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颢:阳明仰慕的先贤(之一)

 病毒1213 2015-03-15

“学贵得之心”。除孔孟之外,阳明对历史上先贤的认同和品评,有自己的独特之见,有时与通行观点差别较大;细细体会当中的思维,或许是进入阳明心学的一种路径。

遍观阳明全集,本人有个观感。与大禹、程颐、韩愈这三位广受大众赞誉的人物比起来,在阳明的内心中,舜帝、程颢、王通这三位圣贤,显然占据了更高的位置。从今天开始,本微信陆续介绍他们的生平和思想,以飨同道诸君。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读过《红楼梦》的人,一定看到过这句话,这是描述贾府陈设时提到的这副对联。这句话出自程颢的诗《秋日偶成》,表达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千家诗》中还收录了程颢的其他几首,大多是讲类似的情怀。

全诗如下: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号明道)与程颐(号伊川),合称“二程”,北宋时洛城伊川人(今河南洛阳)。在宋明儒学中,二程的历史地位堪称承前启后;兄长程颢年长1岁,只活了54岁;弟弟程颐寿终74岁,所以门人众多,朱熹是其三传弟子的门人。

阳明心学,虽说颠覆了很多程朱理学的条条框框,终究属于宋明理学的大范畴之中。对程朱理学的宗师二程兄弟,阳明对程颢一直推许有加,《传习录》经常直接引用明道的话。谈到程颐时,则时有批评。

二程是中国思想史所说的“北宋五子”之二,五人彼此的关系很密切。二程兄弟在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中学语文中《爱莲说》的作者);倡导“为天地立心”的张载是二程的表亲,对他们思想也有较大影响。据朱熹说,“程门专以《西铭》开示学者。”易学大师邵雍则和这三位,及司马光等人交好。


二程同异

因二程长期在洛阳(嵩阳书院)讲学,其学说被称为“洛学”,在哲学上发挥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其中,程颢首先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

作为宋明理学的共同奠基者,二程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方面差别明显。后续传承上,二人学说被不同的流派分别加以发展。一般认为,象山和阳明,是沿着程颢的理路,发展出心学;而程颐的体系,被朱熹发扬光大,所谓的“程朱理学”,实际上主要是指程颐—朱熹一脉的理学。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明道撰有《定性书》、《识仁篇》,认为万物本属一体,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发明本心,自觉达到与万物一体,强调内心静养的修养方法,不大注重外部事物。程颐则主张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倡导居敬穷理、格物致知。阳明高度认同,明道关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相关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大学问》和“拔本塞源”论当中。

在学问之外,二程兄弟的性格特质也略有不同。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大程德行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霁月为怀。小程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削壁孤峰为体。其道虽同,而造德各有所殊。”因此,与其弟相比,程颢的性情要敦厚、谦和一些。

自幼家学熏陶,二程的政治思想深受其父程珦的影响,都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但是,同样是反对新法的保守派,司马光等人很极端,他曾对宋神宗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而明道对王安石的态度颇有君子之风,虽然比王安石小11岁,王对他很客气。

有一回,程颢受命前去朝堂议事,恰好王安石正对某人大发雷霆;他不慌不忙地劝王安石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王安石见是程颢,话也很在理,才平息下来;史书说,“安石为之愧屈”。

后来,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程颢提到和王安石的政见分歧,希望朋友向王安石转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为我尽达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阳明对这种与人为善的君子气度极为推崇,曾经以此来教育弟子。

变化气质

二程兄弟提出,人同时具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思想;前者是天赋的,不能改变;后者是后天养成的私欲,通过学习可以变化,“学至气质变,方是有功。”

《二程语录》有这样一个例子。有学生问到,“人语言紧急,莫是气不定否?”程颢答曰:“此亦当习,习到自然缓时,便是气质变也。”具体是怎么做的?明道曾经提到克己制怒的方法,“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定性书》)由容易动怒,到明辨是非后不易动气,就是这样一个变化气质的过程。

变化气质相当不容易。因为私心和偏好潜伏着,人们以为已经改掉的旧毛病,遇到合适的时机就会露头。

“见猎心喜”这个词,本来出自三国时曹丕的《典论自序》:“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草浅兽肥,见猎心喜。”变成一条成语,则是因为程颢年轻时的一个故事。

明道曰:“吾年十六七岁时,好田猎,既见茂叔,则自谓无此好矣。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旦萌动,复如初矣。’后十二年,复见猎者,不觉有喜心,乃知果未也。”(田猎就是野外打猎,茂叔是周敦颐的字)

此段大意是,程颢年轻时喜欢打猎,拜在周敦颐门下之后,下决心好好学习,就放弃了原来的游乐爱好。他以为已经没有这样的嗜好,谁知过了十多年后,看到别人在打猎的场景,自己的内心依然很喜悦。这说明,虽然放弃了打猎的具体行为,其实内心的欲望还潜藏着。因此,明道说,“人心不得有所系”,一旦沉溺于私欲偏好,此心就会被外物驱使,不能依天理而行。

钱穆先生对此评论说,“变化气质只是要泯化小我,复归大我。”在操作层面来说,明道的变化气质,其实是指在心理、思想上养成一种新习惯,来取代旧习惯,比如培养利他思维,消减自我中心的观念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