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地名的由来和特色

 陆安桥1871 2016-08-30
                                 重庆地名的由来和特色

               地名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地域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积淀,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年轮和生活轨迹,是一种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承载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歌乐山

因“大禹治水功成召宾歌乐于此”而名,有马蹄井、龙泉井、聪明泉、巴文化雕塑长廊等众多融入神话传说充满灵气的巴渝人文景点;有“歌乐灵音”、“云顶烟云”、“狮峰幽岩”等几十处秀美清幽的自然景观,历来为巴渝游览胜地。 
 也有说歌乐山因“歌乐灵音”而得名。另有传说说李冰之子二郎治水有功,玉皇大帝派天宫仙乐队表彰,乐作如闻钧天之音,仙乐风飘,响彻山林。实则山上松柏茂密,山风吹拂,松涛阵阵,再加明代古刹云顶寺大雄宝殿飞檐翘角上12对铜铃随风震摇,风声、涛声、铃声混响,以至空谷传音,万籁齐鸣。现云顶寺早已塌圮,重庆Z-Fu在古刹遗址上建造了三壁合围、长110米、高5.7米、反映巴文化的浮雕长廊,在巴蛇吞象、巴人开垦的历史回溯中,享受松风吹来的梵声天籁、盛世福音。漫步其间,遥远的灵音传过来,若即若离,恍惚中感受到巴人在历史长河中韧度与勇悍。
  缙云山

名之由来有多种传说。一说黄帝时有缙云氏后裔居此,故称缙云山。据郡志载宋灵成侯庙碑云;“此山出于禹别九州之前,黄帝时有缙云氏不才子曰混沌,高辛氏亦有不才子八人投于巴(宗)以御魑魅,名基于此”,故得山名,这是一种传说。二说因缙云寺而得名。另据《重庆府志》描述渝州十二景,有王尔鉴的《缙岭云霞》诗,其序云:“缙云山九峰争秀,色赤如霞。缙,赤色也”。缙云山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云霞时常变得色赤如火,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以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遂为山名,这又是一种传说。尽管说法不同,但都反映此山已久负盛名了。缙云山与峨嵋山历史上同为巴蜀佛教胜地,隐现于古木丛中的缙云寺已有1500多年历史。
  枇杷山   海拔345米,因山上曾植有很多枇杷树而得名。
  九龙坡

原有一地名“九龙滩”,因江岸边石如九龙翘首得名;1939年3月,现重庆南站处建九龙铺机场;1945年,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时候,《新华日报》记者将九龙铺机场误报道为“九龙坡机场”并广为流传,“九龙坡”因此得名。
  沙坪坝
嘉陵江在此处折转,冲刷出一片较为平坦开阔的沙坝地带,形成历史已数百万年,由此地理特征得名“沙坪坝”。
  大渡口
明清时期,该区域附近有多个长江渡口,此处渡口最大、人气最旺,由此得名大渡口。在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有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渡口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而得名。
  凤鸣山

真的有凤凰吗,答案是有的,既然有传说中的龙,这凤凰没有行吗,不过人们没有见过凤凰,只听到过凤凰的鸣叫声,这也是凤鸣山的由来。
  上清寺天坛新村和口腔医院的位置曾有座寺庙,上清寺因此而得名。
  朝天门
 位于渝中半岛的东南端,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地势中高,两侧逐渐向下倾斜,地势险要,城门上原书 “古渝雄关” 四个大字。“朝天门”,顾名思义——朝天,因为面朝当时天子、京师所在地南京,人们在此迎接天子派来的御差,天子下达的圣旨,故名“朝天门”。
  人和
    清道光年间更名瓦店子场为人和场,取人以和为贵之意。
  大竹林

当地自然村原名大竹林,因以命名。
  礼嘉

清乾隆初已建为李家场,因隶属江北厅礼里,地濒嘉陵江边,故更名礼嘉。
  鸳鸯
    在原鸳鸯乡Z-Fu所在地场边小溪上30米间有两桥并列;又有大树一棵两枝主干直搭对岸,形成天然桥梁,似鸳鸯展翅,匍匐溪面,故名。(出自江北志第三章二节)
  望龙门
    因为望着对面的龙门浩。
  朝天门
    古时候的交通主要是靠水运,以前朝廷派使者来重庆,重庆的地方官员都是在两江交汇的地方去迎接,因为朝廷使者是代表皇帝,也就是天子的,所以就给那个地方取名为朝天门。
  解放碑
它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它还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Z-Fu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保垒" (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保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战胜利。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石桥铺
    石桥铺这里在很久前,有一座石桥和一间铺子,所以就叫石桥铺。
  磁器口
   原名龙隐镇,自明、清时期以来磁器口古镇名扬巴蜀大地。昔日这里是一个热闹非凡的水陆码头,为嘉陵江下游物资集散地。那经千年不变的浓郁纯朴的古风,令其成为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
    磁器口,以出产瓷器而得名。在1918年地方商绅集资在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瓷器质地很好,品种繁多,名声渐大,产品远销省内外。渐渐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龙隐镇”。现已发现古窑遗址20余处。
  储奇门
位置在城的正南方,瓮城面向长江上游。储奇,寓有富足昌盛之意。昔日,城门外码头起卸的货物,大都是四川出口大宗的药材山货,城门内集中了药材和山货的商号和堆栈。古代就有“储奇门,药材行,医治百病”的民谣.
  观音桥
    文档记录,清朝康熙末年,在江北区境中部,现观音桥一带,修有一座庙宇,名观音庙。庙附近又修两座石板桥,根据观音庙的“观音”两字,及石板桥的“桥”字,故得名观音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市政建设,毁桥拆庙,但其地名仍沿用至今。一些在观音桥生长至今的老人告知了观音桥以前的详细地形。现在的阳光城到海洋公园一带,是一条小河沟,而洋河体育场是一个水库。在阳光城附近,修有一座石板桥,桥边,则供着一座土地菩萨。
  会仙桥
    会仙桥在渝中区民族路上,就在如今会仙楼前面那广场的中心。会仙桥消失得早,笔者伯父上个世纪20年代初就来到重庆做工,也没见过那桥。不过,会仙桥的地名却存在到上个世纪80年代。
  古时,重庆城内人烟并不多,大梁子(今新华路)一带还是森林。从大梁子流下一条小溪,大约是顺如今的正阳街,经大阳沟,到洪崖洞,流入嘉陵江。会仙桥就是这条小溪上的一座桥,长可能不到10米。之所以叫会仙桥,是传说有人在此遇到过神仙。不过,传说有多种版本。
   一种说法是:有个老头在那桥头开了个冷酒馆,经常有个南岸老君洞的道长来他馆里喝酒。那道长便邀请老头到老君洞去耍。老头去了,道长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来,两个人总是吃不完。下午,老头回到酒馆,老婆子好惊奇,说:“你啷个好多年都不回来哟?”老头说:“你昏了哟,我才耍半天。”但一照镜子,竟然长出了雪白的长胡子。老头才明白,自己遇到的道长是个神仙。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人们便把这酒馆门前的桥叫作会仙桥。
    还有一种说法是:洪崖洞下面住了个姑娘,经常到嘉陵江边去洗衣服。有一回,她洗的衣服被江水冲跑了。江边有个单身的打鱼郎见了,划着渔船就去给她捡了回来。于是,二人就熟悉起来。有一天,姑娘的母亲生病去世,姑娘没得钱安葬,急得去跳河。打鱼郎把她救了起来,对她说:“我网到一挑金甲鲤鱼,马上挑去卖,卖了就去买寿衣和棺材。”哪知,他挑着鱼进了城,刚走到那桥上,那活蹦乱跳的金甲鲤鱼全都死得硬邦邦的,还卖啥子钱哟!急得打鱼郎在那桥上跳起脚哭。这时,他听见土地庙里传来一个声音:“快点让路,八洞神仙来了!”他抬头一看,来的却是八个叫花子,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下去就求神仙帮忙。领头的是个拄着根铁拐子的瘸子老头,说:“我们都是叫花子,自己都没吃的,哪里帮得了你的忙哟!”那身背宝剑的叫花子捡了一砣石头丢进打鱼郎的鱼箩筐里,说:“你的鱼全都活了,还不快点拿去卖?”打鱼郎一看,硬是的。把那石头丢进另一个箩筐,鱼也活了。再一看,叫花子全都不见了。于是,打鱼郎卖了个好价钱,安葬了姑娘的母亲,然后和姑娘结成夫妻,在这桥头安了家。这桥也就取名会仙桥。

 

 

重庆各个区县得名字的来由

重庆市(据《大明一统名胜志·四川名胜志》卷16称:“重庆者,以介乎顺、绍二庆之间也。”按,旧顺庆府,即今南充市,绍庆府即今彭水县。“重庆”以介在顺庆、绍庆二府之间而得名)
渝中区:1994年12月17日原重庆市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以      位于重庆城区中部得名
渝北区:

1994年12月17日撤销原重庆市江北县,设立渝北区,以位于重庆城区北部得名
大渡口区:

1965年建立大渡口区, 据史料记载,在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有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渡口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而得名
江北区:

明代为重庆府巴县江北里、江北镇。清乾隆十九年为重庆府直辖之江北厅,厅址乃今江北城
沙坪坝区:

1939年建置重庆市沙磁区,1950年建置为重庆市第三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明朝年间,区境内有一地名“九龙滩”。1938年4月,建成九龙铺码头。1939年3月,建九龙铺机场(重庆南站)。1942年建重庆市第十七区九龙铺镇。1955年10月24日,第四区被定名为“九龙坡区”
南岸区:

1955年10月,第五区更名为重庆市南岸区,以其位于重庆市区长江南岸得名
北碚区:

1942年改为北碚管理局,为一等县设置。解放后,1950年成立重庆北碚行政管理处,后更名为川东行署北碚管理处。1951年建立川东行署北碚市。1953年撤市改区,为重庆市第六区。1955 年定名为北碚区
万盛区:

1993年2月16日原重庆市南桐矿区更名为万盛区
双桥区:

双路、通桥首尾各取一字,得名“双桥”
巴南区:

1994年12月17日撤销原重庆市巴县,设立巴南区
万州区:

1997年12月20日批准撤销万县市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设立重庆市万县区1998年5月22日更名为万州区
涪陵区:因有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帝王陵墓多葬于枳地,故名涪陵。因涪陵江(今黔江)为名
黔江区:

。《郡县释名》四川卷上载:“邑有黔江,自思州发源,凡五百余里,与岷江会于涪州之东,水常湛然流底,以其出于黔州,呼为黔江
合川区:

《元和郡县志》卷33:合州“以涪江自梓、遂州来,至州南与嘉陵江合流,因名合州”。今合川区亦取涪江与嘉陵江合流之意
南川区:

《大明一统名胜志·四川名胜志》卷16称:“县有南江,发源夷獠之界,众溪会合,由三溪口始通舟楫,行三十里,至綦市。至南江口流入大江。此县名之始也。”
江津区:

《太平寰宇记》卷136:江津县“以斯地在江之津为名”
永川区:

《太平寰宇记》卷88:“山川阔远,因名永川县。”一说: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隶昌州。唐大历十一年(776年)置永川县。因县治有三河汇流(今三岔河),形如篆文“永”字,永川故名
綦江县:。

《读史方舆纪要》卷69綦江县下载:綦江“在县南,即夜郎溪也。自南川县流入,亦曰南江。至县,色如苍帛,因名綦江”。县因綦江为名
潼南县:

地学杂志》1914年第6期载《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该县设置于梓潼镇,归潼川府辖,地居府南”,因名潼南
铜梁县:唐武周长安四年(704年)始建县,以境内有“小铜梁山”,命名铜梁县。《元和郡县志》卷33铜梁县:“取小铜梁山为名。”
大足县:

《太平寰宇记》卷88:“以界内大足川为名。”
荣昌县:据《大明一统名胜志·四川名胜志》卷16:荣昌县“唐乾元中于此置昌州及昌元县,今名洪武四年改,以介于荣州也”。当由荣州、昌州二地为名
璧山县:

。《元和郡县志》卷33载:璧山县“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璧山,至德二年置县,因山为名”
垫江县:

据垫江史研究表明:垫邑地垫低夷,河流纵横,溪沟交错,溪水冲刷沉积。取其重叠之意,是垫江县名的由来
武隆县:

。”《读史方舆纪要》卷69重庆府涪州武隆县:龙桥山“县东五十里。逶迤如龙,下有空洞,一名武龙山。唐以此名县”。武隆乃武龙一音之转
丰都县:

1958年3月4日,周恩来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丰都,见人民丰衣足食,周总理建议将酆京的“酆”改为“丰收”的“丰”。同年9月22日报经国务院批准,将“酆都县”更名为“丰都县”
城口县:《清史稿·地理志》载:城口厅“西:城口山,厅以此名”。今城口县因城口厅为名
梁平县:

据《太平寰宇记》卷149梁山军梁山县:“以界内高梁山为名。”1952年因与山东省梁山县重名,改为梁平县,以该县平原居多而命名
开县:

据《郡县释名》四川卷下:“邑有开江,源出新宁笄山,流经城南合清江,到巴阳驿注于汶江,县名以此。”
巫山县:

据《巫山县志》载:“巫山以巫咸得名。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旧唐书·地理志》:“汉巫县,属南郡。隋加‘山’字,以巫山峡为名。”
巫溪县:1914年因与山西省大宁县重名而更名为巫溪县(境内大宁河古称巫溪)
奉节县: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为旌表三国蜀丞相诸葛亮,奉昭烈帝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改名奉节县
云阳县: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云安军为云阳州,属夔州路(一说因汤口居云安监之南,长江之北,古有“北阴南阳”、“水北为阳”之说,故名
忠县:

《太平寰宇记》卷149忠州:“以地边巴徼,意怀忠信为名。”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据《明史·四川土司二》记载:“石柱,以石潼关、砫浦关而名”。据《明史·土司列传》说:“石砫以石潼关、砫蒲关而名。”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据清光绪《彭水县志·重修县志序》说:“隋始置彭水县,以彭水名。《寰宇记》谓彭为鼓声,峡水澎湃,其声似之,故以名县。”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据《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酉水所出,东入湘。”县在酉水之北,故名酉阳。今县为三国时蜀汉侨置,仍沿旧名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乾隆元年(1736年)始建秀山县,以境内高秀山而名。清嘉庆《四川通志》卷21《舆地志·山川》载:“高秀山在县西一百八十里。耸峙千丈,丹崖翠壁,秀丽如画,县以此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