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朱元璋孙权,紫金山还埋了一位皇帝,99%的南京人不知道!

 木头1018 2016-08-30

   明孝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埋葬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很多游客前去游览明孝陵,看完朱元璋陵墓的方城、明楼、宝顶,就以为参观结束了。

    其实不然,在明孝陵旁边,还有一座太子陵墓,这就是明孝陵的附属陵寝——明东陵。这也是南京现存唯一的明代太子陵墓(也有学者认为是帝陵)。


明孝陵入口处——下马坊。


    提起“东陵”,很多人会想起清东陵,联想起“东陵大盗”孙殿英,南京也有一个“东陵”,却是明代的,安葬的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

    为什么叫做“东陵”?史料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为陵寝在“孝陵之左”,也就是明孝陵的东边,因为方位而得名;

    一是因为朱标生前长期是东宫太子,死后的陵寝也叫“东陵”。


清代东陵,位于河北遵化。


明代东陵遗址。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马皇后所生,元至正十五年(1355)生于安徽太平(当涂)。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时,将朱标立为吴王世子,明朝开国后,他又被立为太子,也就是将来的皇位继承人。

    朱元璋对朱标的教育非常重视,他在皇宫内建了一座“大本堂”,收集古今各类图书,邀请知名的学者,轮流给朱标授课。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宋濂就是朱标的老师。

    从洪武十年(1377)开始,朱标开始协助朱元璋处理政事。


现代人所画的朱标(图片来自网络)


    朱标从宋濂等人处得到良好的教育,又继承了马皇后仁慈宽宽厚的个性,他“宽仁平敏”,“天星友爱”,谦虚谨慎,颇受好评,当时的大儒方孝孺将其比作西周时的成王、康王。

    洪武十八年,朱标奉命主持明祖陵的建造工程。洪武二十四年(1391),他又奉命前往西安考察建都事宜,在途中染病,回到南京后就一病不起,次年四月病逝,年仅38岁。

    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无比悲痛,将朱标安葬在已经选定好的孝陵的旁边。

明祖陵就是朱标主持兴建的。


    和自己父亲的陵墓相比,朱标虽然生前贵为“储君”,但他的明东陵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后来甚至长期湮没,无人知其位置所在。

    明东陵的落寞,与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有关。

    朱标活着的时候,他的长子朱雄英就早早夭折,朱元璋失去了长孙(够倒霉的)。朱标死了,朱元璋又失去了长子,只好认定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就是后来的建文皇帝。

    朱允炆在位的时候,曾经郑重地追尊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为兴宗。

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


    后来发生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燕王朱棣抢了朱允炆的皇位,也没有放过朱标。

    朱棣称帝后,废除朱标的帝号、庙号,依然称为懿文太子。不过,到了南明福王弘光小朝廷的时候,又恢复了朱标的皇帝尊号。

    清朝编纂的《明史》中,朱标的传记也叫做《兴宗孝康皇帝传》。

    由于朱棣的刻意贬低,明东陵的地位也急剧下降,无人问津,缺乏管理,到明代后期竟然成为一片废墟,慢慢湮没。

    民国学者王焕镳在编辑《明孝陵志》中,因为找不到明东陵的遗迹,只能根据文献记载来描述,竟然出现了两种说法,一说在梅花山西边,也就是现在中山植物园内,一说是在明孝陵东。


民国学者王焕镳和他所著的《明孝陵志》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专家经过深入分析,参考明代皇家陵寝的布局规律后认定,朱标的陵墓肯定在明孝陵东边。

    1982年,南京市园林局与中山陵园管理局组织文物调查时,就已在明孝陵东面发现了不少石柱础,挖出部分黄色、绿色琉璃瓦片。

    1999至2000年,文物部门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考古发掘,基本上揭示了明东陵的大致面貌。

明东陵考古时留下的现场照片。


    明东陵位于明孝陵陵宫东墙以东六十多米处,从明孝陵金水桥前往文武方门的路上,伸出一条岔路可以前往。

    其主要的的地面遗址,主要是两座院落遗址。第一进院落包括寝园大门、享殿前门以及环绕两侧的弧形园墙;

第二进院落中心建筑为享殿,东、西、北三面有围墙,寝园以北约三百米处可以看到宝顶,也就是朱标的墓冢。朱标墓应该没有被盗过。

通往明孝陵文武方门的路,这条路旁边有一条小路通向明东陵。

明东陵建筑遗迹。


    明东陵院落遗址台基四周用城砖加石灰浇浆砌成护墙,正面有台阶,部分城砖上还有铭文。台基表面,散落着一些石柱础。

    考古专家大致查明,明东陵的寝园南北长94米,东西宽50米左右。

    专家还发现了东陵的排水系统,由于东陵寝园位置偏低,排水很重要,考古中发现,东陵排水系统由宽大的明沟、过水涵道组成,非常科学,可以很方便地把水汇入御河。

考古中,挖出了明东陵的排水系统。


    明东陵遗址上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以及其他遗物,包括石雕柱础、角柱石、台阶石、绿色琉璃构件、板瓦、筒瓦、青花瓷片等,琉璃构件中包括勾头、滴水、螭吻、蹲兽等。


考古中发现的大量绿色琉璃建筑构件。


    明东陵看似普通,却有着很多有趣的特点,比如,东陵寝园第一进院落两侧围墙向寝园大门内收,平面呈现“龟背状”(据说有期盼长寿的寓意),这种形制在国内皇家陵寝中独一无二;


学术论文中对明东陵寝园“龟形”的表述,以及明东陵平面图。

    在总体布局上,明东陵模仿了明孝陵,只是规模有所缩小,建筑有所省略,中轴线上分别是寝园大门、享殿前门、享殿、宝顶,缺少了方城和明楼;

    另外,明东陵没有神道石刻和御河桥,说明了明东陵和明孝陵是共用一条主神道,这一布局后来被北京明十三陵所承袭。

明十三陵自从朱棣长陵建造神道后,后来的陵寝都没有神道,而是共用长陵的神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