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武王用这种武器砍下纣王的头它真的不是斧子

 金樽清影 2016-08-30

周武王用这种武器砍下纣王的头 它真的不是斧子

猪油碱2016-08-26

这个东西叫做钺,和斧长的非常像,但是不可以叫做斧。好吧,其实钺就是大斧子,但是我们的老祖宗很讲究,告诉我们钺其实是大斧,但是不能那么叫。《书·顾命》上说,钺是脱胎于斧的,大的叫钺,小的叫铖。原来斧子家族是三兄弟,除了钺,还有个不怎么出名的小兄弟叫做成铖的。下面的图就是铖了。

斧、钺在形制上虽然相似,但其实钺和斧还是有区别的,书上记载钺比斧头要大三分之一,杆长一尺半。而且钺杆末端有钻。钺在斧头之上加有突出之短矛,长约六寸。我们看到的钺基本上都是刃比斧更薄,而且呈现圆弧的形状,弧曲度比斧要更大,刃端两角有些上翘,也有的钺是类似半月形的样式。

钺在人类历史上使用很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它是由劳动工具石斧演变而来。我们看到的这个图就是石钺。石钺的器身是扁平的,刃部宽阔,它已经不太适合砍伐树木或用于农作了。显然石钺已经不是一种用于生产劳作的工具,而是一种用于战争杀戮的兵器。

刑具

钺其实本是一种刑具。《史记》中曾经记载,商纣王在鹿台自焚以后,周武王来到纣王自焚的地方,先是用箭射,射了三发以后下车,又用轻剑击纣王的尸体,然后用黄色的大钺斩下纣王的头颅,悬在白色的大旗上。纣王都烧死了,还要用钺斩下烧焦的尸体的头,听起来蛮恐怖的。这钺作为一种刑具,在古代本来就是用作斩首和腰斩的,而且一直持续到汉代都在使用。想像一下,刽子手抡着这么大的一支钺,砍下人的头颅或者把人拦腰斩断,真让人不寒而栗啊。因此,斧钺也引申为古代酷刑的名称,就是用斧钺劈开头颅的一种刑罚。

礼器

钺同时也是一种礼仪用器。它像西方的权杖一样,成为一种王权的象征。 史书上说,周公拿着大钺,召公拿着小钺,分列在武王的左右。武王伐纣在誓师牧野的时候,“左仗黄钺,右秉白族”,就是周武王左手拿着黄色的大钺,右手拿着白色旄牛尾。而青铜钺,作为君主给大臣的赏赐,具有赋予军权和征伐权的意义。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重臣出征都习惯加有假黄钺的称号。《晋书.职官志》记载:“魏文帝黄初三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又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内外诸军矣。”《通志.职官略六》里面:“江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导等权重者乃居之。宋氏人臣无居者,唯江夏王义恭得假黄钺。”可见钺当时是象征征伐权力的权仗,也是统帅权威的象征。在商朝的时候,很多贵族成年男子都用钺作为陪葬品。到了西周这种情况开始减少,西周晚期才基本消失。

兵器

钺作为兵器,经历过戏剧性的兴衰史。钺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兵器曾经被广泛的使用,但是因为头部很沉,显得非常笨重,使用不方便,杀伤力也不高,所以渐渐的被戈矛刀等兵器代替,淡出了主流武器的行列。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工艺上的不断改进,斧钺作为武器用重新焕发青春,甚至有了一个中兴的过程。在唐朝和宋朝都作为一种主要的步兵武器,地位不亚于刀剑。这时候钺的形状有了大幅度改进,它的刃部变得更宽,持柄加长,便于操持,更加有利于进行砍杀。唐宋时候的敌人,有很多来自与北方异民族的骑兵。对付这种骑兵,长柄的斧钺有着意想不到的优势,作为一种步兵武器,上能砍骑兵,下能砍马蹄。传说金兀术的重甲骑兵部队铁浮屠,就是遭遇了南宋的长刀大斧专砍马腿,才彻底覆灭的。斧钺作为一种曾经被淘汰的了兵器,却在对抗少数民族骑兵部队的战斗中所显示出巨大威力,焕发了第二春。但是到了宋朝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钺作为兵器,再度没落,渐渐消失在视野之中了。十八般兵器中,也有钺的一席之地,说明它曾经是一种主流的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我们耳熟能详的口诀,见证着钺作为兵器的辉煌岁月。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