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夜虫鸣,中国人心中最美的歌

 kk1322 2016-09-02

清夜虫鸣,中国人心中最美的歌
        中国真奇妙杰安迪2016年8月23日
 
在北京一个市场内贩售的蝈蝈。

Adam De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北京一个市场内贩售的蝈蝈。

蚊子、苍蝇、蟑螂。这些在盛夏迅速繁衍的虫子给中国城市居民带来的烦恼,与它们带给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并无二致。

但在中国,人们不认为某些昆虫是害虫,而是把它们当作宠物——尤其是如果它们能为人们的晚餐伴唱的话。

蝈蝈、知了和蟋蟀这些会叫的昆虫,在中国各地深受人们的喜爱,孩子和老人们收集这些虫子,把它们放在瓦罐或竹笼里养起来,用米粒和切得非常细的葱叶子喂它们。

有人甚至专门培养战斗力强的蟋蟀,优良品种的冠军蟋蟀价值可达数百美元。但一般只会低声哼唱的蛐蛐儿,可以在宠物市场上从农民那里,花几美元就能买到。

“院子里没有蝈蝈的叫声,就不是真正的夏天,”68岁的北京居民王晓明(音)说,他一辈子住在一个传统的胡同社区,这种穿插着狭窄小巷的大杂院,是许多中国传统的最后堡垒。

 

本月,一名小贩(右)在北京的一个市场内售卖蝈蝈。

Adam De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本月,一名小贩(右)在北京的一个市场内售卖蝈蝈。

 

与农田蟋蟀轻声短促地叫声不同(一位诗人称它们是“草地的吟游诗人”),知了和蝈蝈会发出一种嗤嗤声,淹没人们说话的声音,震耳欲聋。

据说早在2000年前,收集会唱歌昆虫的做法就已经开始了。人们找寻这种虫子,把它们当作带来好运的护身符,后来皇宫里的后妃们以这些昆虫为伴,把它们养在镀金的笼子里,昆虫发出的哀怨啁啾,对她们受宠而孤寂的生活来说,成为了一种安慰。

昆虫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古代诗词赞美它们的悠扬歌声,许多习惯用语里用蟋蟀和蚱蜢来比喻生育能力、友谊,以及时间的流逝。

其实,在汉字书写系统中,“夏”字最早的写法来自知了的样子,“秋”字的写法像一只蟋蟀。

在20世纪5、60年代,对那些被视为属于资产阶级和落后传统的东西,毛泽东发动了战争,养虫子的做法就此逐渐消失。但近几年来,这种传统已被像王晓明这样的爱好者恢复了,王晓明是一名退休的中国文学教授,担心着自己这种爱好的未来。他说,“年轻人更喜欢玩手机,而不是玩虫子。”

当然,养唱歌的虫子也有不利的一面:它们是最短命的宠物。大多数只能活几个月,就连最受宠的蝈蝈,也会在秋季初霜后不再发声。

 

杰安迪(Andrew Jacobs)是《纽约时报》记者。

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本文作者杰安迪@AndrewJacobsNYT。
翻译:Cindy Ha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