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人合一请大家谈谈什么是天人合一?怎么样才

 黄志骁 2016-08-31
谭亮哥 07-11-25 0 举报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命题,并是中国古代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占主流的学派为儒家和道家,非主流的观念还有易学、佛教、墨家、杂家等等。在中国的古代人的天与人的关系观念中,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则需主要弄清‘天’的含义,这就须要求助于古人们自己的言论。‘天人合一’的词条在《四库全书》中有二百多处的表述,包涵的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与事奉对象的存在;4,天是主宰封建王朝命运的存在;5,天是赋予人的仁、义、礼、智之本性的存在。等等。这其实只是儒家们在修书时的一面之词,并没有将道家等其他各家的天与人的观念列入,因而不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较全面的表述,且失公允。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先秦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期),西汉时期,宋明朝时期。也可溯源至商代的占卜与西周的天命观。从先秦时期开始,表现为两种不同主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儒家的‘天人合一’观所讲的‘天’,保存......[展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命题,并是中国古代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占主流的学派为儒家和道家,非主流的观念还有易学、佛教、墨家、杂家等等。在中国的古代人的天与人的关系观念中,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则需主要弄清‘天’的含义,这就须要求助于古人们自己的言论。‘天人合一’的词条在《四库全书》中有二百多处的表述,包涵的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与事奉对象的存在;4,天是主宰封建王朝命运的存在;5,天是赋予人的仁、义、礼、智之本性的存在。等等。这其实只是儒家们在修书时的一面之词,并没有将道家等其他各家的天与人的观念列入,因而不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较全面的表述,且失公允。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先秦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期),西汉时期,宋明朝时期。也可溯源至商代的占卜与西周的天命观。从先秦时期开始,表现为两种不同主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儒家的‘天人合一’观所讲的‘天’,保存和继承了西周时期‘天’的道德含义,即‘天’具有道德属性,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儒家认为,作为天人共合的是“德”,‘天’之根本德性含在人之心性中,天道与人道虽形式各异而精神实质却一致。其理论依据是,天道运行,化生万物,人得天地之正气,能与天相通。故此,作为宇宙根本之“德”,也就成为人伦道德的根源,是‘天’道的体现。子思(孔子的孙儿)在《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以与‘天’道一致,就是秉承了孔子的思路。孟子也曾说过:“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着眼点仍在‘天人合一’之‘德’。汉儒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儒家思想一个重要的观点。又同时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说,明显地给儒家伦理道德的学说打上了‘人生不平等’的烙印,把孔孟的伦理道德思想变成了有贵贱之分的人伦关系。而且在搓合阴阳五行于儒家体系中时,建立起自己的‘天人感应’的理论,将儒家原始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演化出‘天人相类’的怪胎。宋明朝时期,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发展到了顶峰,王明阳成为集大成者,将‘天人合一’之说论述得人与天地万物之间达到更加融洽无间的地步。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原是一体”,天地万物的“发窍之最精处”即是“人心一点灵明”(《传习录》下)。在他看来,这“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之‘一体’,是靠“心之仁”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也就是“一体之仁”。这样为儒家的人伦道德找到了深远的根源与意蕴,而且也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精神境界。道家所讲的‘天’,则是指自然,讲的是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道家的奠基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道’是人的最高原则,不受制于任何他物,人能顺乎‘道’则是“无为”,而自由于天地间就要做到“无不为”,表述了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庄子提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与‘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各种法规制度的约束,使得人与自然产生不协调而丧失了人的本性,提倡“万物与我为一”的不受任何约束之‘绝对自由’主张。到了宋朝时期,道家的‘天人合一’之说却是接着孟子之学讲起了,可见儒家思想之深厚,但对孟子之学进行了揉合与发挥:一是把孔孟的“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的朴素论断,发展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天人合一’思想学说;二是把孔孟的人伦等差之爱的观念,推进至‘天人合一’之‘博爱’思想的方向。同时认为,万物的本源为“理”,而‘理’在事先,人禀受‘形而上’的“理”为性,提出‘天人合一’则是“与理为一”的观点。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以及各杂家,都没有注重人与我、人与物、内与外之分,也没有注重和考虑人如何作为社会主体来认识外界之物的规律性以及如何改造自然而造福于人类的问题。其结果必然是人受制于‘天’,难于摆脱自然对人的控制与奴役。而且只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并没有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途径和理论。也就是说,从中国古代人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到现代人的生态和谐追求尚有一线思路相通,但是,由彼达此则需要审慎与厘清,需要将‘生态和谐’的人文意蕴进行切贴的阐释,和‘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观念予以含义和理论上疏通与引申,而不是一味消极的顺应,提倡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更主动、更富有力量的和谐。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收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