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英文原著的搬运工2:选取靠谱的英文信息来源

 长沙7喜 2016-08-28


不是所有的英文原著都是值得介绍到国内的。英语只是一个语言载体,承载的信息内容有好也有坏,不良的信息读了可能会误导自己,如果再编译成中文就误导更多的同胞。因此,你要擦亮眼睛选取英文原著的材料。在身心健康领域,伍教练的选择标准是科学性,因为健康问题与读者的性命攸关,而科学是目前人类最严谨、靠谱的认知方式;其次才是权威、正规、主流等标准。


在上本科时,我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了一本只有120页的英文书3 minutes a day to a 120 yearslifespan(《每天3分钟,活到120岁》)。此书鼓吹大量吃维生素C、维生素E可以抗氧化,从而能治百病,包括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关节炎和肿瘤等,我读了之后就吃了不少维生素,后来怀疑因此诱发了肾结石而被送去医院看急诊(有研究发现大量摄入维生素C可增加结石风险)。后来通过一些国内外反伪医学网站,才知道这是美国化学家、维生素C制药企业代言人莱纳斯·卡尔·鲍林在健康领域忽悠大家吃维生素C防治感冒和肿瘤,其观点早已被医学界否定。


现在做编译主要在网上找材料,而大家都知道网络其实是一座巨型“垃圾山”,用搜索引擎搜出来的东西乱七八糟良莠不齐。不得不承认,英文网络比中文网络的信息质量要高出不少,这也是编译工作的价值所在。对于一个专业领域,你经常上相关英文网站自然懂行,例如我长年进行身心健康科普写作,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的几个网站:


www.psychologytoday.com (今日心理学)


这是美国《今日心理学》的官方网站,该创立于1967年的杂志致力于将心理学的专业研究转化为公众能读懂的科普报道。我没读过这份双月刊,只是长期阅读上面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神经科学家、科普记者等开设的几百个博客,特别关注有博士(Ph.D.)、医生(M.D.)、教授(professor)头衔的“正规军”。


www.quackwatch.com (伪医学观察)


医学打假网站,专业揭露各类健康骗局和不靠谱的疗法,矛头直指不科学的“替代医学”。该网站的内容是美国精神病学家Stephen Barrett博士以及一群有正义感的医生和科学家所写,获美国医学会、美国癌症协会等权威学术机构的认可。


www.skepdic.com (怀疑论者词典)


心理学打假网站,由美国怀疑论者、哲学家Robert Todd Carroll建立,专业批判唯心论、身心灵理论、新纪元理论、超自然信念、伪科学特别是伪心理学、“替代医学”等,倡导科学理性,特别是批判性思维。


如果不太不懂行,可以搜索英文维基百科(https://en.),往往可以找到学术综述般详尽的介绍资料。论体量,维基百科早就是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的几十倍;论质量,早在2005年英国《自然》科学杂志经过系统比对,认为维基百科在准确度上接近《大英百科全书》。此后多个研究都认可维基百科极高的可信性。在很多时候,你只要把维基百科的词条编译成中文,就是一篇高质量的文献。更难能可贵的是,维基百科上附带很多资料出处链接,让你顺藤摸瓜找到很多权威的网站。例如,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可以看维基百科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的词条,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


There is a scientificconsensus[147][148][149][150] that currently available food derived from GMcrops poses no greater risk to human health than conventionalfood,[151][152][153][154][155] but that each GM food needs to be tested on acase-by-case basis before introduction.[156][157][158](当今的科学共识是,现在吃得到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风险不高于传统食物,但每种转基因食物在引入之前都需要进行测试。)


这个结论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个人观点,看看中括号里头的链接,包括影响因子很高的科学期刊、美国科学促进会、欧盟、美国医学会、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世界卫生组织、英国医学会等的论文或者报告,随便一个都权威得吓死人,有需要的话可以点开确认,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资料搜集以便编译。

当然,你还可以搜索。Google上不了,但你还可以通过微软必应(http://www.bing.com/)、雅虎搜索(http://sg.search.yahoo.com)等找到很多有价值的网站,用News360等内容聚合app也可获得高质量的英文文章,因为这些app通常和比较靠谱的来源合作。

在选择编译来源的时候,遇到有争议的观点,不妨正反各方都看一看,如果说得都有道理,不妨都编译下来综合成文,可让你的编译更为平衡,在相互辩论、举证的过程中提升文章质量。例如伍教练经常编译Psychologytoday上的心理学博客,有一次选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科学家亚历克斯·考伯博士的一篇Dogs, Rats, and Heart Attacks,说养猫狗能减少心脏病风险,但美国西卡罗莱纳大学心理学教授哈尔·赫佐格博士则写了一篇Puppies and Broken Hearts进行反驳,说养猫狗的“功效”并不确切,而考伯又写了一篇Why Animals Really Matter进行回应。我编译了前两篇的内容,第三篇“干货”不多就算了。


在实际操作上,你首先要对英文原文略读一遍,要求在最短时间之内审视重点信息,包括标题、副题、首段、小标题、作者介绍等,看看是否符合你的需要。你也许会问,花点时间读一遍不就好了吗?那太费时间了,尤其是你搜索出几十上百篇英文,需要从中选择合适的材料,你不可能每篇都通读一遍。在编译心理学的科普文章时,我会看标题是否吸引,作者是否专业,略读的时候看重点考察文章是“鸡汤”还是“干货”,主要看有没有科学研究结论支持其论点。最后做出判断:这篇玩意儿是否值得我花时间去编译?编译全部还是部分?要不要再找找看有没有更好的?


偶尔伍教练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选定后一路编译下来只见“鸡汤”不见“干货”,或者越读越发现观点不靠谱,结果写了好几百字全废掉了。这里“略读”跟“细读”是一对矛盾,“略读”花的时间多了影响效率,花的时间少了容易判断错误,平衡点如何把握,具体要读到什么程度,只能靠个人经验。如果你有过编译300万字的经验,相信就会体验到什么是“快、狠、准”。


这里有人可能会将编译的“略读”和“细读”类比“学英语”的“泛读”和“精读”,似乎有相似之处。的确,做编译的过程在客观上锻炼了“泛读”和“精读”的能力,但本质的区别在于“学英语”和“用英语”,而编译是后者,是在工作,往往还是为了赚钱等学习以外的崇高目的,而这个过程对语言能力的提升比专门去“学英语”还要强很多。那么,为什么不找一些编译或者翻译的工作机会来提升自己呢?

 

 

欢迎留言提问


 “把你的英语用起来!”
作者伍君仪QQ视频直播课
课程价值只需1个月,就从“学英语”质变到“用英语”!通过手机平板实现全英化生活方式,让您读懂英文原著,词汇量稳步扩充到10000以上,英语考试一路通关。
报读条件testyourvocab.com自测词汇量结果在1000以上。
课程内容

课程有效期为1年,每周1次课,每次课2小时,总共100小时以上(每周2小时×52周)。“3+1”结构滚动开课,不重复干货内容达到30小时以上(6小时必修课+2小时选修课×12次)

必修课(滚动重复)

《听力·短读》(正透析)

《口语·写作》(逆透析)

《词汇·长读》(正透析)

选修课(每次不同)

主题包括儿童英语母语、全英化教育、英语健康养生等,还邀请学员分享“用英语”的心得、在线英文K歌联欢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