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的宏大背景下,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个都城洛阳与西安都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比如在市政交通建设上,两市都有自己的地铁规划,然而饶有意思的是,西安地铁已经通车,获批过程也顺风顺水,但洛阳地铁却迟迟未通过审批,甚至和洛阳同时上报的呼和浩特等城市都早已获批建设地铁。那么国家在对待洛阳建设地铁方面,为何如此慎重呢,有什么深层次原因呢?
究其原因就在于“地层”,因为洛阳历史的悠久及连续性,洛阳的地层汇集了早期中国的精华,牵涉到中华文明及早期国家起源等重大问题,所以必须慎重决策,毕竟文物是不可逆的存在。
对于西安来说,只需主要要避开考古中的“汉代”以及少量的“周代”地层就可以很好的减少修建地铁对地下文物的破坏,如,根据多年考古的数据,周代地层一般会分布不会超过地底下10米以上,西安的汉代“文化埋藏层”基本在5至7米的区域,遗址和墓葬基本上都分布在这个深度。为了不破坏文物,文物部门要求,地铁的作业平台都要在地下14米以下,可以说是国内陆铁中开挖深度最深的。除了深挖,还要尽量避开地面上的文物。凡是遇到古建筑,地铁都要最大限度为古建筑让路。 这样修建地铁与文物“碰面”的机会就会少得多。事实上,西安地铁如今已经通车,未发生较严重的文物破坏事件,说明当时的论证,还是很充分的。
而洛阳,不仅需要避开“周代”的地层,更还要考虑时代更早的“夏代”和“商代”的文化层,因为根据古史传说,洛阳是夏代的核心地区,夏王朝的国都“斟鄩(zhen xun)”正是在伊洛平原,洛阳毫无疑问是夏朝国都的“京畿”之地,深埋地下的文物自是不必多说。同样,洛阳也是商朝初期商汤在“河洛之间”的都城“西亳(bo)”所在地。夏商周三代的“京畿”之地,使得洛阳地底下汇集的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地下财富。
而考古发现也证实了,洛阳的确是国内“夏商周”三代考古遗存最丰富的地区:
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又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1983年春在配合基建工程中发现了洛阳偃师商城遗址,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的系列测年数据,其始建年代被推定为约公元前1600年;偃师商城第三期早段的年代被推定为公元前1400年前后,则这座城址由兴到废经历了约200年时间。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文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多次发掘。并被评为1983年世界十七大发现之一。
2002年7月,洛阳市拟建西工广场。配合广场建设,考古工作者进行考古勘探,在规划区发现了18座车马坑,并对其中的17座车马坑进行了发掘。在规模最大的车马坑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驾六马”的“天子之乘”。后来,在该车马坑内共清理出马车26辆、马70匹,其中一辆马车前面,对称摆放着6匹马的骨骸,印证了古文献当中“天子驾六”的记述。虽然已经过去了近3000年,“天子驾六”的车辕、车身构件以及马的骨骼都清晰可见,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些沉睡了近3000年的遗址重见天日,令考古界专家无比欣喜:这极有可能是中国的第二个兵马俑、洛阳的第二个龙门!
如今,洛阳地铁获批,希望能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减少对地下文物的影响。回望历史,根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在东周末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在洛阳消失2000多年的九鼎,如今是否会在乘盛世之风而“伏现”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