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靠学术论文就够了吗?数说中国高校创新力表现如何 | 灼见

 好阿宝 2016-09-01


麦可思研究专注高教管理,回复关键词或相应的序号即可获取相关文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开篇指明,“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理解“创新”的全面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常态下部分高等院校发展、转型的效能及对策。本文通过解读有关数据,期望有助于形成对高校创新驱动的策略思考。

2015
年5月,汤森路透发布的《开放的未来:2015全球创新报告》对12个行业领域的科技文献和专利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专利总量再创新高,而科技文献数量比2013年下降了34%,比最高峰的2009年下降了约67%,大致回到了2004年的水平。

从时间上看,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突袭全球,对各国经济造成冲击。或许由于论文经费减少,或许是社会对于论文、专利的认知影响,导致2009年以后,在创新形态上出现科技文献数量不断下降、专利持续增长的现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全球创新活动中,这是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新常态?

由于该报告仅对12个行业领域进行调查,所以不能简单推断全体,但航空航天、汽车、生物技术、信息科技、化妆品与健康、制药、医疗设备、半导体、电信、食品酒类与烟草、石油、家电等领域已经具备经济社会发展的代表性,因而可以推断各国比以往更加重视创新形态的专利。本文基于汤森路透的相关数据,比较了中国与日本的创新现状,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上述“新常态”及不同创新策略的理解。


2015年9月,汤森路透发布了“2015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5),该名单显示,全球共有2975名(3125人次)科学家入选,中国大陆共有107位科学家入选,而日本约有80名科学家入选。另据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基于汤森路透的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论文总数、Top10%论文、Top1%论文的2009—2011年的平均值,中国全部压倒日本,这三项的2009—2011年平均值与1999—2001年的平均值相比,中国的增长率分别为360%、521%和692%,远远高于日本的3%、16%和3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在科技文献方面的影响力已经全面超过曾在上世纪名列世界第二的日本。

表1 三国论文总量、Top10%论文、Top1%论文的1999—2001年、2009—2011年的平均值和增长率


  再看全球第一美国的论文总数、Top10%论文、Top1%论文的增长率,分别为28%、26%和28%,没有表现出像中日两国Top1%论文增长率特别显著的特征,并且中国相关机构已基本确认ESI的“Top1%”意义。即便中国在2019—2021年的增长率出现很大程度的放缓,科技文献的影响力超过美国也是可以期待的。

  然而,2015年,在路透社首度发布的“TOP100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名单中,我国仅有清华大学一所位列第72位,而日本有9所学校(名次)之多,包括大阪大学(18)、京都大学(22)、东京大学(24)、东北大学(39)、东京工业大学(51)、庆应义塾大学(58)、九州大学(81)、名古屋大学(89)、北海道大学(98)等。其中位列第58位的庆应义塾大学是获得政府公共资金资助较少的私立大学。除东京工业大学外,其余高校都是日本传统上培养精英的旧制“帝国大学”。

  为何中国科技文献的影响力明显高于日本,却在“TOP100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排名中表现欠佳?细读该评价指标十分必要。“TOP100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有10个指标,其中直接涉及专利的有6项,如专利数量、专利授权率、全球专利、专利被引用的频次、专利被引用的影响力、专利被引用的比例;涉及论文的有三项指标,如对产业内论文的影响力、与企业合作完成的论文所占百分比、Web of Science 核心库论文;还有一项指标涉及论文与专利的交集,即论文被专利引用的影响力。

2 路透社“TOP100 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排名指标体系

  不难看出,路透社设计的这套指标体系,主要关注专利申请和学术论文。日本高校的榜单也反映了2004年以来,日本政府实施了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日常经费拨款每年减少1%,倒逼高校改革,尽管高校的总体科学文献增长率减缓很多。日本这些传统上非常重视科技文献的顶级大学,也在改变创新形态,其变化的特征,似乎与汤森路透《开放的未来:2015全球创新报告》数据显示的全球创新“新常态”有些相似。一个重要的启示是,是谁决定了这样的结果?应该是创新形态的改变,而不应是“副产品”榜单,反过来更应该重视理解不同榜单的评价体系指标与概念。

 创新力与影响力的维度分类框架

  如果用汤森路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和路透社的“创新力”概念来表述中日美三国的科技创新特征的话,如图所示,美国呈现“高强型”(影响力、创新力)的特征,最具科技竞争力。而中国和日本都是“高低型”。前者是影响力大,创新力弱后者则是创新力强,影响力小。在这两种“高低型”中,后者更便于实施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能满足社会需求。从这个意义上看,目前中国这类“高低型”、以学术论文影响力导向为特征的创新驱动及其发展动态,值得特别关注。

  2016年初,四川大学全球大学科技竞争力研究所发布了“2015年度全球大学科技竞争力排名”(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of Global University,以下简称STCRGU),中日两国上榜的高校与路透社“TOP100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名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入选前100名高校中我国有9所,学校(名次)分别是清华大学(13)、北京大学(22)、浙江大学(26)、上海交通大学(31)、中国科学院大学(46)、复旦大学(56)、南京大学(77)、中山大学(80)、四川大学(95)。而日本高校上榜数量骤减,榜单上仅有东京大学(14)、京都大学(39)、大阪大学(61)和东北大学(70)。两份榜单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据了解,STCRGU评价体系选取四项以科技实力为导向的量化指标进行排名计算。其一是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数(占60%),以及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的论文数;其二是《科学》(Science)杂志的论文数(占20%);其三是申请国际专利数量(占10%);其四是在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的WFC分数(占10%)。不难看出,STCRGU的评价体系相比以往的某些大学评价体系,置入了国际专利数量的指标。但是,其所占总分的比率只有10%,其余的指标都是有关学术论文的指标。因而总体感觉,这个结果与汤森路透“2015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

  实际上对于STCRGU,主办方介绍的“是对目前世界大学排名系统的一个有益补充……对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等内容值得商榷。从STCRGU和“TOP100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名单中,确实可以看到两者的“互补性”。以这类学术论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对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应该从理念上进行更大程度的改革。

3 2014年中国与日本科研经费投入比较


来源:《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日本政府总务省《平成27年科学技术研究调査结果》。汇率日期:2014年12月30日。

  近年来,我国特别是企业投入研究开发资金十分可观。同比2014年日本政府的数据,如表3所示,我国在研发投入总额,特别是企业投入额度和企业占总体的比重方面,均已超过日本。然而,从汤森路透发布的2015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来看,中国内陆无一家企业上榜,2014年首次跻身百强之列的华为公司也没有入选,更没有高校背景的上市企业以及进入“世界500强”的央企。而日本有40家企业进入“全球百强创新机构”,高居榜首,超过美国的35家企业;连续五次评选均上榜的机构共有15家,超过美国的14家。日本40家创新机构中,39家是企业,1家是事业单位,即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评价指标包括专利总量、专利授权成功率、专利组合的全球覆盖率,以及基于引用的专利影响力等。从这些指标的含义来看,对于专利的质量要求很高。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数据显示,我国专利申请量已连续四年位居世界首位,但是,代表高质量的国际专利不多。高质量专利代表着全球创新驱动的能力、技术发展水平、技术变革的方向以及科技竞争力。从“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评价指标构成来看,其中的四项指标均可以从路透社的“TOP100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名单评价体系中看到,而STCRGU中只有一个10%国际专利指标。

  总之,可以认为一般学界制成的评价体系,由于很难摆脱学术影响力的情怀,往往容易形成重学术论文、轻专利技术的结果。而这与创新驱动社会发展的大道理似乎格格不入。创新驱动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也好榜单也好,永远只是科技创新的“副产品”。汤森路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和路透社的创新力双促进,才是创新驱动社会发展的“核动力”。

新闻链接

2016年8月31日,路透社发布了“亚太地区最具创新力大学75强”排行榜,中国有22所大学上榜。

亚太地区最具创新力大学TOP75

排名

大学名称

国家

1

韩国科学技术院

韩国

2

东京大学

日本

3

首尔大学

韩国

4

大阪大学

日本

5

浦项科技大学

韩国

6

东北大学

日本

7

京都大学

日本

8

成均馆大学

韩国

9

延世大学

韩国

10

庆应义塾大学

日本

11

新加坡国立大学

新加坡

12

东京工业大学

日本

13

清华大学

中国

14

高丽大学

韩国

15

汉阳大学

韩国

16

北京大学

中国

17

光州科学技术学院

韩国

18

九州大学

日本

19

名古屋大学

日本

20

北海道大学

日本

21

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

22

亚洲大学

韩国

23

浙江大学

中国

24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25

庆熙大学

韩国

26

广岛大学

日本

27

奥克兰大学

新西兰

28

悉尼大学

澳大利亚

29

筑波大学

日本

30

香港科技大学

中国

31

东京医科牙科大学

日本

32

莫纳什大学

澳大利亚

33

昆士兰大学

澳大利亚

34

墨尔本大学

澳大利亚

35

南洋理工大学

新加坡

36

复旦大学

中国

37

全南国立大学

韩国

38

冈山大学

日本

39

信州大学

日本

40

熊本大学

日本

41

天津大学

中国

42

金泽大学

日本

43

梨花女子大学

韩国

44

仁荷大学

韩国

45

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

46

千叶大学

日本

47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

48

早稻田大学

日本

49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

50

庆北大学

韩国

51

全北国立大学

韩国

52

新南威尔士大学

澳大利亚

53

加图立大学

韩国

54

釜山大学

韩国

55

南京大学

中国

56

香港大学

中国

57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58

东南大学

中国

59

建国大学

韩国

60

神户大学

日本

61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

62

南开大学

中国

63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64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

65

中央大学

韩国

66

香港理工大学

中国

67

四川大学

中国

68

中山大学

中国

69

庆尚大学

韩国

70

日本大学

日本

71

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

72

印度科技学院

印度

73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马来西亚

74

南澳大学

澳大利亚

75

马来西亚大学

马来西亚

来源: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