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村残垣里的“龙光精神”

 梁园处士 2016-09-02
吕龙光故居前立着的功名碑。

    吕龙光故居前立着的功名碑。

查看吕龙光父亲的墓碑。

    查看吕龙光父亲的墓碑。

吕龙光故居。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方炳徐 摄

    吕龙光故居。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方炳徐 摄

    ■《东江时报》记者严艺超 侯县军 古优裕

     11月7日,“惠州边界行”采访组抵达第三站——— 惠东多祝。多祝是惠州有名的历史文化名镇,皇思扬、田坑古城、蔡屋围等古村落早已为市民所知悉,这次我们专门选择了位于多祝西北部较偏僻的凤岗村,那是会元吕龙光的出生地。

     吕龙光,字慕津,一字宾南,生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卒于官。吕龙光是明清时期惠州士子功名最高者,一举夺得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恩科会试第一名——— 会元。这位才倾天下的多祝才子,为我们此行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

     钟灵毓秀的凤岗古村

     洪水过后,西枝江改道,再加上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水路慢慢淡出凤岗村。

     从多祝圩镇到凤岗村,由于途经正在大修的平多公路,让大伙饱受颠簸之苦,直至驶入村道才豁然开朗。这个静卧于西枝江畔的古村,从一开始就让我们有探索历史深处的冲动。

     凤岗村地势平坦,抽穗的稻谷为这片西枝江冲积平原铺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村口有一株古榕,站在树底下可远眺蜿蜒前行的西枝江。凤岗村委会文书尹学冠说,在1979年特大洪水来袭之前,西枝江正是在树底下流过,人们在大树旁边的小码头乘船,一路可直达惠东县城。洪水过后,西枝江改道,再加上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水路慢慢淡出凤岗村。

     凤岗村只有两姓人家,一半姓吕,一半姓尹。吕屋的历史人物代表自然是吕龙光,尹屋则是嘉庆、道光年间的一对文武举人——— 尹捷魁和尹国安。从古建筑存留的情况来看,尹屋较为完整,一座宏伟的碉楼拔地而起,是全村最夺人眼球的古建筑。遗憾的是,这座青砖碉楼如今也面临着坍塌的危险,显而易见的墙体裂缝让尹氏后人不再敢栖身其中。而让我们惊讶的是,碉楼里还存放着几具老旧的棺木。在后人陆续迁出之后,垂老的建筑已成先人灵魂的游荡之所,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颓败的“会元第”

     最让人遗憾的是,象征着家族人文精神的 “凤来书室”彻底消失了。

     相对于尹屋,一巷之隔的吕屋更显颓败。这是惠州境内惟一的一座会元第,如今只有门前的两对功名旗杆碑,仍在彰显着吕氏家族的昔日荣光。

     我们有幸采访到今年80岁的吕氏后人吕文和。老人不无痛心地告诉我们,会元第虽然在建国后遭受了一定的人为破坏,但毁灭性破坏仍是1979年的那场大洪水。他清晰记得那天是9月25日,洪水漫过了村子的防洪堤,冲毁了祠堂、望楼、书屋。而他自己曾驾着小船在村子里救了数十人。八旬高龄的他今天仍能爬上爬下,壮年时期的勇猛可想而知。

     吕屋大门高悬“会元第”牌匾,可惜这已不是故物。更让人可惜的是,2006年的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盗贼偷走了吕屋的三块牌匾。现在所见的“会元第”是近几年才补上去的。

     若不是吕文和当向导,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吕屋昔日的繁荣景象。仍能依稀辨认出旧时模样的巷道,两旁尽是残垣败瓦,上厅主祠早已不在,族人只好将祠堂放在一个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最让人遗憾的是,象征着家族人文精神的“凤来书室”也彻底消失了。这个以武进士萧凤来为名的书室,曾与位于皇思扬、以吕龙光为名的“龙光书室”相辉映。

     吕龙光的会元传奇

     吕龙光“少负隽才,博通经史,援笔千言立就”,年未弱冠即补弟子员。

     据海丰《吕氏族谱》记载,吕龙光先祖的原发祥地是海丰县兴贤都鹿境村,于清代分支到金锡都湖东村 (今汕尾市城区田墘镇湖东村),后又迁徙归善多祝凤岗村发迹。多祝与海丰之间的人口迁徙,自古有之。

     在光绪《惠州府志》的人物列传里,吕龙光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乡贤。他“少负隽才,博通经史,援笔千言立就”,年未弱冠即补弟子员,是学校里最有名气的才子。嘉庆十三年(1808年),吕龙光乡试中举,继而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广州行台书院深造。行台书院是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阮元在督粤时废除了行署而改建的。吕龙光没有让阮元失望,一举夺得会元。阮元有感于两广地区连年科名鼎盛,有“诸君说我多桃李,五管春风见六回”之句盛赞分别夺得状元、会元、探花的6位门生,吕龙光即其中之一。

     吕龙光既得会元,在殿试中却未能名列一甲,只以二甲21名的成绩,于次年外放到四川永宁、峨眉做知县。关于吕龙光未获重用的个中原因,坊间有许多版本的传说,目的都是为了说明吕氏不肯阿谀奉承、趋附权贵的硬颈性格。这一点虽无确凿史料去证实,但硬颈是古代惠州士子的集体性格,想来不谬。

     “龙光精神”激励村民

     村民将吕龙光勤奋苦学、达济天下的精神视为 “龙光精神”代代相传。

     尽管不获重用,吕龙光在四川时仍施展拳脚为百姓谋福利。据《惠州府志》记载:“峨嵋向有兄死妻嫂之俗,龙光大申其禁,置犯者于理,不数月,俗遂革出。”除了移风易俗,吕龙光还捐廉金为峨眉书院创置膏火,深心造士,“订课程于月朔,文无拘体”,为发展峨眉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还两次担任四川同考官,选拔出一批优秀士子。邑人对他的评价是“邑侯吕公,望隆北斗,品著东堂,归善名贤”。

     时至今日,凤岗村里仍盛传着吕龙光的传奇故事,村民将吕龙光勤奋苦学、达济天下的精神视为“龙光精神”代代相传。“龙光精神”激励着凤岗村的村民,使该村形成了浓厚的笃志好学、正气凛然氛围。解放前夕,该村教师尹贻岳、尹贻政还以吕龙光精神为题材编了一首歌劝喻村民爱书好学。

     据尹学冠介绍,继吕龙光之后凤岗村还出了两广都督吕伯元(事迹待考),民国海军司令员、中将军衔吕养斋,以及载入《惠州名人》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吕坪、吕雷等。他们既为凤岗村赢得了荣誉,也为多祝书写了骄人的历史篇章。

     备注:更多“惠州边界行”内容请登录 《今日惠州网》 (http://www./zt2011/bjx/)浏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