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明儒学尊师重道典故

 CHAWEIRENSHENG 2021-10-09

(四)程颢、程颐——创始洛学、奠基理学

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二人乃同胞兄弟,共创“洛学”,为宋明理学奠定了基础,合称“二程”。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先祖名乔伯,为周代大司马,封于程,后以程为姓。父亲程珦以世家荫庇,历任县尉、观察支使等职。

公元1046年,程珦结识了周敦颐,因欣赏其为人学识,遂令十五岁的程颢和十四岁的程颐受学于周敦颐。《二程集·附录·门人朋友叙述并序》记载:“从汝南周茂叔问学,穷性命之理,率性会道,体道成德,出处孔、孟,从容不勉。”周敦颐以寻求“孔颜之乐”为“道业”予以传授,二程亦认真探索,诚心追求。由于二程对“孔颜乐处”体验的趣向不同,使其各自在哲学本体论上的倾向不同,最终形成并发展出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学派。

哥哥程颢认为寻求“孔颜乐处”的重要方法就是自我体验的工夫。只有通过心的直觉思维才能最终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境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二先生语二上》)

《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秋日偶成之二》这首诗充分表达了程颢上述的精神境界。现将此诗引述如下: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循着这一体验理趣,程颢提出了“心是理,理是心”的哲学命题,认为“只心便是天”,天、理、心为一体,世界万物“都自这里出”。(《二程集》)他认为“心”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本原。

程颢这一心学思想经过谢良佐、王苹、张九成的学术传承和发展,最后由陆九渊(陆象山)集大成,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心学体系。而陆九渊心学,到明代中期由王守仁(王阳明)发扬光大,与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并称“陆王心学”。此学打破了元代以来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

弟弟程颐体验“孔颜乐处”,重在对“仁”的追求。“仁者在己,何忧之有?凡不在己,逐物在外,皆忧也。'乐天知命故不忧’,此之谓也。若颜子箪瓢,在他人则忧,而颜子独乐者,仁而已。”(《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第一》)“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颜子所好何学论》)

循着这一体验理趣,程颐建立自己的宇宙本体论时,把“理”与“气”作为一对哲学基本范畴来论述。他对“理”的认识除了与程颢有相同外,还认为“理”是最高的精神实体,是宇宙万事万物的产生与形成的根源、主宰,而“气”也是天地万物形成的因素之一,“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行鬼神者,数也。数,气之用也”(《二程集·河南程氏经说·易说》)。

程颐“理一元论”的哲学本体论思想,经杨时、罗从彦、李侗的传承,至朱熹而集大成,形成了一整套的程朱理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把中国哲学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七百年之久。

程颢的性格随和活泼,聪慧敏锐。他讲学不像秦汉以来的儒生那样,沉溺于训诂考释,而是着重对经典之精妙奥义的探索与发掘。中晚年的程颢不仅学问有成,又因在官场上历经了一番磨炼,思想日渐成熟,学识、谈吐、言行举止等都让学子们深为折服。“先生以亲老,求为闲官,居洛阳殆十余年,与弟伊川先生讲学于家,化行乡党。……士之从学者不绝于馆,有不远千里而至者。”(《二程集·附录·门人朋友叙述并序》)而程颐为人端肃持重,不苟言笑,遇事必穷索究竟,对人直言不讳,不留情面。二程自幼一起长大,感情非常要好。弟弟程颐敬爱哥哥程颢,程颢讲学时,程颐就在旁边听,充当程颢的助手。遇到疑问,待学生弟子退下之后,程颐才在后堂与程颢讨论、请教。

程颢、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他们的学术思想因此被称为“洛学”。洛学体系承继了儒家孔孟道统,批判性地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某些思想,涉及当时的政治、道德、教育、宗教等诸多方面。据统计,受学于程颢的弟子有谢良佐、游酢、吕大临、杨时等人。他们是洛学的中坚力量。同时,一些朝廷重臣,如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韩维、王彦霖等人也与程颢、程颐及其父程珦交往甚密。他们是洛学的有力支持者。

在政治上,二程的基本观点是王道仁政“为治之大原”(《宋元学案·卷十四·明道学案下》)。认为要行王道施仁政,必须先“格君心之非”,这样才能使皇帝“视民如伤”,善于求贤才,严法度,行改革,兴国家。二程继承和发扬孟子的重民思想,还提出“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书》)的“三为本”的得民心之法。

在道德上,二程以天理论为依据,以五伦为中心,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为序展开,形成了“五伦有则、三纲至上、尊卑贵贱”的人伦观;“以义为本、利不妨义、舍生取义”的义利观;“至公无私、克私为公、明理灭欲”的公私观;“忠者爱主、孝者安亲、忠孝两全、立制以节、节合礼义”的气节观;“颐养之道、浩然正气、涵养度量、人皆圣贤”的修养观。

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二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经验也是非常丰富而精彩的,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强调以教为本,以兴学校为先务。认为学校是兴国治邦之本,是养贤育才之地,是移风易俗之所。

2.在教育内容上继承孔子思想,发展成为“尊师重教、读经明理、教之从德、奖励优秀”这四大方面。二程非常重视对老师的选择,在《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中,程颢认为“德业充备、德义可尊”是选择老师的第一个条件,其次是老师须具备“笃志好学、材良行修、学业大明”等精神和文化水平。关于德才问题,程颐认为“德盛者,物不能扰而形不能病”(《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伊川先生语十一》)。因为只有德行高尚的教师才能诲人不倦,不误后学。二程尊师重教的行动也为弟子们树立了榜样,二程的弟子们对其也十分尊敬。

3.在教育方法上,程颢引孟子的话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二程集》)二程积累出的“多术”可概括为“养正于蒙、因材施教、穷经致用、循序渐进、由博及约、愤悱而发、穷追善问、默识心通、立志于学”等,这些方法在当今时代仍然是教育界的实操典范。

公元1085年,程颢病逝,官至宗正寺丞,享年五十四岁。

公元1107年,程颐在困苦中病逝,卒年七十五岁。因当时处于党禁之下,洛阳地区的朋友、门生都不敢去送葬,只有张绎、范域、孟厚、尹焞四人经办程颐的丧事。“故祭文惟张绎、范域、孟厚及焞四人。”(《二程集·附录·祭文》)

程颐去世一百一十三年后,即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被朝廷追谥曰正。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六月,诏以宋儒程颢、程颐从祀孔子庙廷。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李心传《道命录·卷十》)

程颢、程颐因受党争牵连,不仅与“道业”启蒙恩师周敦颐关系恶化,而且一生仕途不顺,历经磨难与坎坷。然却也因此促使他们一生讲学、著述不缀,为儒家圣道复兴殚精竭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