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巨龙:世界五百强之Intel

 道正天下 2016-08-31
      在PC行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两家公司堪称时代双子星,那就是硬件领域的Intel公司,软件领域的微软公司,业界把他们组合成一个单词Wintel(Windows + Intel),整个PC时代,他们是光芒四射的绝对双主角。
       全世界的主流PC(Personal Computer 个人电脑)厂家,包括联想、HP、Dell、联想到宏碁等等,虽然产值做得很高,甚至在世界五百强位置都比较靠前,其实他们的电脑业务,都是赚营业额不赚钱的买卖,都是在帮这两家公司打工。
举个简单的例子,联想集团2015年,净亏损1.28亿美元,而Intel的利润接近120亿美元。联想是世界最大的PC机生产厂家,而联想的PC机,无论是台式机还是笔记本,使用的中央处理器(CPU)绝大多数都是来自Intel。当然,服务器也主要使用Intel的处理器。

即使在年景比较好的时候,联想集团的PC利润最多也只是几亿美元。和Intel公司的滚滚利润相比,表面上看是合作伙伴,其实就是下游打工仔而已。

我了解的各行各业,也知道一些商业的上下游关系,能够压榨得这么凶残的,其实并不多。中国人讲究赚钱大家分,吃独食者,往往易招人嫉恨,很难长久做下去。如果存在即合理,那么也由此说明,Intel公司有着业内独此一家的绝活。
在PC行业,这些年以来,早已淘汰了n多的品牌,并购的并购,死亡的死亡,当年辉煌一时的Compaq,近些年的Nec、西门子,还有sony等等,还有持续衰落的Toshiba,一家家品牌在市场里消失。残酷的价格战,接近于零的利润率,让PC行业变成了地狱里的厮杀游戏。——当然,中国人拿了一个第一,联想不断并购扩张,拿到了这个行业的第一,也成了这个行业首屈一指的“农民工”。
而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每一年的财务报表,都是光鲜亮丽,始终牢牢地呆站食物链的高处,连挑战者都没有。

回顾Intel公司的发展历程,今天的垄断性历史地位,其实并不奇怪。Intel公司的发展史,其实就是美国芯片的发展史,甚至可以说是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史。

这里用最简短的文字,介绍一下Intel这家公司的渊源。
1956年,巴丁、布拉担和肖克利,因为发明晶体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由于这项成果是在贝尔实验室(关于贝尔实验室以后我专门写一篇)完成的,因此贝尔实验室的影响人类的重大发明中,也包括了晶体管。肖克利后来在加州圣克拉拉(硅谷地带),创立仙童半导体公司,召集了一群年轻人,试图将这项科研成果产业化。
但是肖克利本人是一位科学家,并不擅长企业经营管理,导致众多手下纷纷离他出走,另立门户重新创业,而在这群从仙童公司出走的人中,就有英特尔的奠基人罗伯特·诺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尔(Gordon Moore)。

和很多离开老东家的年轻人,后面自己当老板的故事差不多。诺伊斯在仙童半导体工作期间,发明了集成电路的制造方法,就是把很多的晶体管,同时蚀刻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仙童公司没有用好这项开创性的技术。——也是挺老套的故事,科学家创业没有成功,培养了一堆的人才,开枝散叶以后,反倒各自开创一片新天地。

英特尔于1968年7月18日创办,从此开始了改变世界的公司发展历程,刚开始Intel公司做存储产品,后来在与日本企业的竞争中,发现和日本人拼不过价格战,壮士断腕痛下决心,停掉存储器的业务,一心转型往处理器上发展。
从8086处理器开始,Intel公司带动了整个PC行业的发展升级,286/386/486/586这些早期的CPU每一代的数字编号,后来被活学活用的中国网友,引申为国家领导人的代称,也算是奇迹。在微软公司Windows系列产品的升级过程中,Intel的CPU也同步升级,软件需求带动硬件性能提升,微软和Intel公司彼此提携,创造了长达二十多年黄金时代。

1999年,第一波互联网泡沫鼎盛时期,英特尔公司市值最高突破了500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7000多亿美元)。不过当时泡沫真的太厉害,Yahoo的市值都超过百年老店的波音公司,本身就很不正常。

如今的Intel市值,大概是1600亿美元,距离最高峰的市值,三分之一都不到,而实际上这些年,Intel的业绩一直不错。从市值上可见,美国股市也是相当坑人的地方。再优秀再卓越的公司,赶上股票泡沫,也会套牢一大批的投机客。只不过这些被美国金融市场痛宰的投机客,到底是来自华尔街,还是冤大头的海外接盘侠,不得而知。
如果单单关注PC机市场,Wintel垄断的规则,一直没有改变。实际上,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仍然是PC市场上的主宰,每年仍然可以拿到巨额的利润。

然而,时代终究还是变了,虽然Wintel联盟仍然在大赚钱,但是PC机,已经不再是人们上网的唯一通道,甚至已经不再是主要通道。手机成了人们无时不在的沟通平台,而PC机成为了工作主机,当然一些高端的游戏,主要还是在PC机器上玩得比较好。
这几年,每年关于PC机的销量,都是一个负增长的消息。因为PC机的软硬件技术,都已经发展到了很成熟的地步,革命性的技术并不明显,PC机的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减慢了下来。——比如,这篇文档,就是使用2011的ThinkPad笔记本,Win7的操作系统,还有Word2007,加上搜狗拼音输入法,用着都挺好,除非硬件故障,看不出有什么升级的需求。

与IT市场对应的是公司的市值,Intel公司一度市值被高通超过(当然高通后来被中国挑下了垄断地位,市值也下来了,以后会专门写世界五百强的高通历史)。后来崛起的众多互联网公司,包括谷歌、FaceBook、腾讯、阿里巴巴等等,市值都远远超过了Intel。
以腾讯为例,这家公司市值已经超过了2500亿美元,相当于英特尔公司和高通公司的总和。但是以营业额和利润,腾讯公司还远远不如两家中的任何一家。

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很简单,资本市场已经不再看好这些传统的软件硬件公司,虽然他们也赚钱,但是缺乏成长性,也就没有了炒作的想象力。如今,他们更看重的是互联网公司,特别是占据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的公司。

其实即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Intel公司一样也是赢家。虽然手机和终端上,Intel公司的芯片并非主流,但是在网络服务器上,Intel公司可是赚得盆满钵满,每年光各种高端的服务器芯片,都能卖上一两百亿美元销售额。
阅读Intel公司的发展史,更像是美国这几十年硅谷发展的一个窗口。有创新,有奋斗,有成功的商业操作,有世界之巅的辉煌,也有时代变迁的停滞,像极了一本值得回味的IT行业百科全书。
作为一个IT行业的老兵,我一直关注着Intel公司的发展。从学习微机原理开始,从汇编语言到后来的PHP语言,从钻研Unix操作系统到后来转型写作,差不多每天都在使用Intel的X86体系的电脑。总结起来,Intel对国内的半导体产业,有着非常深厚的借鉴意义。

(1)核心技术的积累,是靠持续投入得来的,不可能买得到。Intel公司走到今天,始终保持行业内的高利润,支撑这一切的,也都是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对比国内的公司,华为与联想两家公司的成长命运,更可以鲜明地看出这一点。
(2)美国的IT行业,特别是传统IT公司,很明显走入了发展的停滞期。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成熟,市场也日趋饱和,而且更新换代节奏明显减速,这就导致这些卓越的IT公司,失去了成长的想象力,资本家也在用脚投票。Intel公司近期宣布大裁员,裁减员工将近10%,规模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似乎也在表明楼主前一段时间的论断——美国传统的IT行业,黄金成长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很难支撑高高在上的股票市值。不仅Intel如此,IBM、高通、HP等等产业巨头,都面临同样的成长停滞风险。
(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美国在保持传统的Wintel垄断地位以外,迅速崛起了高通、谷歌(安卓操作系统)、苹果、Facebook等移动互联网的新暴发户。但是在这个时代,中国并不落后,不仅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前十名中牢牢占据了7家,而且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中国占据了4家,互联网领域提前实现了G2的目标。

       总结起来,Intel公司很伟大,在PC时代,一直引领时代潮流。它的创始人,提出的摩尔定律(大致是18个月,芯片性能翻一番),一直是指导这个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
       半导体产业是中美差距最大的产业,无论是专利体系,生态系统,制造工艺,距离美国都有非常大的差距。而在核心技术上,半导体行业的核心技术,美国和西方国家,一直都在严密封锁。中国要走的路,任重道远,还需要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intel公司的成长历史,无疑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不管意识形态如何,我愿意向这家公司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