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胜恐慌症,身心整合是关键!

 平淡人生a9 2016-09-01

一般人或许已难以理解的是,恐慌症病友们所经历的身体不适是多么地猛烈而令人措手不及,而随之而来的恐惧感又是如此巨大而令人无法动弹。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怀抱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医院之间来回,各式各样身体检查却无法给予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的时候,病友是怀抱着何比复杂的心情?当寻遍各大名医、做遍各种疗法,病情却都不见起色时,病友油然而生的那种挫折感与自责感,午夜梦回时又是多么令人了无生趣?

「难道我所经历的这些,都是心理问题吗?」病友们大概也曾这么想过。但「心理问题」难道意味着,自己心理上的缺陷或软弱,才是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若接受这个看法,自己不就不但得受此病魔折磨,还得为此病魔的存在完全负责?这不等同于受到二度伤害吗?若更不巧的是,旁边亲爱的家人或伴侣竟曾这么公然认为时,此时更多复杂的感受又会浮上台面。「难道真的像他们所说的,是我自己的问题吗?」至此,一个已身心饱受折磨的人,又要如何处理这些层出不穷的「胡思乱想」?

我相信,基于以上的原因,使得「自律神经失调」成为一般医师在解释这类病情时,最常用也最好用的解释模式。(当然,「自律神经失调」是一种可以经由适当的检测方式评价后、而确定其存在的现象。但我个人的猜测是,绝大多数的医师使用这个词时,多半出自方便、而非根据确切存在的客观依据。)

当医师说「你是自律神经失调」,或是一个人接受「我是自律神经失调」的说法时,这句话的真实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估计,这样的解释之所以令人安心,或许是因为这样的解释传递了以下的讯息:「不是你有问题,是你的自律神经有问题」。但这样的想法,真的有助于帮助这个人克服他的「病魔」还是「心魔」吗?

恐慌症、焦虑症、以及于所有的精神官能症,都有一种重要的特征:尽管患者本人知道自己的担心或焦虑是不合理的,患者本身却无法克制这些担心或焦虑。当患者越想克制这些担心或焦虑时,越常感受到这些担心或焦虑是多么地不受自己控制。其实这样的经验对你我而言绝不陌生。举失眠为例:若你在意识层面不停想着「我得赶快睡着」时,你越不可能成功入睡。原因在于,当你意识层面在「要求」自己睡着时,潜意识层面的自己只会注意到「自己还没睡着」这个事实,而注意到这个事实反而让自己更焦虑、更难放松。

失眠的情况是如此,恐慌症、焦虑症(或是某些时候医师所谓的「自律神经失调」、「换气过度症候群」)亦是如此。从某种心理意义而言,患者永远无法强迫自己达到真正地放松、或不害怕,因为任何「强迫」自我的举动,永远只会适得其反。

当我们接受某种身心对立的概念时,我们会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身体,视为某种得去克服、去战胜的事物。当然,与这个「不好的身体」关系密切的某些想法与感受,也自然地成为我们得克服、战胜的事物。但一个人的左手打得赢右手吗?而一个人内心的争战,或是身体与心理之间的争战,又何曾有真正的赢家呢?

也因此,我反对将自己的身心视为对立的概念,包括某种简化版的「自律神经失调」的疾病概念。这样的考察,并不涉及「自律神经失调」这个现象是否存在的讨论,而源自治疗上的实际考察。我认为,当一个人接受「我(的心理)没有问题,而是我的身体(自律神经)出了问题)」这样的说法时,这个人将很难真正成功地远离这些症状,正是因为这些症状的本质,并非是单纯「身体」的问题,亦非单纯「心理」的问题,而是涵盖身体与心理之交集的问题。只有正视问题的本质时,问题才有被解决的可能性。将问题化约为「身体的」或「心理的」问题,并无助于此。

总而言之,将自己的身体(「自律神经」)视为敌人,或是将自己的某些想法、感受视为敌人,并非克服这类「病魔」或「心魔」的真正良策。我认为,真正有效的治疗,治疗的终极目的都在于帮助患者学会真正接纳自己,不但接纳自己拥有的身心症状,也接纳这些症状背后代表的软弱与不完美。唯有先接纳自己,一个人才能迈向真正的自我改变。我衷心地相信,受到良好身心医学训练的精神科医师,能较其他科别的医师,更有能力帮助受恐慌症、焦虑症所苦的患者,早日达到这般「身心整合」的美丽境界。

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关注我们的微信号:GSK68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