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使用语言时,对思维本身而言,声音显得比文字更主要。 | 果壳网移动版

 空曚 2016-08-29

我注意到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现象,即是:我们使用语言来表达或者思考时,声音总比文字形象更常见于心理过程中。

  不管是在阅读,还是在写作,或者在冥思也好,这些不需要真的用声音念出词汇来的活动,在脑海里也“响”起了声音。为什么总是声音而不是文字的排列?

  或有两种解释方向。其一为,幼儿是先学会说话后,再学会写字的。大脑遵循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采取声音复现思维。其二为,在原始社会,文字刻画有着技术上的困难,不利于表达,而声音却能比较稳定的控制,人人都有喉咙作为发声器官而不必如写字那样借助外物,故而历史性地养成了此种思维模式。

第二种说法中能引申出更有趣味的内容:我们的生理结构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记起一个心理学研究,说一些先天性失明的人在复明后,他的视觉并未真正帮助到他认识与理解世界,他居然无法通过只观察一个圆形来确认它是圆形的,他甚至还分辨不了人脸。这是否印证了他的思维根据他的生理结构已经养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因而视觉重新被开发出来时,此思维模式会有所紊乱。

  我仍有一丝疑虑,纳闷着视觉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远比听觉丰富,却不比听觉在语言上更有作用,有些奇特。而且,似乎视觉总把注意力引向外界,而听觉却更能引向内部,正如“聆听”比“观看”听起来的那种方向性。

  我们深入思考时双眼的失神与呆滞,也可以说明视觉与深入思维的某种抵触性。听觉在此却更有灵活性,一方面外界的杂音、巨响可以吸引注意力向外,一方面平缓、有序或者优美的旋律能将注意力向内,或深入思考,或挖掘情感。

  听觉对思维的这种效用,或许正是因为语言表达更依赖声音的缘故。我们要理解他人的意见,就得听取他的声音,并用理性接纳其中的讯息。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内的“操作”,而且还连带出更多的“内操作”,因为理解了对方之后却是要组织出自己的意见,而后再做输出。

  因而,才有说:思考的过程总像是在自言自语一般;思考就是与心灵的对话。

我打出这些文字,我的个人体验也是在一边默念着一边敲打着。我阅读别人的文章,也会伴随一些默念,不然我总难以理解与记住那些内容。

我甚至发觉,如果我用我的家乡方言在默念着打字,我的文字风格都会有所变化。我还看到,我在用电脑打字、用手机打字、用喉咙说话时,那些内容的组织形式很不同。

思维赖以表达的工具在此反作用于思维去协调思维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