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是什么?

 虚心 2016-08-30

 (一)、什么是经络

1、经络的概念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两段文字,说明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又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和络脉的区别,根据《灵枢.脉度》所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以及《灵枢.经脉》所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内,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可以认为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分肉之间,络脉则循行于体表较浅的部位;经脉以纵行为主,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四部分组成。

经脉是经络的的主干,主要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两类。

十二正经是气血在经脉中运行时,每运行一周都必经的道路。如《难经.十三难》曰:“经脉十二,……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阳明注足阳明(胃经)、太阴(脾经);太阴注手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太阳注足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少阴注手心主(心包经,即手厥阴)、少阳(三焦经);少阳注足少阳(胆经)、厥阴(肝经);厥阴复还注手太阴(肺经)……如环无端,转相灌溉。”

由于十二经脉是每次气血运行都必定要经过的经脉,故称常脉。奇经八脉则与此不同,是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散见于《内经》各篇,而“奇经八脉”这一名词,则首见于《难经》。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正经那样的规则,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属络(仅督脉“属肾”、“贯心”),相互间也没有表里关系。

  滑寿在《十四经发挥》中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溢满,则流入奇经焉。奇经有八脉:督脉督于后,任脉任于前,冲脉为诸脉之海,阳维则维络诸阳,阴维则维络诸阴,阴阳自相维持,则诸经常调;维脉之外,有带脉者,束之犹带业;至于两足跷脉,有阴有阳,阳跷得诸太阳之别,阴跷得诸少阴之别。譬犹圣人图设沟渠,以备水潦,斯无滥溢之患。人之奇经,亦若是也。”

经脉除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外,尚有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中别出的经脉,它们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循行于体内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循行于体内后,却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十二经别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但它们所通过的部位是某些正经不能循行到的器官或形体的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它起着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并有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一般认为别络有十五条。《灵枢.经脉》记载十二经脉各有一别络,加上任脉、督脉各有一别络,以及脾之大络,共十五别络。

孙络是络脉再行分支之最细者。《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孙络数目很多,数不胜数。

所谓浮络,即在皮肤上可以看到的浅部的络脉,古代医家已通过观察浮络以察病,《素问.皮部论》说:“视其部中有浮络者,…….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此乃开后世儿科“虎口三关诊法”之先河。

经筋即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筋肉,也就是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由于每一块筋肉都必须得到经脉气血的濡养,所以全身所有筋肉必然根据经脉循行途径而分群。十二经脉就有受它濡养的十二群筋肉,即十二经筋。经筋的命名按其所属经脉而定。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经筋患病时,主要表现为痹症、筋肉拘急或痿软不收等。

皮部是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布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之所在。全身体表的皮部有十二经脉分布,故按经脉的名称,分为十二皮部。如《素问.皮部》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纲,诸经皆然”,中医常用观察皮部及皮部中浮络的色泽,作为观察该经络疾病的指征,并把皮部作为外邪入侵该经络的起点。

 

(二)、十二经脉

     “十二经”一词最早见于《灵枢》。《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这段文字说明,沟通机体内外上下的,主要是十二经脉。所以,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1、名称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内侧和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

根据阴阳学说,四肢内侧为阴,外侧为阳;脏为阴,腑为阳。所以,行于上肢的是手经,行于下肢的足经,行于四肢内侧的为阴,属脏;行于四肢外侧的为阳经,属腑。

由于十二经脉分布于上、下肢的内外两侧共四个侧面,所以每一侧面有三条经脉分布,这样,一阴一阳就衍化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

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来分的;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太阳,其次为阳明,再次为少阳。《黄帝内经》中有“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的提法,即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谓二阳,太阳为三阳。十二经脉“内属于腑脏”,但脏腑是以脏为主,心、心包、肺在胸腔,练习于手阴经;脾、肝、肾在腹腔,联系足阴经;六腑则各随其表里相合关系与手、足阳经相联系。

                 十二经络名词分类表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上肢

前缘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中线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后缘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下肢

前缘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中线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后缘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2、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1)、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根据《灵枢.逆顺肥瘦》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即说明其走向规律为:

手三阴经从胸腔的内脏起,行至手指末端;

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起,行至头面部;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起,行至足趾;

足三阴经从足趾起,行至腹腔(胸腔)。

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从十二经的走向,可知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

    足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中。

其中,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以及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是相为表里的两经交接;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是同名经交接。

由于手三阳经止于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顶部,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2)、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是指其在体表的循行部位,这也有一定的规律,即基本上是阴在前(腹面),阳在外(背面)以及阳明、太阳在前,太阳、少阴在后,少阳、厥阴居中。

      具体地说,在四肢部,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面的三阴经和外侧面的三阳经,大体上是阳明、太阴在前缘,太阳、少阴在后缘,少阳、厥阴在中线。

      在头面部,只有阳经分布,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在前),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在后),少阳经行于头侧部(居中)。

     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十二经脉中循行于腹面的,自内向外的顺序是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3)、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阴经与阳经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通过经别、别络的沟通,相互联系,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素问.血气形志》说:“足太阳与少阳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的末端交接,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如足太阳属膀胱络肾,足少阴属肾络膀胱,手阳明属大肠络肺,手太阴属肺络大肠等等)。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衔接及经别、别络的沟通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相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也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腧穴可交叉使用,如肺经的穴位可治疗大肠或大肠经的疾病。

 

4)、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循行于人体,其走向有上行、下行、从脏走手、从足走腹等等,因而可首尾相贯,构成如环无端的气血流注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所以,营气在脉中运行的顺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顺序。《灵枢.营气》所说的:“营气之所行”,除循十二经脉流注外还与督脉、任脉相通。

     《素问.营气》说:“营气之道,内(纳)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四圣心源》说:“营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手太阴之寸口始,自手太阴注手阳明,足阳明注足太阴,手少阴注手太阳,足太阳注足少阴,手厥阴注手少阳,足少阳注足厥阴,终于两跷、督、任,是谓一周也。二十八脉,周而复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五十周毕,明日寅时,又会于寸口。此营气之度也。”

 (三)、循行部位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灵枢.经脉》中有详细的记载,后世医书所载十二经循行,都以此为据,但所绘经穴图,与《灵枢.经脉》所述各经的循行不尽相同。

1、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行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下口、上口上行,通过膈肌,进入胸腔,属于肺到达喉部,横行到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处腋下,下行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前,向下达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上向手鱼际部,沿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穴)。

     它的支脉,从手腕后方(列缺穴),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出其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食指桡侧缘出第一、第二掌骨间(合谷穴)上行进行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的中间,沿着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上行经过上臂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于肺,向上通过膈肌下行,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进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行至鼻翼旁(迎香穴)入交足阳明胃经。

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夹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着鼻柱外侧,进入上齿中,回出夹口两旁,环绕嘴唇,在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达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着发际,到额前。

   它的支脉,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进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于胃,络于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它的支脉,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于大腿的内侧至膝髌中,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它的支脉,从足背上冲阳穴处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4、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核骨(第一骨)后,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络于胃。向上穿过膈肌,夹食道两旁,连舌根,散布于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于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于小肠

     它的支脉从心系分出,夹食管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下行至肘内,沿前臂内侧后缘,到掌后锐骨(豌豆骨)端,进入掌内后缘,沿小指桡侧出其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尺侧上上腕部,出尺骨小头部,直上沿尺骨下边,出肘内侧两骨(指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踝)之间,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肩关节部,绕肩胛部,交会于肩上(大椎穴),前行进入缺盆,深入体腔,络于心,沿食管,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于小肠

它的支脉,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到目外眦后,退行入耳中(听宫穴)。

它的支脉,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到目眦下,再到达鼻,至目内眦(晴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晴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在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它的支脉,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入络于脑,回出来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夹脊柱两旁(旁开一寸五分),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膂),络于肾,属于膀胱。

它的支脉,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进入腘窝中(委中穴)。

它的支脉,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过肩胛内侧,从附分穴夹脊(旁开三寸)下行至髋关节部(髀枢),沿大腿外侧后线下行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方,沿足背外侧缘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的后缘,分支进入脚跟中,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中,沿咽喉,夹舌根两旁。

它的支脉,从肺中分出,络于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9、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浅出属于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脉,沿胸内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地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臂内侧中线进入肘中,下行至前臂,行于“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肌腱)之间,进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上行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手背,浅出于前臂伸侧桡骨、尺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进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络于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脉,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到项,连系耳后(翳风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它的支脉,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过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支脉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行至头角(颌厌穴),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退回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左右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前行进入缺盆。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其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后方。

它的支脉,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颈部,进入体腔,穿过膈肌,终于肝,属于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环跳穴)。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着胸侧,过季肋,下行至髋关节部与前脉会合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的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它的支脉,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12、足厥阴肝经

起于大足趾爪甲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腘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络于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它的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

它的支脉,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四)、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

1、督脉

循行部位:《素问.骨空论》说:“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空之端也。其络,络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还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难经.二十八难》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综合即为:以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背部在中线上行,入络脑,外经巅额、鼻柱、至龈交,为其诸干,两分支分别络肾、络心。

基本功能:

A、为阳脉之海。是说督脉对全身阳经的脉气有统率、总督的作用。这是因为督脉与足太阳会与百会、脑户、陶道等穴,与手、足三阳会于大椎,与阳维会于风府、哑门。带脉出于十四椎(第二腰椎),所以督脉与各阳经都有联系。(根据《针灸甲乙经》)

B、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所以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素问.骨空论》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难经.二十九难》说:“督之为病,脊强而厥”。脊强、厥是脊髓和脑的病变,两书都归之于督脉,说明督脉与脑、脊髓有密切的联系。督脉又“属肾”,所以与肾脏也有密切的联系。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督脉起于“胞中”而属肾,所以,历代医家治生殖功能障碍的疾患,多用补督脉之法。

2、任脉

     循行部位:《素问.骨空论》说:“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灵枢.五音五味》说:“黄帝曰:妇人之无须者,无气血乎?岐伯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故也,任冲之脉,不营口唇,故须不生焉。”综合即为: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与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基本功能:

A、阴脉之海。就是说全身的阴脉都交汇于任脉,如江河之汇流大海,故曰“阴脉之海”。任为阴脉之海,督为阳脉之海,二脉同起于胞中,相互交通,有密切的联系与配合。清.陈士铎在《石室秘录》说:“此脉宜补不宜泻。补则外肾壮大而阳旺,泻则外肾缩细而阳衰;补则子宫热而受胎,泻则子宫冷而难妊矣。”总之,任督二脉,分之有阴阳之别,合之则浑沦无间,且督脉属肾,任脉通督,任脉与肾相通可知矣。

B、主胞胎。《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即由于任冲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脉之海,只有当冲任二脉之气血旺盛而通调时,其血方能下注胞中,或泻出为月经,或养胚胎而妊娠。若冲任二脉虚衰而不通畅,其血不下注胞宫,则经绝而无子。而冲任之所以通盛,必须“天癸”之促进;“天癸”之所以产生,全赖肾中精气之旺盛。所以说,肾中精气是月经与生育能力的根本,肾气盛则产生“天癸”。“天癸”促进任冲二脉之气血旺盛与畅通,二脉之血下注胞宫,女子才有月经和具备怀孕的能力。所以中医治疗月经病与不孕症,皆以调理冲任二脉为要务。

3、冲脉

循行部位:《素问.骨空论》说:“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灵枢.五音五味》说:“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根据《内经》的记载阐述冲脉的循行部位概括起来是:1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冲部起与足少阴肾经相并,夹脐上行,到达胸中而散布;2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3与足少阴肾经的大络同起于肾下,向下从气街部浅出体表。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内踝的后面,进入足底;4沿胫骨内缘进入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足趾;5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椎内。

基本功能:

“冲”,有要冲,要道的意思。《灵枢.顺逆肥瘦》称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灵枢.动输》称冲脉为“十二经之海”。由于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故能容纳和调节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成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冲脉是血海,又起于胞中,妇女的月经来潮与胎孕,与冲脉有着密切的联系。

4、带脉

循行部位:带脉的循行部位《内经》没有具体的描述,只在阐述足少阴经别时,间接提到“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难经.二十八难》说:“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后世论带脉者均从之,只是把循行部位描述得更具体些而已。

基本功能:

带脉围腰一周,犹如束带,所以它的功能主要是约束纵行诸脉,由于它从“十四椎”(第二腰椎)出发,所以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都受其约束。

5、阴跷脉、阳跷脉

循行部位:《灵枢.脉度》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难经.二十八难》说:“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两经皆描述不详。

根据《奇经八脉考》,阴跷脉、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阴跷脉从内踝下照海穴分出,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人迎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阳跷脉从外踝下申脉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经肩部,颈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经会于项后。

基本功能:

据《难经》所说,跷脉有主司下肢运动的功能,又因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有司眼睑开合的功能。《灵枢.寒热病》说:“阴跷、阳跷,阴阳相支……交于目内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6、阴维脉、阳维脉
  
 循行部位:《内经》、《难经》均为具体言明循行部位。根据《圣济总录》及《奇经八脉考》,简略描述为: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喉部,与任脉相会。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基本功能:

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阳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阴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五)、经别

   经别,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灵枢.经别》是现存最早记载十二经别的文献。从该篇所载,可看出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都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走入体腔深部,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入六阳经脉。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

1、生理功能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十二经别一般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别出,进入体内向心循行。

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

十二经脉循行于头面部的主要是六条阳经。十二经别则不仅六条阳经的经别循行于头面部,而且六条阴经的经别以上达头部。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由于十二经别分别弥补了十二经脉所不到之处,而相应地扩大了经络穴位的主治范围、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足三阴经的经别在下肢(或毛际)分别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经别相合并行,足三阳经的经别都通达心脏。

2、循行部位

十二经别的循行部位,首载于《灵枢.经别》,其原文如下: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或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以上夹咽,出颐颌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足厥阴之正,别附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zhuo,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络于咽,贯舌中,出为三合也。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

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上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六)、别络

     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灵枢.经脉》详细论述了十五别络的循行部位和症候。这“十五别络“,是十二经脉各有一支别络,任脉和督脉也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十五别络中,十二经脉的别络都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相为表里的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脉的别络分布在腹面,督脉的别络分布在背面,脾之大络分布在身侧。另外,再加上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

别络是络脉中比较主要的部分,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的络脉为“孙络”,即《灵枢.脉度》所谓“络之别者为孙”。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浮络”,即《灵枢.经脉》所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1、生理功能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阴经的别络走向其相为表里的阳经。阳经的别络走向其相为表里的阴经,这样就沟通和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表的联系。经别和别络都是从经脉中分出的重要支脉,都有加强相为表里的两经的联系的作用,所不同的是:经别的分布以体内为主,别络的分布部位以体表为主,在别络中虽也有进入胸腹腔而与内脏相联系的,但不像经别那样联络到相为表里的脏腑;经别没有所属穴位,也没有所主病症,而别络则每一别络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

2)、别络对其他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3)、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从别络分出的孙络、浮络,从大到小,分出无数细支遍布全身,呈网状扩散,同周身组织的接触面甚广,这样,就能使循行于经脉中的气血,通过别络、孙络,渗灌到人体各部组织中去,以充分发挥气血对整个机体的营养作用。

2、循行部位

关于十五别络的循行部位,首载于《灵枢.经脉》,后世多宗之。现将其中关于十五别络循行部位的原位录之如下: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阳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在属目系,……取之腕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手太阳之别,明曰支正,去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厉,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咙。

足太阳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贯腰脊。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

任脉之另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夹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在右。别走太阳,入贯膂。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七)、经筋

经筋,就是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筋肉。筋肉的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所以全身的筋肉划分为十二个系统,称“十二经筋”。

1、生理功能

经筋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四肢百骸,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2、循行部位

《灵枢.经筋》详细论述了经筋的循环部位和症候,后世言经筋者皆宗之。经筋的分布,一般都在浅部,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属络脏腑。

(略)

(八)、皮部

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布。《素问.皮部》说:“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各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对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因此,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素问.皮部》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肺脏也。”说明了皮肤、络脉、经脉、腑、脏之间是有联系的,病邪可依皮、络、经、腑、脏的层次逐步深入。也正因为有上述的联系,脏腑、经络的病变能反映到皮部。如《素问.皮部》所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等。因此,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有助于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

在治疗方面,在皮肤一定部位施加敷贴、温灸、刮痧等疗法,都是皮部理论在治疗方面的运用。

 

(九)、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人体是由脏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脉筋骨等组成的,它们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的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相互络属于脏腑,奇经八脉联系沟通于十二正经,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联络筋肉皮肤,从而使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表里上下彼此间紧密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体。经络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沟通联系,主要有如下四种:

1)、脏腑同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2)、脏腑同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

4)、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

4、调节功能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