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器铭文传拓心得

 RK588 2016-09-01


前段时间,中国国家博物馆筹备甲骨金文展和近代馆藏集萃展,我与老师付万里先生受命为馆内制作青铜器铭文及部分纹饰的拓片。

青铜器铭文传拓的主要目的是将青铜器上的铭文通过传拓技艺,清晰地呈现在宣纸上。现代的照相技术和X光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不少铸造完善和保存现状较好的青铜器铭文都可以通过这两项技术清晰呈现。然而一些锈迹较多、铸造较浅以及铸造位置特殊、青铜器表面颜色斑驳的铭文就很难通过这些技术很好呈现,这时金石传拓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就派上用场了。

因为金石传拓技艺并不是光学成像,所以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基本可以说只要有一定凹凸的铭文,就能通过传拓技艺清晰呈现出来。而且这些青铜器拓片,不仅可以看清铭文,还能完美体现出金石的韵味;既能当文献资料使用,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制拓之前的工具准备至关重要。因为此次传拓的器物没有大型青铜器,所以我们准备的工具以“小”为主——小鬃刷、小打刷、小扑子……鬃刷和打刷均可采购,只要质量过关材料上乘,没有其他特殊要求,而扑子就要自己动手制作了。因为上墨是最能决定一张拓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而扑子又是这一步骤的重要工具,所以扑子的好坏至关重要。

扑子也叫拓包,制拓者通常会根据不同状况的器物来决定手中使用何种扑子。如果传拓器物铭文部分锈迹较多,可选用相对较软的扑子,因为过硬的扑子在上墨时,只能将锈迹表现出来,对藏于锈迹下面字口的表现有影响。如果传拓器物铭文铸造较浅且表面相对光滑,则可用略硬一些的扑子,因为过软的扑子在传拓时容易将字口内部染污,造成字口不清晰。有些铭文的传拓需要大小扑子一起使用,用大一些的扑子大面积上色,这样的拓片墨色容易均匀并且上色速度较快;在一些口沿地方的铭文就用小一些的扑子,如果还拓不到,也可以用细毛笔调整好干湿度,进行细致的“抹、擦”完成拓片。

还有一样重要的工具就是纸张。拓片最终要“成像”在纸张上,所以纸张的薄厚、韧性等因素直接决定了拓片的质量。进行一般的碑拓时,普通的生宣纸就可以胜任,但是在进行青铜器传拓时,普通的生宣纸就有些过于绵、厚,不能很好地展现出铭文风采。所以在青铜器传拓时,为了让铭文显得更“精神”,一般选用比较薄的纸张,如扎花或者绵连就较为合适。纸张制作时的材料比例颇为重要。一般传拓用宣纸是由青檀皮和沙田稻组成,若含皮量过低,则韧性差,在上纸时很容易破损,若含皮量过大,则上纸时不宜湿透,而且在干燥后的上墨过程中容易“起”纸,造成传拓不清晰。所以选择纸张使一定要注意纸张青檀皮的含量是否合适。

工具准备完备后就要开始进行传拓前的准备了。

第一步是“问”,向文物保管员问清器物的基本情况,以便记录和了解器物,要做到清晰地知道自己拓的是什么,不能糊里糊涂干活。最重要的是了解器物的保存现状,如有无修补和外观上不可见的裂痕,这些都可以从器物的X光片上了解到,从而在传拓时尽量避开薄弱部位,或做一些临时的支撑,调节用力程度等保护措施。如果破损严重甚至可以临时放弃此器物的传拓,等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进行修复或保护后再进行。

  

接下来是“读”,也就是认真观察器物,包括器物的器形、铭文位置、铭文处锈蚀情况或破损状况等。一般根据铭文面积的大小、铸造深浅和锈蚀情况来决定传拓所用纸张和扑子,同时也要考虑是否要对所传拓器物铺垫临时缓冲层和做临时支撑。

最后就是“放”,根据器形、铭文位置、保存现状,将器物平稳安全地放到工作台上。在移动器物时要平缓地用“捧”或“抱”的方式,千万不可“提”“拿”“抓”。因为青铜器虽然看似坚固,但是因为时间的侵袭其实很脆弱,所以在移动器物时一定要加大着力面积,尤其不能让器物的“把”“耳”等看似应该能受力的地方直接受力。在放置器物时优先以器物的原状态放置。如果因为要传拓的铭文位置特殊,如在内部口沿或者底部内沿等位置时,可以在做好缓冲和临时支撑的情况下,选择可以将铭文露出的形态摆放,但是一定要保证器物在工作台上的稳定性。

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开始传拓了。


首先根据铭文的字口情况选择性地做一些简单的清理工作。如果是传世的“熟坑”器物大多经过处理或把玩,字口处会非常干净,那么只要用软布或潮布拭去浮土就可以进行传拓。如果是刚出土或者未经过处理的“生坑”,一般字口上会有锈蚀或者泥土,这时可以用潮布擦拭泥土,也可以用木质、骨质等硬度相对低的签子将子口内的泥土挑出。如果器物锈蚀严重而又急需传拓,可以选择稍软的扑子将字尽量清晰拓出,等文物保护人员除锈后再进行清晰的传拓。如果不是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切记不可私自除锈,以防对器物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接下来就是“上纸”。首先要在铭文处涂抹一层白芨,起到临时黏合剂的作用。建议用洗净后的手指直接涂抹,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涂抹白芨的厚度,为上墨和揭纸做好铺垫。之后就可以上纸了。因为湿上法不适用非平面的传拓,所以本次青铜器传拓全为干上法。先用干纸覆盖于要传拓的铭文处,然后用湿布将其从中心往四周逐步压实。这样水分会将纸张吸附在器物铭上面,而先前涂抹的白芨在纸张干燥后让器物表面和纸张不会分开。因为青铜器的铭文很多位于器身处,有一定弧度,所以上纸时会产生一些褶皱。只要将褶皱尽量集中,置于字口之间不影响铭文即可。纸按好后可用鬃刷对纸张进行排刷,目的是让纸张更加深入字口,使传拓出的拓片铭文更加清晰。这个步骤慎用打刷。之后垫一些棉性大的纸张继续排刷,撤去水分。

下面就是“上墨”。一般青铜器铭文的传拓都要求墨色较深的“乌金拓”。因为墨色黑更能凸显出字口的白,使得拓片上的铭文更加清晰也更加富有神韵。青铜器铭文传拓的上墨并不困难,只要在上墨时将拓片制作得完整、清晰、墨色均匀即可。值得注意的是要掌握好水分,不要让墨迹洇过纸张,沾染到青铜器上。

墨上好后等待纸张干透,用鬃刷扫去浮墨后就可以将纸张揭起。如果白芨薄厚合适的话,揭起纸张的过程会很顺利。在比较难揭的地方可以向其哈气,使纸张轻微湿润。注意揭纸时要尽量保证拓片的完整。

以上为本人在进行青铜器铭文传拓中的一些学习、工作心得,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6年8月5日第7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