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丸

 txw40 2016-09-02

【方药歌诀】  乌梅丸中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随,

         黄连黄柏及当归,蛔厥肝热皆可为。

【学用导读】  长期以来,将乌梅丸主治病证局限在蛔厥证,而忽视用于内伤杂病如久利、痛经、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等。根据乌梅丸方药组成及配伍,必须灵活运用乌梅丸以主治多种内伤杂病。

【中医辨证】  肝热阳郁证:口渴,欲饮水不解,或胃脘灼热疼痛,或心胸炽热疼痛,饥不欲食,食则吐,或吐蛔,急躁,易怒,口苦,性情不稳,舌红,苔黄,脉弦数。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乌梅丸,既是主治肝热阳郁证的基础方,又是主治蛔厥证(腹痛剧烈,时发时止,或胁下疼痛,手足厥冷,甚则冷汗出,或食则吐,或吐蛔,急躁,易怒,口苦,性情不稳,舌红,脉弦数)的基础方,还是治疗上热下寒证(腹泻,或慢性痢疾,或腹痛,或腹胀,腹部怕冷,或口舌生疮,或舌红,或苔黄,脉弦或数)的重要方。

病变证机:厥阴肝热,肆虐上下;或热扰于上,寒虐于下;或蛔虫内扰而逆乱的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脘腹疼痛,或下利,手足不温,或心烦,或痛则汗出,舌偏红,脉紧或弦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  慢性肠胃炎,慢性结肠炎(五更泻),肠易激综合征,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或伴休克或伴肠梗阻,胆囊鞭毛虫症,肠道滴虫症等。

【衷中参西】  合理运用乌梅丸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循环、泌尿疾病等,都必须符合乌梅丸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乌梅丸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

1、循环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态窦房综合征,脉管炎等。

2、精神神经疾病:癫痫,精神分裂症,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等。

3、妇科疾病:盆腔炎,房事会阴疼痛,阴道滴虫症等。

4、五官疾病:复发性口疮,慢性角膜炎,慢性咽炎等。

5、泌尿、生殖疾病:前列腺炎,膀胱结石等。

6、其他疾病:嗜酸细胞增多性哮喘,顽固性湿疹,糖尿病等。

【中医治法】  安蛔驱蛔止痛;清肝益肝,通阳泻肝;清上温下。

  【方药西用】  具有麻醉蛔虫、促进胆汁分泌、抗缺氧、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抗炎、对肠胃蠕动呈双向调节等作用。

【处方用药】  乌梅三百枚(500g)  黄连十六两(48g)  细辛六两(18g)  干姜十两(30g)  当归四两(12g)  黄柏六两(18g)  桂枝去皮,六两(18g)  人参六两(18g)  附子炮,去皮,六两(18g)  蜀椒出汗,四两(12g)

随证加减用药:若阴津不足者,加麦冬、石斛,以滋阴和肝;若肝气郁滞者,加柴胡、枳实,以疏肝理气;若邪热内盛者,加栀子、竹茹,以清泻肝热;若呕吐明显者,加旋覆花、陈皮,以降逆止呕;若腹痛明显者,加木香、川楝子,以行气止痛;若便秘者,加大黄、槟榔,以降泄通便等。

【煎服方法】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食臭等。

【方证研究】  肝热内盛,消灼阴津,则口渴,欲饮水不解;肝热侵扰于胃,则胃脘灼热疼痛;肝热上冲于心,则心胸炽热疼痛;肝气因热既不疏达脾胃,又肆虐脾胃,则饥不欲食,食则吐,或吐蛔;肝热内扰,逆乱心神,则急躁,易怒;肝热上冲,则口苦,性情不稳;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热阳郁之征。其治当安蛔驱蛔止痛;清肝益肝,通阳泻肝;清上温下。

又,方中乌梅味酸,酸有泻肝之热,收肝之逆气。黄连、黄柏,清泄邪热,与乌梅相用,以增泻热。人参、当归,益气补血,与乌梅相用,以滋肝体。又肝为刚脏而恶抑郁,故佐附子、细辛、干姜、桂枝、蜀椒,以通肝阳,并使邪热有泄路。方中酸借辛开,益正而不恋邪,苦借甘调,泄热而滋肝体。诸药相合,善疗厥阴肝热证。又本方寒热药物并用,故可治疗病属上热下寒证者。

柯琴于《伤寒来苏集》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方中重用乌梅,苦酒之酸以安蛔。黄连、黄柏苦能下蛔。蜀椒、细辛、附子、干姜、桂枝之辛,辛能伏蛔。人参、当归之甘,蛔得甘则动,动则蛔退出于膈。蜜甘缓而诱蛔以食药,并能调和诸药。

方药配伍特点:味酸药与补益药相配,酸甘益气化阴;苦寒药与辛热药相配,谐和阴阳,除寒却热;寒热药与补益药相配,顾正泻邪。

【使用禁忌】 肝阳化风证,慎用本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