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北朝第一谋臣崔浩之死

 昵称31327055 2016-08-31
南北朝第一谋臣崔浩之死
楚襄198408.30 00:20阅读52728
节选自《华丽南北朝》

南北朝第一谋臣崔浩

崔浩是南北朝第一谋臣。他出身清河崔氏,其父崔宏任吏部尚书,封白马公,为北魏当时首席汉臣,他“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纤妍洁白如美妇人,常自谓才比张良”。他承袭父爵,位至司徒,谋略过人,屡献良策,为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立下大功。

崔宏被前秦帝苻坚赏识。他少有隽才,号称冀州神童,前秦皇帝苻坚的弟弟阳平公苻融任冀州刺史,对其虚心礼敬,任为阳平公侍郎、冀州从事。他出总州务,入为宾友,处事决断无滞,苻坚听闻,征任他太子舍人,他以母疾推辞。后来前秦灭亡,他出仕后燕皇帝慕容垂,立身雅正,虽在战乱中,仍厉志笃学。

崔宏为鲜卑北魏定国号。他在后燕任高阳内史,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来攻,他弃官逃走,拓跋珪向来闻其才名,将他求得,任黄门郎,与谋臣张兖对总机要,创建制度。北魏初为代国,东晋使者前来,拓跋珪想重定国号,他说:“魏是大名州之上国,为革命之征验,利见之玄符。”他建议称魏,得到拓跋珪采纳。

崔宏为鲜卑北魏建制度。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来到邺城,询问史事,他对答如流,拓跋珪赞许。他被升任吏部尚书,北魏官制朝仪、礼乐律令,都由他来决定,总管三十六曹,职权如同尚书令。他深得信任,势倾朝廷,但俭约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拓跋珪得知,更加器重他。

崔宏为北魏道武帝讲史。让他讲解《汉书》,至娄敬建议汉高祖刘邦嫁女匈奴,道武帝拓跋珪赞许后嗟叹良久,将诸公主都嫁给臣属之国,他陈说前代废兴之由,很合其意。他不直言也不谄谀,拓跋珪晚年好怒罚大臣,唯他无事,封他白马侯,与鲜卑功臣同列,但更为宠信,后又得明元帝拓跋嗣信重,进爵为公。

崔浩与父崔宏同被宠任。他初任著作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以其工书,常置左右,拓跋珪晚年严厉,近臣都想避开,唯他恭勤不怠,有时终日不归,拓跋珪派人送去御粥。明元帝拓跋嗣继位,让他讲经,称其“博闻强识,精于天人之会”,使参与机要,每至郊外祭祀,他与父亲白马公崔宏并乘轩轺车,被时人羡慕。

崔浩曾对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说:“臣曾经私下评论近代将相臣子,王猛治理国家,是苻坚的管仲;慕容恪辅佐幼主,是慕容暐的霍光;刘裕平定祸乱,是司马德宗的曹操。”两人聊到深夜,拓跋嗣非常高兴,赏赐崔浩醅酒三十升,水精盐一两,说:“朕品味卿的话,就如同这盐酒,要与卿共享它们的美味。”

北魏墓群出土的胡俑

崔浩不信道家不信佛。他熟读儒典,不好老庄,说:“此矫诬之说,不近人情,必非老子所作。老聃习礼,仲尼所师,岂设败法之书,以乱先王之教。”他以佛祖为胡人之神,尤不信佛法,说:“何为事此胡神!”妻子郭氏诵读佛经,他怒而焚烧,将纸灰撒入厕所,堂弟崔模见佛像必拜,即使其在粪土,被他嘲笑。

崔浩娶妻郭家两姐妹。其父崔宏为北魏重臣,他二十岁时,太原郭逸将女儿嫁给他,又有一女嫁给其弟崔恬,他属大器晚成,当时并不出色,不为人所知。郭逸之妻王氏是刘宋镇北将军王仲德的姐姐,很看重其才能,自以为得婿,没多久女儿病逝,王氏深以为恨,又将幼女嫁给崔浩,郭逸及宗族对此极为不满。

崔浩因母亲信奉道教?他的母亲是西晋名士卢谌的孙女,东晋天师道变民军首领孙恩的妹夫卢循和他是表兄弟,孙恩、卢循起兵相继败亡。崔浩曾被群臣诋毁导致离职,期间他拜北魏天师道领袖寇谦之为师修道,陈寅恪指出,卢家为天师道世家,所以崔浩与寇谦之有契合,最主要是因其少时受于其母的家庭教育。

崔浩献策攻刘裕。东晋太尉刘裕攻打后秦,向魏借道,北魏群臣都认为“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崔浩反对,认为应该“纵裕西入,然后兴兵塞其东归之路,所谓卞庄刺虎,两得之势也。”明元帝拓跋嗣担心中计不从,派长孙嵩率十万步骑阻拦,刘裕以“却月阵”大破三万魏军,拓跋嗣悔恨未听崔浩之言。

崔浩献策掠宋地。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南征,讨论先攻城还是先掠地,奚斤说先攻城,崔浩以南人善守,说“不如分军略地,至淮为限,列置守宰,收敛租谷。滑台,虎牢反在军北,绝望南救,必沿河东走。若或不然,即是囿中之物。”公孙表也说攻城,拓跋嗣便未纳崔浩之言,魏军强攻,虽然获胜,但伤亡惨重。

崔浩进言灭夏国。北魏伐夏,时遇风雨,飞沙蔽天,魏军逆风,不利作战,宦官赵倪对太武帝拓跋焘说应该撤军。”崔浩喝叱道:“是何言欤!千里制胜,一日之中,岂得变易?贼前行不止,后已离绝,宜分军隐山,掩击不意,风道在人,岂有常也。”拓跋焘便分兵两队,潜入夏军后方,顺风出击,夏军大败。

崔浩进言伐柔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欲伐柔然,群臣担心刘宋来袭而反对,举荐曾经劝谏前秦帝苻坚南征的太史令张渊、徐辩劝阻,拓跋焘让崔浩与他们辩论,崔浩言辞犀利,张徐不敌。二人曾是夏帝赫连昌的臣子,崔浩问夏国未灭之前有何征兆,当时被灭国的赫连昌在座,二人惭愧不能答,拓跋焘大喜出征。

崔浩预言柔然战。北魏大攻柔然,寇谦之问崔浩可否攻克,崔浩说:“必克。但恐诸将犹豫,前后顾虑,不能乘胜深入,使不全举。”柔然溃败西逃,诸将疑有伏兵,太武帝拓跋焘停止追击,寇谦之以崔浩之言相告,未被采纳,后有降卒说柔然溃不成军,追兵不至,得以缓缓西逃,因此幸免,拓跋焘很后悔。

崔浩进言平河东。北魏河东薛永宗和同族薛安都叛乱,太武帝拓跋焘亲征,临近其营垒,问崔浩:“今日可击不?”崔浩说:“永宗未知陛下自来,人心安闲,北风迅疾,宜急击之,须臾必碎。若待明日,恐其见官军盛大,必夜遁走。”拓跋焘便率军进攻,薛永宗大败,与家人皆赴汾水而死,薛安都逃亡投宋。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崔浩手拉手。北凉尚书郎宗舒前来朝贡,拓跋焘在宴会上手拉崔浩,说:“所说的崔公,就是眼前这位,他才略之美,当今无比。朕做任何事情,一定先征询崔公的意见,成败在胸,毫无不符之处。”他任崔浩为司徒,长孙道生为司空,让乐工作歌颂扬群臣,有辞:“智如崔浩,廉如道生。”

寇谦之把北魏变成神权君主国。他在嵩山修道三十年,自称老子命他继承张道陵为天师,成为北方道教领袖,创建新天师道,崔浩随他学道,把他力荐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他借助君权神授,声称老子封拓跋焘为“太平真君”,拓跋焘便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封他为国师,亲受符箓,国君成真君,天师成国师。

寇谦之确立北魏国策后文先武。夏帝赫连勃勃病亡,其子赫连昌继位,对于伐夏,北魏朝臣意见不一,崔浩主战,长孙嵩主和,太武帝拓跋焘倾向主战,但意志不坚定,请来天师寇谦之决定吉凶。他在宫中,大作法事,对拓跋焘说:“此战必克,陛下以武应天运,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

寇谦之与崔浩互学儒道。崔浩向国师寇谦之学道,寇谦之每次听崔浩谈论历代王朝治乱之事,经常通宵达旦,毫无懈怠,认为崔浩是当世的皋繇。寇谦之自称“行道隐居,不营世务”,如今辅佐真君,也要兼修儒教,让崔浩为他撰写古代帝王的治典,崔浩便著书二十余篇,“上起太初,下至秦汉变弊之迹”。

寇谦之一生都在修天宫。他作为北魏国师、道教天师,向太武帝拓跋焘进言修建静轮天宫,他说:“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静轮天宫之法,开古以来,未之有也。”他称“建静轮天宫之法”,应该也指道教修炼之法。天宫修了十几年未成,太子拓跋晃对拓跋焘说:“欲上与天神交接,功役万计,终年不成。”

寇谦之死后北道无领袖。他认为道教已是北魏国教,不赞成灭佛,劝说崔浩无果。静轮天宫竣工无期,有一天,他对弟子们说:“我在世时,你们可得荣华,一旦我去世,这天宫难成。”没多久,他在尚未完工的天宫里悄然仙去,享年八十三岁。几年后,北魏帝拓拨焘拆除天宫,他死后,他的弟子没有一个成名的。

崔浩谋国不谋身

崔浩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第一谋臣。拓跋焘每次用兵,事先必定问计崔浩,崔浩算无遗策,他曾指着崔浩对新降的高车渠帅说:“你们觉得此人瘦弱,不能弯弓持矛,但他胸中所怀,强过兵甲。朕虽有征伐之志而不能自决,前后有功,都是此人所教。”他每次到崔浩家,崔浩仓促间奉上简陋饭菜,他必定举筷。

崔浩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第一重臣。拓跋焘曾从容地对崔浩说:“卿才智渊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因此朕对卿亲重,希望凡有所思,直言相谏,助朕治国,不要有所隐瞒。朕有时虽然当时迁怒,或者不听,但事后必定会深思卿言。”他对诸位尚书说:“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皆先谘浩,然后施行。”

崔浩与李顺是姻亲也是政敌。李顺出身赵郡李氏,他博涉经史,有才策,知名于世,初任北魏中书侍郎,太武帝拓跋焘征柔然,他以筹略之功被赏识,升任奋威将军,拓跋焘伐夏,欲以他为前锋统帅,被崔浩阻拦。崔浩弟娶李顺妹,其弟之子又娶李顺女,但崔浩很轻视李顺,李顺也不服崔浩,两人互相猜忌。

李顺受赏只要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伐夏,李顺先有谋功,后在夏都统万城下决战时,李顺率军击破夏帝赫连昌的左军,又立战功,拓跋焘攻克统万后,赐诸将珍宝财物,李顺坚持辞让,只取数千卷书,深得拓跋焘赞赏。他又跟从拓跋焘击溃继任夏帝赫连定,因功一路加官进爵,封高平公,拓跋焘对他宠待有加。

李顺预言北凉事。在崔浩的进言下,他以北魏重臣多次出使北凉,太武帝拓跋焘询问他北凉国事,其后一一应验,拓跋焘大喜,对他说:“卿言蒙逊死,今则验矣。又言牧犍立,何其妙哉!朕克凉州,亦当不远。”赐他绢千匹,良马一匹,进号安西将军,对他宠待更厚,政事大小让他全都参与,招致崔浩厌恶。

崔浩一言杀李顺。李顺作为北魏使者,北凉经常对他行贿,崔浩密言于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不信,李顺多次进言拖延伐凉,以凉州缺水草,不宜远征,崔浩与他争辩。拓跋焘来到北凉都城姑臧,发现水草丰饶,对他深以为恨,灭凉后,李顺认为封赏不均被人告发,崔浩又以水草事进言,拓跋焘大怒,将他处死。

崔浩仰慕太原王氏。其弟崔恬把女儿嫁给东晋降将王慧龙,王慧龙出身太原王氏,是东晋重臣王坦之曾孙,家族遗传大鼻子被称“齄王”。崔浩看到王慧龙的鼻子说:“果然是王家男儿,真是贵种!”并多次称赞。元老长孙嵩说他叹服南人,鄙薄鲜卑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怒,把他召来训斥,他脱帽叩头谢罪。

崔浩创造指腹为婚。他的侄女嫁给王慧龙,女儿嫁给卢遐,两人怀孕时,他说:“你们将来所生,都是出自我家,可指腹为亲。”多年后,王慧龙之子王宝兴迎娶卢遐的女儿,他制定仪式,亲自监督,对客人说:“此家礼事,宜尽其美。”后来崔浩、卢遐被杀,卢妻被赐给高车人,王宝兴卖尽家产,将岳母赎回。

崔浩很轻视诸葛亮。他认为前东晋将领毛修之是中原旧门,虽不博学,但也涉猎书传,便与其论史,他大赞陈寿《三国志》,说“有古良史风”。毛修之说:“当年在蜀中,听长者说,陈寿曾为诸葛亮门下书佐,犯事被打百下,因此论武侯说:‘应变非其所长。’”崔浩认为此非挟恨之言,诸葛亮的确不过如此。

崔浩论诸葛亮:“可以赵佗为偶,而以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且亮既据蜀,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以不战屈之,智穷势尽,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知难乎?”

崔浩得罪北魏太子拓跋晃。他曾推荐数十名士人直接从平民上任郡守,拓跋晃说:“先征之人,也是州郡长官之选,在职已久,勤劳未答,应先补郡守,以新征者代为郎吏,并且地方官治民,需要有经验的人。”他力争让自己推荐的人上任。高允听后说:“崔公恐怕难免祸害!为达目的与上方争胜,将来如何?”

崔浩一代智者身亡族灭。太武帝拓跋焘命他负责编修北魏国史,他成书后刻于石碑,往来路人观看,鲜卑贵族看到后,指控他暴扬国恶,拓跋焘召他责问,他竟惶恐无言,拓跋焘震怒下,将他处死并灭其五族。他被送往刑场时,卫士们都往他身上撒尿,他“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

崔浩死因揭秘

崔浩在北魏谋叛被杀?《宋书》记载,刘宋大将柳元景的族弟柳光世在北魏任河北太守,崔浩是他姐夫,他后投刘宋,声称“浩密有异图,光世要河北义士为浩应。浩谋泄被诛,河东大姓坐连谋夷灭者甚众”。有人认为崔浩修史罪不至死,实因谋反被杀,但当时崔浩已七十多岁,娶郭氏为妻,此说被大多史家否定。

崔浩想光复汉族被杀?《宋书》记载北魏司徒崔浩谋叛鲜卑,事泄导致被杀,被吕思勉赞同,他说:“浩仕魏历三世,虽身在北朝,而心存华夏,魏欲南侵时,恒诡辞饰说,从谋匡救,而又能处心积虑,密为光复之图,其智深勇沈,忍辱负重,盖千古一人而已。”大多史家不认同,认为崔浩不支持南侵是反对冒进。

崔浩写魏史为何被杀?《魏书》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祖父道武帝拓跋珪是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而《晋书》记载,拓跋珪是拓跋什翼犍之子,代国被前秦击败,拓跋珪缚父请降。周一良考证,拓跋什翼犍在儿子拓跋寔死后,娶新寡的儿媳贺氏,崔浩在北魏《国记》所写或许是此事,成为他被问罪的导火索。

崔浩死于鲜卑汉文化冲突?田余庆说:“国史所录的一些拓跋故事,在昔本为旧俗使然,无关风化,在今则不合常道,有悖人伦。史臣直笔招祸,最易在此方面产生。”周一良说代王拓跋什翼犍娶新寡儿媳贺氏,生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鲜卑贵族接受汉文化后,对于此事崔浩写进国史,刻于石碑,感到深恶痛绝。

崔浩死于他的门第理想国?陈寅恪认为:“崔浩之死,或以为是华夷之辨的民族问题,或以为是佛道之争的宗教问题,其实不然,其主要原因应在社会阶级方面,即崔浩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出身清河崔氏高门的他,想要恢复汉族门第制度,以此选拔官员,表弟卢玄劝他三思,他未听从,得罪鲜卑贵族。

崔浩之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后悔。崔浩“国史之狱”引爆北魏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的矛盾,当时“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后来拓跋焘悔杀崔浩,他北巡阴山,传闻宣城公李孝伯病世,叹道:“李宣城可惜!”接着说:“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

崔浩之死《魏书》作者魏收感慨。“崔浩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于子房也。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岂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崔浩是北魏称雄的谋主。唐代宰相朱敬则谈论汉至隋朝的谋臣,说“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唐人苏图元称:“张宾崔浩,曾施神国之谋。荀彧田丰,亦运制胜之策”,宋人李石称:“魏起燕代,用兵中国,浩为谋主,帷幄坐胜,所至策勋”。

崔浩在诗中被后世称赞。宋人邵雍《观南北朝吟》:“方其天下分南北,聘使何尝绝往还。偏霸尚存前典宪,小康犹带旧腥膻。洛阳雅望称崔浩,江表奇才服谢安。二百四年能并辔,谩将夷虏互为言。”清人田雯《读崔浩传》:“桃简原来才艺绝,甲兵壁垒自填胸。平生合是留侯侣,只少功成访赤松。”他小名桃简。

崔浩自比张良有黑有赞。北宋秦观说:“史称崔浩自比张良,谓稽古过之,以臣观之,浩曾不及荀贾,何敢望子房乎?夫子房之于汉,荀攸贾诩之于魏,浩于元魏,运筹制胜,算无遗?,实各一时之谋臣也。”南宋陈亮说:“夫崔浩之佐魏,料敌制胜,变化无穷,此其智之不可敌,虽子房无以远过也。”

崔浩名列二十位军事家。杜牧列数周至唐朝兵家说:“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崔浩是其中唯一没有统兵的谋臣。

李孝伯是崔浩的接班人。他是儒士李曾之子,李顺堂弟,“少传父业,博综群言,美风仪,动有法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李顺说:“真卿家千里驹也。”崔浩被杀后,北魏军谋政略都出自于他,关于李顺被杀,拓跋焘对他说:“卿从兄往虽误国,朕意亦未便至此。由浩谮毁,朕忿遂盛。杀卿从兄者,浩也。

李孝伯才辩南朝士人赞。他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委以军国机密,甚见亲宠,升任北部尚书,待以宰辅之礼,以跟从征伐的谋划之功将他封侯。拓跋焘后来率军大举进攻刘宋,围攻徐州彭城,他在城下与刘宋官员张畅对答,两人互相诘难,他风容闲雅,应答如流,被张畅及左右叹服,拓跋焘大喜,将他进爵宣城公。

李孝伯美名南朝皇帝知。他气度恢宏高雅,通达政事,北魏不论朝野贵贱,都对他推重,太子拓跋晃曾向父亲太武帝拓跋焘进言广征俊才,拓跋焘说:“朕有一孝伯,足治天下,何用多为?假若再次求访,他这样的如何可得。”后来魏臣李彪出使南齐,齐武帝萧赜问道:“孝伯于卿远近?”他为远人所知若此。

李曾不任小吏回家讲课。他少时学郑玄注《周礼》、《左氏春秋》,以教授儒典为业,郡中三次征他任功曹不就,门生劝他,他说:“功曹之职,虽说乡选高第,只是一郡吏。北面事人,亦何容易。”州府征他任主簿,到官月余,叹道:“梁叔敬曾说:州郡之职,徒使人劳,道之不行,身之忧也。”便还家讲授。

李曾儒士治郡盗贼畏惧。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征拜他为中书博士,他后任赵郡太守,令行禁止,劫盗逃窜,得明元帝拓跋嗣嘉许。并州丁零族人多次为害,知道李曾能得百姓死力,忌惮不敢入境,贼匪在常山郡得一死鹿,说是得于赵郡,被首领责备,命其将鹿送还原处。邻郡作歌谣:“诈作赵郡鹿,犹胜常山粟。”

——楚襄《华丽南北朝》?第三章【帝焘如项羽,崔公似张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