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公园】时隔50多年网友重游孩童玩耍的故土“石岐月山公园。

 lidayou 2016-09-01


   

   月山公园在中山石岐七星初地那边可以行上去,公园内有凉亭石狮、石山、牌坊、半月台等,还有一批参天古榕。据历史记载,这一带原有8座小山峰,其中一座居中,呈弯月形,故称月山,即今月山公园所在。其余7座圆形小山:仁山武山(西山)、寿山丰山、盈山、福山、凤山分散在周围,统称为七星峰。古人匠心独运,给予命名为“七星伴月”。 



下面的故事转载于:网友@舟舟



每天中午,有一康性老伯坐在公園前石级处讲古(说书),另一边另一老人唱龙舟,每处都围坐二三十人静聽欣賞,每小时收费-次,大概都是自觉投放2一5分钱,純樸宁静的環境生活巳是一去不复返了。

一切建築设施都保存95%原貌,让人們沟起往事的追忆。

孩童时期在這里追逐嬉戲,在大凉亭下跳飞机,跳六格,算人追,摸电,拍公仔纸,弹纸角,擲坚子,辘钱牛,打波珠,在山旁打坭仗,在草地斗蜗牛,捉蟋蟀,在假石山水池捉蝌蚪,当年虽然没有现今科技设施,但純洁樸實生活,同样开心快樂,遊戲丰富多姿多彩。



在月山公园外还有一个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城墙……铁城东门城墙遗址就在这里,正对着月山公园门口。这已是中山最后一段古城墙。



城里城外八百年



  笔者翻阅史料,方知铁城始建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至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经明、清期间多次扩建和重修。据《香山县志》(同治志)记载:“香山故城在城南,宋陈天觉筑,缭以土垣,元因之,四周四百五十丈。门四:南曰阜民、东曰启秀、北曰拱辰、西曰登瀛。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守御千户陈豫广之作砖城,高一丈七尺,上广一丈,下广一丈八尺,周围六百三十六丈,雉堞三千六百四十,门四各以方名。楼四、敌楼四、兵马司四、水关二、警铺十二。弘治间知县刘信于砖城外,扩地二丈许筑子城蚝垣,周三里有奇。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飓风坏东南一带,知县邓迁修复。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县顾其言增城四尺,原窝铺十四间增造十一间,筑来青、郁金二台。南门原位丙直正薰街,崇祯十一年(1638年)署县刘大垣从众请开正门直县治。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香山县境全图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知县卞三魁从众请改复。东门原内外巽向,五十七年(1718年)知县陈应吉改开正门。嘉庆七年(1802年)知县许乃来捐修各城楼,西门以日者言不利未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知县陆孙鼎倡修各城门。西门原内外异向,二十七年(1847年)知县徐瀛从邑绅请改开正门。
  同治三年(1864年)邑绅曾望颜等开复旧门。”到1921年至1925年间,县长吴铁城拆城扩街,逐渐将城墙拆去。拆城时四个城门的位置:东门(启秀门),在现孙文中路与扒沙街交界处;南门(阜民门),在长泰街与治安街之间;西门(登瀛门),在弓箭巷与孙文中路之间;北门(拱辰门),在拱辰路与扒沙街之间。目前仅存扒沙街西北的东门城墙一段,墙高5米多,墙厚约0.8米,长约32米,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伴月”今何在


  从地图看,从明嘉靖至清道光这300年间城池的范围没有多大变动。当时的发展速度,与今天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看看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和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几幅地图,这城墙的全貌便更加一目了然:石岐山(烟墩山)、莲峰山还在城外,更不用说老安山、长洲山、东林山了。城内西北边缘是武山,即今日西山寺所在的西山,《香山县乡土志》记载)。



“七星伴月”今何在


  “城垣跨之为战台”,但如今战台已杳无踪影。城内还有仁山(今孙中山纪念堂)、寿山(今市一中初中部)、丰山(南门东北)、盈山(丰山之东)、福山(仁山东南,其南为长泰街)、凤山(福山东南,西至四方井,东至城垣)等7座小山,与城墙外的月山(当时叫“月子山”)合称“七星伴月”。
  但如今,八座小山已去其六,城墙与西山肩负着被夷平者的“托付”,继续厮守着月山这弯月儿。



文字采集:吱吱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