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维祺:久负盛名的理学名家(河洛春秋——新安县吕氏家族)

 梁园处士 2016-08-31


《孝经本义》内文

  


《孝经本义》封面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吕维祺的一生,一直在从政与治学之间交替度过。在获得良好官声之外,他也成为一位久负盛名的理学名家。吕维祺非常推崇《孝经》,其人生历程与《孝经》的精义一致。同时,吕氏家族数代人潜心研究理学,终成崇理世家。

  1 一代大儒,推崇《孝经》

  吕维祺在从政之余,不忘治学。尤其是在两次赋闲居家共13年的时间里,他潜心修学、兴办讲会;同时心系故土,关注民众疾苦,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最后在保卫洛阳城时以身殉节,为其一生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吕维祺有着强烈的济世情怀,无论是担任地方小吏,还是位居朝廷要职,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怀着报国之志,力求造福一方,清正廉洁、政绩卓著、忠肝义胆,可谓典型的好官。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以吕维祺的性格,他即使不死于李自成之手,在清军入关后也会选择与清朝对抗。

  为什么会这样?这与吕维祺多年来潜心研习理学尤其是《孝经》有很大关系。

  《孝经》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被列为古代经典“十三经”之一。全书以孝为中心,围绕儒家所倡导的仁、义、忠、孝、悌等观念,较全面地阐发了儒家伦理思想。尤其是,这本书把尽孝与尽忠结合起来,更博得了历代君王的青睐,不少帝王亲自为其作注解。我们所熟知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孝经》的内容。

  自宋代程颢、程颐在洛阳创立“洛学”之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就成为“理学名区”,崇理风尚浓厚。理学发展到后来虽然门派林立,但“洛学”一直被奉为“理学之宗”。

  明代中后期,王阳明心学大兴,文人学者云集洛阳,这里成为王阳明心学在北方传播的重镇,王阳明心学的北传也为北方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阳明心学入洛始于河洛名儒尤时熙。尤时熙生于公元1503年,字季美,洛阳人,号西川居士,后人尊称他为西川先生。他辞官回乡后,在洛阳讲学30余年,师承王阳明心学,兼容传统理学,提出了知行合一观点。其门人弟子众多,授业门人李士元、谢江、孟化鲤等后来皆成理学名儒。

  在尤时熙的门生中,“孟化鲤最著”。孟化鲤是新安名儒,吕维祺就是他的高足。

  吕维祺一生所学,以《孝经》为宗。他曾说“一生精神,结聚在《孝经》,二十年潜玩躬行,未尝少怠”。

  吕维祺的父亲吕孔学也是洛阳名儒,有“仁孝公”的美称。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吕维祺对孝的理解更为深刻。他在为《孝经》作注的《孝经本义》中,称“孔子本欲以孝治天下,一生精神蕴结,全在于此”。

  吕维祺一生著述很多,除《孝经本义》外,还有《孝经大全》《孝经翼》《节孝义忠集》等。

  2 理学世家,久负盛名

  吕维祺对尤时熙、孟化鲤两位理学前辈的学问和人品颇为推崇,在其所著的《理学二先生谥议》中,他称“尤先生温其如玉,孟先生浏浏如松”。

  有学者认为,吕维祺继承尤、孟两位前辈的学说精华,将王阳明心学和河洛地区传统的程朱理学相结合,最终成为河洛理学名家。后人将他与尤时熙、孟化鲤并称为“洛西三先生”。

  在两次乡居的13年时间里,吕维祺精心研习《孝经》,并学以致用,对《孝经》颇为推崇。在他看来,《孝经》是“盖尧舜以来,帝王相传之心法,而治天下之大经、大本也。此义不明,而天下无学术矣。学术荒而天下无德教矣”。因此,他认为《孝经》比其他经书更重要。

  吕维祺在《孝经本义·序》中说:“人之行有百,而孝为原,大哉乎。天不得无以为经;地不得无以为义;人不得无以为行;帝王不得无以治天下国家。”

  吕维祺还从孝与道的关系来论述《孝经》,把敬孝提升到护道的层面。他认为:“孝之道,本天地之性……孔子发明之,以统六经之要,垂万世之法。为人君父者,不可不知《孝经》;为人臣子者,不可不知《孝经》。为人君父而不知《孝经》,则必无以立德教之极;为人臣子不知《孝经》,则必无以尽忠孝之伦。”

  吕维祺说到做到,达到了知行合一。他的一生经历与《孝经》所宣扬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是基本符合的。

  在家里,吕维祺对父亲极为孝顺,父病时,他“口尝汤药,衣不解带”,日夜侍奉在侧。出仕后,吕维祺在孝顺父亲的同时,忠君护国,最终以身殉节,很好地践行了《孝经》的精义。

  受吕维祺的影响,新安吕氏家族成员也推崇理学,数代人坚持不懈地弘扬理学。吕维祺的弟弟吕维祮,跟随哥哥讲授理学,被时人称为“二吕”。

  吕维祺的儿子吕兆琳继承其父的理学之传,忠孝性成,友恭慈让,给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

  吕兆琳的儿子吕履恒,虽没有理学著作传世,但也身体力行践行家传理学。吕履恒之子吕宣曾,“治经,尤邃三礼,辩证汉唐注疏及宋元明诸儒说,左图右解,考覆精详”。吕宣曾之子吕公滋研习家传理学,精于考据,著有《春秋本义》一书。

  新安吕氏家族自吕维祺开始,数代人坚持涉猎理学,研习经典,使得理学传家成为吕氏家族的一个鲜明传统,对吕氏整个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创伊洛会,文教育人

  吕维祺是明代末期河洛地区的儒学大家,终生致力于传播程朱理学,创办了许多讲会、书院,讲学传道,同时著书立说,留下了大量著作。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扈耕田,写有《明代洛阳的文人集团》(与杨晓塘合著)和《明代洛阳文人集团补考》两篇论文,称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正值魏忠贤拆毁天下书院之时,居家“省亲”的吕维祺在新安建立了芝泉讲会,亲订《芝泉会约》,以每月初三、十八为讲学日。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吕维祺又在芝泉建立了七贤书院,七贤即北宋的程颢、程颐、司马光、邵雍及明代的曹端、尤时熙、孟化鲤。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吕维祺在洛阳成立伊洛大社,又称伊洛会、伊洛社,讲学于程明道(程颢)祠,并先后两次制订《伊洛会约》,以每月初三、十七为讲学日。据《明德先生年谱》记载:“(伊洛会)从游渐众,至二百余人。”

  吕维祺怀济世之心,秉承有教无类的思想,广收门徒,传道授业,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对洛阳及周边地区的文教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统治阶级输送了大批人才,扩大了吕维祺的声望和学术影响。

  据华中科技大学硕士郭微初步统计,明代末年,先后有1000余人出自吕维祺门下,其中状元3人、进士43人、举人300余人、秀才更是不胜枚举。

  吕维祺在洛阳创办的讲会,使河洛地区的士人能够以文会友,相互切磋,扬名天下。吕维祺以砥砺后学为己任,乡居致仕皆大举文社,以其声望吸引了大量士人前来集会、学习。

  吕维祺去世三年后,明朝灭亡。因此,吕维祺被称为河洛地区传统“洛学”的最后一位大儒。中州古籍出版社洛阳分社副社长郑学通说:“吕维祺死得太早了(卒年54岁),要是多活几十年,传统洛学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可是历史不能假设,吕维祺用自己的行动为新安吕氏家族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儿子吕兆琳经历明清政权更迭,最终通过科举出仕,使吕氏家族重现辉煌。(记者 余子愚 通讯员 王亚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