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婚礼习俗之

 涂鸦吧 2016-08-30

花轿,也称喜轿。是传统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装饰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花轿以红色绸缎做成轿衣,在四周用彩线绣出“百年好合”、“龙凤呈祥”、“花好月圆”、“双燕齐飞”等喜庆图案后,套上木轿即成。古代婚礼习俗之——八抬大轿

轿子原名“舆”,最早记载见司马迁的《史记》,说明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轿子了(不过这时候的轿子并非后来普遍存在的轿子)。晋六朝盛行肩舆。到后唐五代,始有“轿”之名。北宋时,轿子只供皇室使用。宋高宗赵构南渡临安(今杭州)时,废除乘轿的有关禁令,自此轿子发展到民间,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并日益普及。

把轿子运用到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后来才渐渐成为民俗。那时,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打扮停当,凌晨,男方就会派来迎亲的鲜艳的大花轿,这叫“赶时辰”。据说当天如有几家同时娶亲,谁赶的时间早,将来谁就会幸福美满。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娶嫁篇》里有这方面的记述。

封建时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主要表现就是分良贱、重等级。如《唐律疏议·户婚》中就有“人各有耦,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可见当时的等级制度何其森严。

而表现在花轿的使用上就更加明显,宫廷用的是“龙凤喜轿”,满人用的是“满堂红轿”,有些富人用“星星冠喜轿”,而一般汉人用“富贵牡丹喜轿”,小门小户就用“软面轿”。古代婚礼习俗之——八抬大轿

旧时娶亲多用轿抬,似乎不坐轿就不能称为是明媒正娶。如果新娘子没坐过花轿,还会遭别人的嘲笑。

传统上,只有初嫁女子方可坐花轿,寡妇再嫁顶多是在普通轿子上扎些彩布或纸,这种轿称为“彩轿”。由于封建贞洁观念的影响,旧时人们看不起坐“彩轿”者,多对其嗤之以鼻。至于纳妾,有些地方可坐轿,有些地方不能坐,不一而足。但总的来说,旧时女性一生最多只坐一次花轿,因此是很有特殊意义的经历。

有关花轿的习俗

围绕着花轿,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礼节、仪式,比如搜轿、压轿、垫轿、照轿、摆上轿羹、扮上轿、抱轿、哭轿、洗轿、送轿、遇轿、摇轿、接轿、问轿、踢轿等等。

由此可见,旧时人们对婚娶非常重视和讲究。

男方用花轿迎亲,去时轿子不能空,里面要坐一个小男娃,称为“压轿娃”。通常,凌晨四点备好轿子,出发前,男方要点燃一捆干谷草,在轿子周围绕一圈,名曰“燎轿”。

上轿前,女方家长也要“燎轿”。新娘上轿时还要放声大哭,称为“哭轿”。建国前,华县一带有一首《哭轿歌》:“前年订婚刀割肉,今日出嫁火烧心。这根铁锁谁制造?紧紧锁我身。”

当花轿在路上和别家花轿相遇,称为“撞亲”。这时双方花轿必须停下来,互换手帕或袜带,以示互不干扰。古代婚礼习俗之——八抬大轿

若遇抬棺材的“丧轿”,则要遮红毡,放鞭炮,改道前行。

花轿进村后,遇到碾子、磨盘、水井等,也要用红纸遮盖,以示镇邪。

新娘下轿,脚不能沾土,而要在伴娘的搀扶下,踩着毛毡或芦席进门,即所谓“新人离娘不沾土,来到婆家席上走”的习俗。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体现在方方面面,单就这迎娶用的花轿竟有如此多的文化内涵。思之想之,莫不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而击节称赞。

对于为什么新娘出嫁必坐花轿,民间有不少说法,但真正的原因还是一个待解之谜。

下一回,会讲解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