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陶瓷的贡献——青花、三彩、花瓷、绞胎

 睿智。启点 2016-08-28

中瓷网采编)隋唐五代,陶瓷的彩绘技艺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不仅出现在长沙窑,瓯窑、越窑、巩义窑、密县窑和黄堡窑也都有以彩绘手法装饰的器物,但彩绘艺术的普遍水平不高。唐时的“青花”虽然技艺水平也不高,但意义极大,因为其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白底蓝花器物,彻底改变了后世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的流行潮流。

唐 巩义窑 “唐青花”随着政府对考古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在扬州的唐城遗址中,白底蓝花陶瓷的残片已经多次出土。据工作人员多次的技术检测和史料研究,这批残片被认定为唐代中国的产品。专家进一步推断这些残片为唐时巩义窑的产品,被称为“唐青花”。从陶瓷遗留的残片判断,它们可能多为巩义窑窑工创新的陶瓷产品。但还有一些可能来自西亚,因为残片中多次出现的菱形花叶,而这绝非传统中国风的图案,这与波斯彩绘陶装饰很像。唐三彩唐三彩是隋唐陶瓷艺术里最典型的代表,虽作为明器出现,但其是当时陶瓷工艺里最华丽的一种,也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史上熠熠生辉。
唐三彩 骆驼
唐三彩 花瓶唐三彩始于高宗,到唐玄宗开元时,发展到极盛,而后,急速衰败。其繁荣发展的背景是盛唐厚葬之风的盛行和当时胡风弥漫天下,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唐三彩尤其受到胡风的影响较大,尤其体现在唐三彩的造型上,如双峰驼、胡人俑。很多容器也表现出与西域艺术的联系,比如胡瓶、把杯、六叶形盘等。唐三彩一般采用二次烧成,即素烧成胎,而后施釉再烧。主要特点是彩色斑斓,呈现出黄、绿、红、蓝、褐等多种彩色,但釉色偶尔也会和模印、堆贴、绘画相结合。据考古已知,烧造唐三彩的唐代窑场有巩义窑、黄堡窑以及邢窑。花瓷唐代的花瓷艺术成就很高,主要产在北方,烧造的窑场很多,但是以河南地区更具代表性。花瓷的是唐人的发明,其艺术造诣也是唐人的骄傲。
唐 鲁山窑 花瓷腰鼓花瓷一般是在深色釉上带有浅色斑块,这些斑块图案的分布通常有次序,也有无规矩的装饰。花瓷是窑场陶工以色料为载体,信手拈来的创造。今人看来,在深色的釉地上,呈现出或大或小、形状各异的浅色彩斑,具有天然的装饰意趣。在唐代的陶瓷中,花瓷别具有特色,其中腰鼓是最有名气的,河南鲁山的花瓷腰鼓最为出色。一般来说,花瓷腰鼓的形体很大,在鲁山,可以长到70厘米。绞胎绞胎也是唐人的首创,一般做法是以白、褐或白、黑两种不同颜色的陶瓷土先分别制成泥条,然后,拧到一起,有时陶工直接拉胚成型,但绞胎料制成不易,故大多是将它切割成片状,镶贴到用一般材料做出的坯体上,最后,上釉烧造。使用两色的瓷土目的是借以形成花纹,大多自然天成、妙趣横生。花纹因异色瓷土拧绞而生成,故变化万千,如行云流水般。
唐 巩义窑 绞胎绞胎在唐时首创,是因为当时窑工很热衷模仿西方的玻璃器,那时,从丝绸之路过来的西方玻璃器备受全社会的喜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