一起,但有违常理的是,这个理所当然并没有发生,微生物的发现为自发说打了一剂强心针,包括列文·虎克在内很多人认为微生物为自发说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柱,因为这就是生命从无到有的中间过程,这些微生物是肉眼所见的生命的前体。 于是自发说和生源说继续对垒着,一百多年后琴纳发明牛痘苗,在预防疾病上是人类的一大步,使得医学开始了征服疾病的历程,但在医学理论上则原地踏步,还是黑箱操作,琴纳本人更是以完成上帝赋予他的使命而自豪。微生物世界被发现之后,经过了二百年,还是没有真正地和疾病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不建立,医学就无法出现真正的飞跃。 这种联系最终由巴斯德建立了起来,他用实验证明了微生物致病,也证明了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按常理说自发说至此应该寿终正寝了,但再一次出乎常理,自发说支持者的反击很强烈。当时,在蓬勃发展的科学面前,宗教节节败退。巴斯德证明生源说,那么,最终的源头是什么?宗教界说只能是上帝了,他们认为巴斯德用科学证实了上帝的存在。在反宗教人士眼中,巴斯德的发现是开历史倒车,为愚昧背书。于是疾病如何传播的争议被上升到了历史大潮流之中,就不是巴斯德这种科学天才所能够掌握了。 巴斯德是个化学家,研究医学属于猛龙过江,在不重视实践的法国医学界一直受到排挤,这一下多了很多敌人。巴斯德的宗教信仰没有琴纳那么深厚,他能做的是继续用实验捍卫自己的理论。这一次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科赫和其他微生物学先驱在短短20年中,陆续发现了许多种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使得微生物学成为一门显学。发现了那些恐怖的瘟疫原来是由看不见的微生物引起的,使得人类有了全面对抗疾病的勇气。发现病原微生物,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是过去一百多年现代医学发展的主线之一,当新的传染病出现时,人类不再去宗教或者其他地方寻求寄托,而是靠现代医学来发现病原、寻找对策。 微生物学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全面进步,自发说终于在大量的科学事实面前退出了历史舞台。 发现看不见的生命世界,并将之与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联系起来,是现代医学的成熟之路,医学从一维世界变成二维空间。 4.第三战:攻克精神世界 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从古就有,但那些探索是非科学的,因为其中有神的因素,之后始终掺杂着人种之间智力差别的因素。欧洲人来到美洲时,一派人认为土著印第安人的灵魂值得拯救,另一批人则认为不值得拯救,因为他们是劣等人种,就体现了这些因素。林肯实现了废奴,但他认为白人优于黑人,这代表了当时多数人的观念。而精神疾病这个概念的出现,已经是十八、十九世纪之交了。 探索精神世界的历史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了,文艺复兴之后,其速度变快,过去一百五十年间更为加速,最近几十年则快如闪电。结果是不仅人类对世界、对生命、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得到彻底的改变,人类战胜疾病、减轻痛苦的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 精神方面的研究曾经一度走进弯路,大量的研究成果被用来证明白人至上的理论。遗传学出现后,继续推动这一趋势,形成种族达尔文主义,直到纳粹的出现。此外还用在证明女人不如男人的理论上,这些属于病态的科学研究。科学本身没有偏见,但掌握科学的人则不然。 二战之后,虽然现代医学在伦理上进行了深刻的检讨,但那些旧有的观念并没有彻底消亡,诱惑依然存在。近年来基因测序和影像方面取得不同寻常的突破,有可能再一次引发希望简化人类的感觉、回忆、思想等大脑运行状况并将之简单测量的风潮,这种科学的高烧很可能让精神方面的研究再一次走进弯路。 探索精神世界所带来的最大的成就在于减轻疼痛,在麻醉药物出现之前的几千年里,外科手术意味着可怕的疼痛,琴纳给外科医生当学徒的时候,一项主要任务是玩命按住疼得死去活来的病人,如果按不住的话就去田里喊几个人过来,很多病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手术中的疼痛。外科医生的好坏除了手法之外,还在于做手术的速度。 1842年全身麻醉出现后,疼痛终于可以被人为地控制,在医学上,这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之后镇痛药物的出现,得以在消除疼痛带来的痛苦的同时,不影响感觉,使得很多很多人能够享受平静而安逸的生活。我们依然会遭受并忍受疼痛,但要比我们的祖先轻松和幸福得很多很多。 疼痛管理是现代医学的伟大成就之一,但是对镇痛和镇痛药物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尤其是中国人。在中国,对镇痛和镇痛药物的妖魔化很厉害,明明可以吃药解决的事情,比如痛经、分娩,却因为副作用、成瘾性之类的成见而得不到正确处理,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靠忍,或者针灸等靠有效性仅30%的安慰剂效应来应付。很大比例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还被禁锢在中世纪的枷锁里。 不断地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减轻人类的痛苦,使得现代医学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迈进。 5.总结 医学史是一个很繁杂的体系,和普通历史一样,研究医学史的人往往有所专攻。因为研究医学史的人相对很少,医学史的专著就更少,导致大多数医学史的著作是那种史料堆砌式、编年史式、试图包罗万象式的长篇大论。作为读者,需要的是医学简史。但由于医学史的内容过多,单纯的缩水就成了百科条目样的东西,在知识填鸭之余,没有思想的闪光。加上研究医学史的人普遍在医学方面造诣不高,不具备医学大历史的思路和观点。 本书薄而不简,不追求面面俱到,只集中在医学史的几条脉络和少数重点人物上。作者们希望读者阅读后所掌握的,不是医学的百科知识,而是医学的发展轨迹,体会到医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从古代到近代,医学都有过倒退。例如当代反疫苗运动、前些年美国对干细胞研究的禁令等,都属于倒退行为。本书的作者们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告诉读者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现代医学,和为什么要相信现代医学——这对于中国的读者更为重要。 本书还试图通过医学的历史,来回答现在的挑战。这些挑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其根源在于如何在科学进步,和对人的尊重之间保持平衡。在现代医学占主导地位并快速发展的今天,保护人体应有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 不管医学如何进步,希波克拉底的劝诫依然是济世救人的准则:“首先,不能伤害,然后才是治疗”。 推荐阅读 《微战争》全三册 作者:王哲 微生物学的出现是医学鲤鱼跃龙门之役,被称为瘟疫的传染性疾病是文明最大的产品,征服传染病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曾经是不可想象的,这个梦想正被现代医学一步一步地实现着。人类征服瘟疫是一场人类和微生物的战争,是每一代每个人都不得不参与的最伟大的史诗。本书详细描写了这一场可能永远不能结束的战争。 原书信息 书名:西医的故事 作者:[法]阿克塞尔凯恩 等 译者:闫素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7260 解读版作者:京虎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