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28捺的写法1

 田牧 2016-09-01

128捺的写法1

  1.捺的中线

  横竖撇捺是书法四大线条。横竖撇都讲过了,今天讲捺的写法。第一,讲讲捺的中线。捺的中线跟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生活在建初年间,建初是汉章帝的年号,从公元76年用到84年。汉章帝本人对书法也很感兴趣,我在今后还会讲到。

  这个人叫王次仲,多种古籍都提到他,王次仲做了什么事呢?据卫恒《四体书势》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上谷是地名,那里有个王次仲,他创造了楷法。

  什么是楷法呢?唐朝张怀瓘《书断》引北朝王愔的话说:“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这一段话详细多了,王次仲之前的隶书,四四方方,没有波势,他用草书的方法,给隶字加了波势。

说明: IMG_311

  第在第一课就讲到,秦以前用古文字,篆字多圆转的线条,书写起来速度慢,后来改为隶字,把圆转的线条变为直线,你看这个“木”字,跟篆字相比较,就可以知道撇捺来之于篆字的弧线。最早的撇捺,就是这样直挺挺的线条。

  到西汉时期,隶书中还可以见到这样直线捺。这是新莽时期的《莱子侯刻石》。天凤三年(也就是公元16年)刻于山东。

说明: IMG_312 说明: IMG_313 说明: IMG_314

  我们来看它的几个字,这是“人”字。石头有些破损,但可以看到一捺基本上是直的。“支”字和“使”字,一捺也是直的。“建”字和“后”字,捺笔中线还是直的。

  什么是捺

  早期隶字中的捺,是从1号位开始走向9号位的斜线。往往是笔直地行笔,无须动手腕。

  再举一个例子,东汉明帝时期的《开通褒斜道刻石》,永平九年(公元66年)刻,比《莱子候刻石》晚五十年。

 说明: IMG_315 说明: IMG_316 说明: IMG_317

  这是“级”字,可以看到一捺也很直。

  这是“道”字,注意一捺的收笔弯曲了一下。不过这是刻在凹凸不平的山崖上,未必是作者有意的动作。

  这个“以”字的一捺,用了弧线。说明当时有些人写字,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开始运用手腕。

 说明: IMG_318

  所以,同样是从1号位走向9号位,有直线运动,也有弧线运动。

  写弧线要动手腕,手腕运动是左、右。只要手腕运动,你看这个直线的“木”字,就变成了右面这个“木”,撇捺带有弧形。当然就比较好看了。

  从公元16年《莱子侯刻石》,直线较多,到公元66年《开通褒斜道刻石》,弧线产生,可以看到当时书写的习惯。要注意,这些都是写字,用腕不用腕只是个人习惯。

  1.1波

说明: IMG_319

  王次仲不满意这种情况,他要把用腕作为有意识的动作,也就是说,王次仲要在写字中加入艺术成分。他的创作之一,就是把长笔画变成“波势”。注意,我这里只讲行笔中线,没有包括起笔和收笔。“波势”通常用来写最长的一横或者一捺。你看《莱子侯刻石》的“三”字,直线为多,而后来的《曹全碑》“三”字,形状就大不相同了。最长的一横,出现显著的波势。好像波浪翻滚,一高一低。

说明: IMG_320

  捺笔也开始使用波势。如《礼品碑》、《西狭颂》,捺笔的波势都非常明显。

  卫恒《四体书势》还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也就是说,王次仲的楷法,影响很大。在八九十年间,流布全国,产生了很多好手。

  你看,后来真书、行书中写一捺,还是使用波势。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你可以看到这一捺的中线,就是一个波浪形。

  唐代褚遂良《阴符经》中的“人”字,捺笔也是用波势写的。

说明: IMG_321  说明: IMG_323 说明: IMG_324

  横笔的长画,也往往用波形来完成。你看明代文征明《游虎丘诗》的“一”字,就是两个来回,上下两次。

  一般来讲,两个来回的波势也就可以了,“寺”字的长磺,也是两个来回。

  现在市面上文征明《游虎丘诗》这本贴有两种,左边这一个“年”字,是苏州博物馆所藏文征明的真迹。右边这一本,你看“年”字中间的长横,手腕动得不大好。这上作假的人,功夫还相差很远。买字帖的时候可要小心,不要买错一本。

说明: IMG_325 说明: IMG_326

  我在21课中讲到“点画振动”,曾举米芾《多景楼》“泛”字为例。米芾人称“米癫”,容易激动。这最后一捺的波势,他狠狠地来回了几下。不过波浪太多,只是表现心情激动,未必好看。

  1.2磔zhé

  捺有平捺,有斜捺。大家都知道,在书法中,捺笔收尾往往粗重,这称为叫磔。俗称“雁尾”,就是好像大雁的尾巴。

  大约晚唐到北宋时的佚名《永字八法详说》,记录了一个笔诀:“笔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抑,”“筑”是笔锋直下,“抑”就是下压,“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慢慢行笔写波势,看差不多了,就要加上“磔”。从这句话知道,当时“磔”就是写波势的最后动作。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有一句话:“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写一波,从头到尾上下三折。而收尾必定要“磔”一下。

说明: IMG_328 说明: IMG_329 

  在王次仲时代,这个雁尾加在波势上,会有什么结果呢?你看褚遂良《阴符经》“火”字一望而知,这就产生了我们现在的捺笔。

  从隶书过度到真书,一横的雁尾逐渐消失了。但一捺还经常保留着“磔”。后来张旭的永字八法中,把斜捺直接称为“磔”。

  简言之

  王次仲不是创造一种字体,只是美化书体。

  所谓波势的本质,就是运动手腕。

  有波的笔画收笔为磔,后来永字八法中称斜捺为磔。

  2.捺的起笔

  现在你知道了,常用起笔就是我反复讲的五种。

  2.1一面锋起笔

  最简单一面锋起笔,露锋。

  说明: IMG_330 说明: IMG_331 

  好像《兰亭序》中的这个人,这一捺,中线是一直线,一面锋起笔,一面锋行笔。顺便讲讲,收尾看起来也是在这个直线上。那么收尾是不是就不要动手腕了呢?不是,收尾要收尖,还是要用上一堂课讲的揭笔。这个“夫”字,也是露锋一面起。

  2.2两面换起笔

  第二个两面换起笔,起笔和行笔所用的侧面不同,要扭动一次手腕来调整中轴。上次讲过,两面换起笔有横起和竖起两种。

 说明: IMG_332 说明: IMG_333 说明: IMG_334

  王羲之这个“人”字,捺笔就是两面换横向起笔,这种起笔用得非常广泛。

  褚遂良《阴符经》中的“道”字,最后一捺,竖向两面换起笔。

  王羲之这个“及”字,有点像横起笔。其实起笔时手腕在左,不是右,所以应该属于竖起笔。

  2.3三面换起笔

  第三,露锋三面换起笔,同样有竖起笔和横起笔之分。

 说明: IMG_335 说明: IMG_336 说明: IMG_337

  《阴符经》中这个“反”字,最后一捺看不大清楚,原由纸张有点损伤,我把它去掉背景,放大,现在可以看清楚了,是横向三面换起笔。

  传为张即之写的“收”字,是竖向三面换起笔。这个“送”字,也是竖向三面换起笔。

  2.4藏锋起笔

  第四,藏锋起笔。是反向入纸,绕一个圈把尖锋的痕迹抹掉。转圈顺时针、反时针都可以。

 说明: IMG_339

  传为张即之写的“更”字,他用的毛笔有点秃,这一捺的起笔,是转圈的,藏锋。

  2.5藏锋两圈起笔

  藏锋两圈起笔,通常用在平捺上。四个面,左右上下,跟隶书一横的蚕头写法完全一样。

说明: IMG_342 说明: IMG_343

  张即之《杜甫诗》中的“趋”字,最后一捺就是蚕头两圈。“追”字,走之旁一捺,也是蚕头藏锋起笔。

  一捺双称“波磔”,我们今天要解决“波”,下一次我们解决“磔”。

  这个波,可以先从横笔开始,先写一个波峰的,就是一上一下。这是一个波峰。

  然后可以写两个波峰,一上一下,一上一下,这是两个波。,但是你写的时候,不要这么平均,你可以前面写得长一点,后面写得短一点。前面的长一点,后面的短一点。

  那么像文征明那个“一”字,就是用这样的波写出来的。

  那么来试一下,起笔,一上一下,再一下,再一下,收笔。这样用波形写出横笔。

  那么横笔有了以后,你写平捺,实际上是一样的,平捺有两个波势的话,就是一上一下。再一上,再一下。这就是平捺。

斜线

  第二个练习是斜线,斜线你可以沿着九号位写下来,这个是没有波形的,比较简单有波形的,就是左右,一个波形。如果你把它加粗一点,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捺了。一左一右。最后怎么收,这是下一堂课。现在这个不是正式的收。

  两个波形的,一左一右,一左一右,你把它处理,也是长短不一样。一左一右,一左一右。实际上这已经是捺了。

  到下一堂课讲了怎么收笔,这个捺就出来了。请大家多加练习。

  本节要点:

  王次仲对隶字笔画的改造。

  捺的中线:波和磔。

  捺的常用起笔法。

  思考题:

  古称捺笔为“波磔”,这名词的意义,在张旭前后有什么不同?

  除了我讲的五种常用起笔法,你是否见过其他的起笔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