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慢阅读”开始??享受“慢生活”

 dyllen 2016-09-01
2014-10-05 10:17杨泽文
人到中年之后,我的阅读量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减少,可阅读的质量却因此而提高了。具体表现为自己并不在意阅读的速度,而是注重阅读过程的感受。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章节,或是一个段落,甚至是一句话,都有可能一再反复慢读细品,以期理解和领悟写作者灌注在文字中的所有激情与思想。
阅读速度的放慢,自然直接导致阅读书本的不断减少。在过去的一些年月里,自己每年都会阅读六七十本书,但要谈到阅读的收获,心中就有些惭愧了。一方面是在快读的过程中难免囫囵吞枣,消化不良,吸收有限;另一方面是信奉“开卷有益”而忽视了对阅读书本的认真选择,以至于读了许多“虽然无害于身心,但也无益于精神世界的拓展与提升”的文字。一个阅读者一旦有了追求阅读数量的虚荣心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自在阅读就会离其而去,阅读的质量也就打上了大大的折扣。
多年之后我才明白,面对一部经过认真选择之后决定阅读的图书,有必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力求做到一边“欣赏”一边“理解”,才有可能真正领略书中乾坤和体会作者情感。而好好地读一本书,其实就是慢慢地品读一本书;只有慢读细品,才会有阅读的最大收获,也才会有阅读的最大愉悦。只有让阅读变成“悦读”,阅读才会更加持久和更有意义。
为了能够读好每一本所读之书,人到中年的我开始越来越在意自己的阅读心得,不仅在书页的空白处及时写下一些有感而发的点评文字,而且在通读完书本之后还时常写下书评文章,然后寄发给报刊发表供读者阅评,或是发送到网上与网友进行交流。这一切,虽然做得很慢,但我乐此不疲。这也许就是“慢的境界”和“慢的效益”,其结果是我的日常生活也因阅读而不断慢了下来。在人们争先恐后不断图快求新的年代,一切与“数量”和“速度”相关的事,我都越来越没有了兴趣。
然而在现代社会里,慢的生活总是不被认同也不被看好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图快”而不断追求“速度”。尽管“速度”好处多多,但却有可能失去多多和麻烦多多。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就曾在其长篇小说《慢》中写下这样意味深长的话:“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米兰·昆德拉紧接着追问道:“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里去啦?民歌小调中游手好闲的英雄,那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里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很显然,米兰·昆德拉对于人类面临取“快”舍“慢”问题的关注,充分体现了一个文学大师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存前景的忧虑与不安。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思想中有一种毒素,那就是一味地弃旧图新,乃至为一个新的东西,或者貌似新的东西尽情欢呼,可对消逝的或正在消逝的事物却缺少应有的眷恋。
如何让我们越来越快的生活慢下来呢?这对一个阅读者来说应该可以从“慢阅读”的实践中获得一些启示。“慢生活”并不是磨蹭,更不是懒惰,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健康的心态,它可以使“速度”的指标“下降”,最终让生活的内容变得丰富而细致。
可以说,正是从“慢阅读”开始,我享受到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慢生活”。每天上下班,不远不近的路我能走就尽量走,能不坐车就尽量不坐车;一日三餐,我能动手做吃就尽量自己做吃,能不吃方便面就尽量不吃方便面;喜欢写点东西我就慢慢地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想走动我就每晚去散散步,能走多长就走多长;想老家了我就抽空回家乡看看,能闲多久就住多久……总之,一切以慢为主,不急不躁为先,真正做到自己给自己做主,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保持自己的品味。
(北京日报 2012-02-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