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陵的十大未解之谜!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6-09-02


秦始皇陵史称“丽山园”,是中国历代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埋藏最丰富的一座陵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1987年,秦始皇陵(含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概貌

陵墓简介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寝,始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建造而成。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秦始皇陵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地理特征。

史书对秦始皇陵都有所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汉书·卷五十一·贾山传》记载:“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

《太平御览·卷四十四》引《三辅故事》记载:“《三辅故事》曰:始皇葬骊山,起陵高五十丈。”

皇陵营建

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13岁继位不久后,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直到他逝世,整个陵园工程还未竣工。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秦始皇陵的营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初建时期

自秦始皇即位至统一全国,为期26年。工程规模较小,初步奠定了陵墓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

  • 大规模修建时期

截止到秦始皇去世为陵修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秦始皇已登上帝位,皇陵的修建几乎集中了全国物力、财力和人力,动用数十万人大规模地修建陵园,基本完成了陵墓的主体工程。

  • 收尾时期

始皇死后至秦二世二年为陵墓修建的第三阶段。因陵园工程还未竣工,始皇就在出巡途中猝死,秦二世即位后继续营建,但“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二世二年冬,陈胜派遣周章带领的数十万大军行至西安附近,少府章邯建议赦免修骊山陵的刑徒去抵抗起义军,秦二世就大赦天下,以章邯为将,率领刑徒打败了周章军队,并杀了周章。由此可见,修建陵园的工徒因被秦二世调去打仗,使得工程被迫匆匆结束。

秦始皇帝陵的修建跨越了战国秦到统一秦两个风云激变的时代。

重点建筑
  • 封土

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汉书·楚元王列传》载:“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

  • 地宫

地宫呈方形,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考古探测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

地宫模拟图

  • 宫殿群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目前共发现了10座城门,三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址,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殊特。

宫殿复原图

  • 兵马俑坑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一号坑为步兵部队,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面积为14220平方米,是一位农民打井时挖出的。二号坑呈曲尺形,面积为5000平方米,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三号坑呈凹字形,面积为520平方米,似为统帅一、二号坑的指挥机关。三个坑共有7000余件陶俑、100余乘战车、400余匹陶马和数十万件兵器。

特色文物
  • 兵马俑

秦兵马俑皆仿真人、真马制成。陶俑身高1.75米-1.95米,多按秦军将士的形象塑造,体格魁伟,体态匀称。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兵马俑非常古朴,很符合脑海中的大秦风范。但实际上,这是掉色后的样子,考古学家在它身上发现了一些颜料残迹。秦兵马俑场面宏大,威风凛凛,队列整齐,展现了秦军的编制、武器的装备和古代战争的阵法。

  • 铠甲

陪葬坑出土的铠甲,主要由前后两片构成,前甲护胸,后甲护背,有的还配有护肩膀的披膊甲。从出土的文物看,兵马俑的质地与铠甲的质地完全不同,显然铠甲的石料加工工艺比兵马俑的泥土烧制工艺要考究得多,精细得多。考古工作者由此推断,当时秦军有着严明的等级和待遇区分。


  • 两诏铜权

陵园西侧内外城之间的飤官遗址内出土了3枚铜权,重量不一,其中一枚因锈蚀严重,土锈没有清除,重为325克,其余两枚分别重254.6克、256克,相差1.4克,比较接近,此重量约为秦代的1斤。铜权上均有刻文,字体为小篆。内容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统一度量衡的两个诏文。

  • 铜锺

1958年,在秦始皇陵园以东的安沟水库工地出土了一件铜锺,高44厘米,口径19厘米,腹径约36厘米,铜锺底部外侧刻了两行文字:“丽山园,容十二斗三升,重二钧十三斤八两。”丽山园铜锺是陵园飤官所用的器物,它的发现再次证明秦始皇帝陵园在秦代的正式名称为'丽山园'。

  • 乐府钟

1976年,考古学家陵园西侧内外城垣之间的飤官遗址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钟。钟通体错金银纹饰,非常精美,铜钟上还刻有'乐府'二字。乐府钟高13.3厘米,钲和鼓部饰有错金的蟠螭纹。钟壁的内侧发现有4条调音带,带上有锉磨印痕,说明当年经过了校音。乐府钟历经2000多年,音调依然清脆悦耳,迄今发现的唯一自铭为'乐府'的铜钟,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皇陵未解之谜

关于地宫的准确位置,历来都是众说纷纭,其实不仅是地理位置,关于地宫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1
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于秦始皇陵墓一百六十个字的记载,所有关于陵墓的推测都是从这些文字之中衍生出来的,虽然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能够大致估算出地宫的面积,但实际的情况恐怕只能等到挖掘出来才知道了。

陵寝复原图

2
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推测,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还有待考古学家的进一步考证。

地宫复原图

3
地宫设有几道门

《史记》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但地宫究竟有几道门,依旧有待考察。

地宫复原图

4
地宫珍宝有几何

西汉末年大学者刘向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奇器珍怪徙藏满之”司马迁笔下也曾描述,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虽然《史记》中记载有“金雁”、“珠玉”、“翡翠”等。至于具体有什么我们也无从得知。

5
“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上具天文”的说法出自《史记》,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

6
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地宫复原图

7
秦始皇使用棺椁之谜

关于秦始皇使用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没有明确记载,《史记》中只留下“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至于究竟是何棺椁,我们依旧不得而知。

8
秦陵地宫有无飞雁

通过史书记载,我们发现司马迁和班固都留下“黄金为凫雁”之说。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能飞到天空,一直飞到宋国城墙上。

不过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要像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都成问题。

9
秦始皇的遗体是否保存完好

马王堆墓中,“女尸”保存完成的程度震惊中外,因此也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是否也被完整的保存下来了呢?

秦始皇去世时正值酷暑,且出于出巡途中,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才运回咸阳发丧。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10
墓中是否有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可谓是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这确实是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皇陵未挖掘的原因

自从1974年春,秦始皇陵墓被当地村民在打井的过程中无意间挖掘到之后,关于秦始皇陵的猜测就一直不断,尤其是随着兵马俑这一震惊世界的文物出土,掀起了更大的热潮。但秦始皇陵的核心——地宫,却迟迟没有开挖的消息。

对此,有人提出“资源浪费”论,认为秦陵如果不加发掘,只是黄土一堆,对旅游资源也是一种巨大浪费。要打开才有价值,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如果永远不打开,等于没有价值。更有经济学家估测,如果秦始皇陵地宫打开之后,每年收取门票的费用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目。

虽然地宫的挖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它也有着不可开挖的原因。

1出于对文物的保护

秦始皇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根据文物保护的政策来看,应该以保护文物为主。秦始皇陵该不该开挖,何时开挖,不是眼前的利益就能决定的。经过几十年时间才能够建成,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绝对不会贸然开挖,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挖掘难度系数高

根据秦始皇陵的独特布局,想要进行挖掘,必须将上面所有的封土都去掉,才有可能进行后续的操作,暂且不说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坟,就会直接影响到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观。而且去掉封土之后运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如何保证在挖掘的过程中不会对遗迹和文物造成伤害?封土挖掘后如何保持原状?这一系列问题不解决,皇陵的挖掘就不能提上日程。

3技术条件不成熟

目前我们的技术条件确实还不够成熟,秦始皇陵历经了千年,我们不能确定下面的情况究竟如何,而且墓中的很多东西都是不能见氧气的,时间这么久了,一些彩绘之类的都会在几分钟之内氧化,造成无法比拟的损失,何不等时机成熟了再开始挖呢?

4挖掘成本巨大

发掘秦始皇陵这样大规模的陵墓,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整个挖掘过程,发掘工作根本无法启动,及时启动了也很难维系下去,甚至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5世界相关组织制约

秦始皇陵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际著名遗址,如果开始挖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可能会进行干预。

皇陵历史价值

最大帝陵之一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实际上它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秦兵马俑,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考古发现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见,它对于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纪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

建筑价值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由此可见,帝王陵园专门设寝当始于秦始皇。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都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都继承了这个建陵思想。

为了体现至高无上的皇家威严和权威,秦始皇首次将祭祀用的寝殿建在墓地。将“寝”从原来的宗庙里分割出来,建到了陵墓的边测,即活着的时候有“朝”(又称庙),死后也要设“朝”,活着的时候有“寝”,死后也要有“寝”。这种新制度有效地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帝王陵寝制度。

历史价值

历史本身赋予了秦俑多种历史文化价值。秦俑所折射的历史层面多而广,在建筑史、服饰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秦俑坑出土文物的精美和丰富,是秦代物质成就的直接见证。让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秦朝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历史课题,如关于帝王权力的重新认识、秦代文化的特质、秦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等等。

艺术价值

秦始皇陵兵马俑之所以震撼世人首推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几千件魁伟英武的大型陶塑艺术作品,以整体形象排列在将近两万平方米的空间里,气势磅礴,体现出秦人驾驭宏大艺术题材、追求整体气韵和艺术创造的卓越才能。出土的其他文物也是美轮美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军事影响

俑坑数千兵马俑所展示的军事内容无疑是军事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最形象的资料之一,它使人们对古代军事领域的认识更进一步。

皇陵历代风貌

1908年

上世纪30年代

上世纪40年代

上世纪50年代

上世纪60年代

上世纪7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

上世纪90年代

2010年

2016年

(图片来源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馆)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秦始皇陵既是中国人民的艺术珍品,又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何时能够真正揭开的神秘面纱,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