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特牲》:“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周礼·疱人》职“共祭祀之好羞”,《郊特牲》“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笾豆之实,水土之品也,不敢用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旦明之义也。”此言礼器陈设取诸阴阳之义;笾豆盛放之物,则不敢以生人之习惯口味,此乃供神灵而非生人尔。故,祭之为言报也,以报本而反其始也。 自《大唐开元礼》规定释奠孔宣父“笾居左、豆居右,簠簋居其间”以来,《通典》、《文献通考》、《五礼通考》等后世礼书莫不遵此制度。 《圣门礼志》云:
有明一朝,释奠礼非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在其早中晚三个时期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上文《圣门礼制》中所说,基本概括了明代祀孔的大体演变。从历史上来看,其实早在宋绍兴十年(1140),京城的释奠礼就由原来的中祀升格为大祀,笾豆各用数十二,祭祀规格与社稷同。明初,洪武帝定“笾豆各八”,后经景泰成化弘治改制而“笾豆十二”,再至嘉靖朝著名的“大礼议”之后“笾豆各十”。到了万历时期,儒臣李之藻氏著《頖宫礼乐疏》,此乃终乎有明一朝之始终,释奠礼文献之集大成者。崇祯间,虽坛位陈设又有更定,但《泮宫礼乐疏》制度基本底定了明末清初及后世的释奠礼仪节。入清后,满清“圣门典例,俱应相沿”,且以“最尊孔”的礼制规格祀孔,释奠礼再次升为天子等级,然而皆终未脱离《頖宫礼乐疏》的蓝本。 李之藻在《頖宫礼乐疏·释奠诂》中说:
而清代关于阙里孔庙释奠礼祭器的陈设规定如下:
先师神位前: 献爵三、帛篚一、毛血盘一、馔盘一、登一在中,铏二次之,簠二在铏左,簋二在铏右,笾十在簠左,豆十在簋右,牛一、羊一、豕一共俎,周器十事一几,香鼎一、烛台四、花瓶四、福爵一、香盘一、香盒一、胙盘一、罍一、洗一、燔炉一、晷一、勺一、祝板一。
计:牛羊豕各一; 豋,实以太羹(煮肉汁,不用盐酱) ; 铏(两耳三足,有盖),实以和羮(以猪腰羊膂,脊柱两旁肌肉造); 笾十(用来盛果实、干肉),实以形盐(特制成虎形或山形的盐,供祭祀用)、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白面造)、黑饼(荞面造); 豆十,实以菁菹、芹菹、鹿醢、韭菹(韭切去本末,取中四寸)、醓醢(猪肉鲊,用盐酒料物调造)、兎(tù,同兔)醢、笋菹、鱼醢、脾析(牛羊百叶,切细,汤熟,塩(yán,同盐)酒造)、豚胉(bó,猪两胁); 簠,实以黍、稷; 簋,实以稻、粱; 篚,实以制帛。
四配坛各位陈设: 每坛羊一、豕一、献爵三、帛篚一、香盒一、毛血盘一、馔盘一、铏二、簠二、簋二、笾豆各八、羊一、豕一、俎二、香鼎一、烛台二。 (清代:《圣门礼志》中的四配坛位陈设图示)
东西哲各坛位: 每坛供爵一、铏一、簠一、簋一、笾豆各四。共享献爵六、帛篚一、香盒一、毛血盘一、馔盘一、壶尊一、香鼎一、罍一、洗一、烛台二。 (清代:《圣门礼志》中的两哲坛位陈设图示)
两庑共五十六坛位,各陈设: 供爵一、簠一、簋一、笾豆各四、香鼎一、烛台二。分献六处,各献爵三、帛篚一、香盒一、毛血盘一、馔盘一、羊一、豕一、俎二、壶尊一、香鼎一、罍一、洗一。 (清代:《圣门礼志》中的两庑坛位陈设图示) 崇圣祠正位(五位)前:献爵三、帛篚一、香盒一、毛血盘一、馔盘一、铏二、簠二、簋二、笾豆各八、羊一、豕一、俎二、香鼎一、烛台二。共享壶尊一、彝一、斝一、茅沙池一、福爵一、胙盘一、罍一、洗一、燔炉一。
崇圣祠东西配二位各坛:献爵三、帛篚一、香盒一、铏一、簠一、簋一、笾豆各四、香鼎一。共享毛血盘一、馔盘一、羊一、豕一、俎二、烛台二。
崇圣祠从祀左右各一坛:献爵三、帛篚一、香盒一、毛血盘一、馔盘一、簠一、簋一、笾豆各四、羊三体、豕三体、俎二、壶尊一、香鼎一、烛台二、罍一、洗一。
启圣殿神位前:献爵三、帛篚一、香盒一、毛血盘一、馔盘一、铏二、簠二、簋二、笾豆各八、羊一、豕一、俎二、香鼎一、烛台二、彝一、斝一、茅沙池一、福爵一、胙盘一、罍一、洗一、燔炉一。
启圣寝殿神位前:献爵三、帛篚一、香盒一、毛血盘一、馔盘一、铏二、簠二、簋二、笾豆各八、羊一、豕一、俎二、壶尊一、香鼎一、烛台二、罍一、洗一。
后土祠坛位陈设:献爵三、帛篚一、香盒一、毛血盘一、馔盘一、簠一、簋一、笾豆各四、豕首一、壶尊一、香鼎一、烛台二、罍一、洗一。 家庙陈设:
十笾分别盛放有:盐、藁鱼、枣、栗、榛、菱、芡、鹿醢、白饼、黑饼:
一、盐:即食用盐。《礼记·内则》云:“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干而食之。”《尚书·说命下》亦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但是作为释奠礼之用盐,是“形盐”,就是制成各种行状的盐,这需一番加工之后才能使用。古制是筑成虎形或山形的盐。《圣门礼志》载:“用洁净白盐即为虎形,印为山形者,即为物形,实笾内。” 二、藁鱼:即干鱼。《圣门礼志》:“用白鱼大者,剖腹去鳞,洗净头尾,腹内俱以盐搓之,放桶内一日夜,取出晒干,临用时温水洗净,酒浸、切碎,实笾内。” 三、枣:大枣。枣在祭孔中应用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圣门礼志》:“用胶枣煮蒸,去皮,水润洁净,实笾内。” 四、栗:即板栗。栗,常被形容成饱满、坚实、谨敬的样子。《诗》云:“实颖实栗”,《礼记·聘义》也说:“缜密以栗”。《圣门礼志》中对祭孔用栗的要求是“拣择大栗,去皮,实笾内。” 五、榛:即榛果。榛子作为祭品,《圣门礼志》云“拣净仁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笾相秤。” 六、菱:菱角。祭孔用菱,须将菱角外皮去掉。《圣门礼志》:“拣净实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笾相秤。” 七、芡:芡实,俗称鸡头米。祭孔用芡,也要“拣净实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笾相秤。”(《圣门礼志》) 八、鹿醢:鹿肉酱。《诗》云:“醓醢以荐,或燔或炙。”制作祭祀先师的鹿醢时,要严格遵循要求:“以活鹿肉碎切”、“加油、盐、姜、椒、茴香、葱白拌肉煮熟,以香为度”、“实笾内。”(《圣门礼志》) 九、白饼:用白面烤熟的扁而圆形的面食。祭孔所用白饼,《圣门礼志》如是规定:“用白麦面拌以油蜜,内包蜂蜜,熟榛菱为馅,印圆饼如掌大,炉干,笾二十枚。” 十、黑饼:用荞麦面烤熟的扁而圆形的面食。祭孔所用的黑饼,《圣门礼志》的规定和白饼一样:“用荞麦面拌以油蜜,内包蜂蜜,熟榛菱为馅,印圆饼如掌大,炉干,笾二十枚。”
十豆分别盛放有:菁菹、芹菹、鹿醢、韭菹、醓醢、兎醢、笋菹、鱼醢、脾肵、豚膊:
一、韭菹:韭就是韭菜。《圣门礼志》记载了这个韭菹的详细做法:“用肥嫩生韭,切去本末,取中一段,以盐渍之,实豆内。” 二、醓醢:即肉酱。《诗》云:“醓醢以荐”。制作醓醢,要“用猪膂肉切小方块,加油、盐、姜、椒、茴香、葱白拌肉煮熟,以香为度,实豆内。”(《圣门礼志》) 三、菁菹:箐,即蔓菁,也叫芜菁。菁菹的做法是“用择过菁菜以汤芼之,切小段加盐、姜、油、醋调和,实豆内。”(《圣门礼志》) 四、鹿脯:鹿肉。“用肥美鹿肉加盐、酱、姜、椒煮熟,切为小块,临时再加蒜卤炒之。”(《圣门礼志》) 五、芹菹:水芹菜,在祭孔中一直有着特殊意义。释菜礼中,以其代表青年学子。《圣门礼志》中说芹菹的做法极其简单“用洁净生芹切作长段,不加作料。” 六、兔醢:兔肉酱。《圣门礼志》中,兔醢的做法与醓醢相同:“用活兔肉碎切,加油、盐、姜、椒、茴香、葱白拌肉煮熟,以香为度,实豆内。” 七、笋菹:笋,即竹子的嫩芽。《圣门礼志》云:“用洁净干笋盐水煮过,切方片,加盐、姜、油、醋调,实豆内。” 八、鱼醢:即鱼肉酱。祭孔所用的鱼肉酱必须要用活鱼,“将新鲜鱼肉碎切,加油、盐、姜、椒、茴香、葱白拌肉煮熟,以香为度,实豆内。”(《圣门礼志》) 九、脾肵:即牛羊动物内脏。《周礼·天官·醢人》“其实葵菹、羸醢、脾肵。”郑玄注说“脾肵,牛百叶也。”关于脾肵的做法,《圣门礼志》的规定是:“用牛羊肚子、百叶刷去里皮,切作细修,沸汤焯过,加油、盐、醋、姜、葱、酒拌匀,再炒,以香为度,实豆内。” 十、豚膊:豚,小猪;膊,肩膀。顾名思义,豚膊就是猪的肩膊肉。“豚膊,用猪肩膊肉,取大方块,抹以油、酱、盐、蜜、醋、酒蒸熟,实豆内。”(《圣门礼志》) 翼翼公圭,缵江汉秋阳之烈;洋洋列鼎,生舞雩洙泗之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