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有300万天才,探秘美国“天才”教育

 也无风雨18 2016-08-29


“密码学与数论”


“创业领导力、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人类层面的生物技术研究”


“国际关系:发展力与创新性应对方法”


“针对性写作”

……

这是昆山杜克大学近日开展的暑期英才发掘项目课程,授课对象是初二到高一的中学生。这个暑假,杜克大学的“英才发掘项目”再次进入中国,学生通过线上报名、线下面试选拔进入其中,为期3周,就某个感兴趣的课程展开深入研究。


随着中外合办大学的发展,国外的特色教学理念陆续进入中国,就比如杜克的“英才发掘项目”,它其实是美国拥有悠久历史的“天才教育”传统。



昆山杜克大学“英才发掘”项目授课现场


美国“天才教育”已有百年

 

美国正规的天才教育,始于1918年。经过近百年发展,其天才教育体制日益完善,已成为世界上天才教育最普及、从教和研究人员力量最大的国家。


目前在美国,几乎所有公立学校都有“天才与资优教育计划”。学校之外,也涌现了很多天才培训机构。1979年朱利安· 斯坦利博士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建的天才少年教育中心,1980年杜克大学开启的英才发掘项目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美国的天才教育可追溯到1862年,当时,在圣路易斯密苏里州的公立学校开始提供被称为“灵活的促销”的美国大学一年级加速程序。之后,“天才教育”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直到1960年,一个重要的变化出现,美国在全国范围内促进第一个现代化、统一的天才教育


“通过这种天才教育,少年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多数中学不涉及的高级主题,也可以发展批判性思维、学习能力和创新型天赋,这些特征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继续学业,对他们未来的事业也有极大帮助。”杜克大学英才发掘项目传播主任凯特·芒格谈到,“天才教育”还强调价值的联系,和与其他学术上有才华的同龄人共享相同的利益,在美国,很多天才学生在此之后有了一生的朋友和专业的联系。


天才教育在美国之所以能持续下来,与它培养人才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希望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创新型人才。

   

“300万天才”是如何培养的


那么,究竟怎样的学生,可以被称为天才?


1972年,马兰德博士向美国联邦教育总署提交过一份有关天才少年的报告,报告对天才儿童和少年的定义被美国国会采纳并修改。他认为,“天才和有才能者是指那些无论在学龄前、小学、中学等哪一个阶段被识别的,具有已表现出来或潜在能力的儿童或青年,他们在诸如智力、创造、具体学术和领导能力等方面,或在表演和视觉艺术领域被证实具有高度的能力,进而需要超常规的教育和实践培养。”


可见,并非智力超群者才被称为天才。美国对“天才”有着更宽泛的界定,即有高水平创造力,强烈动机,无论智商如何,都可以被称为天才。


按照这个定义推算,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美国学生中,约有300万学术天才,占全美学生总数的6%。


美国立法规定,天才儿童有权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服务。因此,美国上至联邦教育总署,下至各州学区都十分注重天才教育的发展。各个学区和学校都有专门的经费来实施此项计划。


以德克萨斯州为例,自1987年便通过立法要求所有学区为不同年级的天才资优生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全州总计1000多个学区,学区内每所公立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天才班。


所谓的天才培养,内容其实五花八门,颇为有趣。比如,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会被要求用计算机程序写一首自传体诗歌,

七年级的学生要去一家汽车商店评估汽车,

八年级则需建立模拟法庭,体验一个案件的审理程序。


除了在校上课,还有很多课外探索课程,比如每年暑假为期一周到六周的大学专设夏令营,课程从写作、科技、工程、电脑、建筑、音乐到犯罪心理学、新闻、儿童早期教育,包罗万象。这些课程多由大学教授授课。


美国霍普金斯天才少年教育中心为例,每年夏天这里聚集了最聪明的一群孩子,这里培训过扎克伯格、谢尔盖·布林、流行歌手Lady Gaga,以及发明早期胰腺癌检测法的杰克·安德拉卡。学生们都是通过考试进入霍普金斯天才教育中心,年龄跨度从幼儿园到12年级不等,他们被鼓励开展自己感兴趣的任何“怪诞研究”,并获得专业指导。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才少年教育中心的夏令营已接纳了全球上万名学生。朱利安·斯坦利在2005年去世,但这一中心已部分实现了他的理想,最大化地发现、培育有天赋的孩子。

   

天才教育的实质是个性教育


其实,无论是杜克的英才项目,还是霍普金斯的少年天才计划,说到底,天才教育的实质是发展个性,这也是美国天才教育的一大特点。天才计划其实是美国个性教育的一部分,和为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提供的特殊教育一样。


说个有趣例子。有个女孩被小学老师告知家长,说她无法集中注意力,可能患有学习障碍症。妈妈把女孩带到医院,向医生讲述她如何坐不住、上课不专心、作业从来没法按时完成等“病状”。


医生听完后对女孩说,“现在我要和你妈妈单独谈一下,你在房间里等着。”医生顺手将收音机打开,同她妈妈走出诊室。


出去后,医生对她妈妈说,我们就站在这里观察她一下。只见,女孩跟着音乐跳起舞来。观察几分钟后,医生对她妈妈说,你女儿没病,让她去上舞蹈学校吧。


这女孩就是吉兰·林恩,后来成为舞蹈家、音乐剧“猫”的编舞者。


这个故事里的医生似乎比女孩的老师更适合当老师。也难怪美国的天才教育老师会说,有时自己也会很不安,因为可能一不小心,孩子的创造力就会被不经意间扼杀掉,所以,他们需要一直在努力。


从这个案例也可以看出,说到底,美国对天才的标准比较宽泛


他们的对象不仅指牛顿、莫扎特、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取得伟大成就的人,而是指向更多“中等以上的能力或智力、强烈的动机、高水平的创造力的人”。按马兰德的天才定义,21世纪的天才肯定更是不胜枚举


美国的天才教育中心为从幼儿园到高中有天分的孩子主要提供3类教育计划:暑期夏令营、在线教育、家庭学术计划。他们希望通过基因、家庭、学校环境、教育体制、时代气氛等互相交织,给少年提供个性发展的土壤。


当然,近年来,缺乏凝聚力的联邦政策和天才教育资金政策,使得天才教育进入瓶颈。天才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越来越大的差距,也使得美国教育界开始意识到天才教育的弊端。


美国和中国一样,孩子们一般都选择在学区内上学。然而天才计划不同,它可以进行跨学区招生。但是,美国公立学校间的教学水平,因学区不同有很大差异。富人区的学校,教育投入较多,而中低收入水平的学区,教育投资较少,教学水平也相对较低。这便使得天才教育计划,因学区不同,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此外,学校教育系统都依赖于国家教育资助政策和各州资金政策,然而这些资助政策,又因各州拨款不同而有所差异。许多决策者仍然相信,学术上有才华的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式,来实现他们自身的潜能。资优生不需要任何帮助或特殊的教育资源这一认识就使得天才教育的拨款预算受到很大的限制。最终只能导致学校因资金不足,无法满足资优学生需求。


另外,许多天才学生仍然在普通班内学习。这使得部分被鉴定出有学术天赋的学生,至今没受到特殊的培养。


同时,天才教育所需的特殊教育形式也受到阻碍,由于教学内容没有固定材料,有时仅靠教师自行设计。这样,那些教学素质低的教师便捉襟见肘,只能敷衍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